9CaKrnJS8JY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西安浐灞:打造“关中—天水”绿色生态示范新城/e3pmh1hmp/e3pog428d/e3pt422dg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西安浐灞生态区正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步走向生态、开放、和谐、发展的春天。远古时代,为了让炎黄子孙远离洪流袭扰,大禹奔行黄河两岸,治水终成,书写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今天,置身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清风绿水、鸟语花香之中,亦能强烈感受到这种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从2004年成立以来,短短八年多时间,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 一改河流污染、垃圾成山、沙坑遍地的荒凉景象,一座“大水大绿”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生态短板变身“大水大绿”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东,因“长安八水”中著名的浐河、灞河交汇于此而得名。历史上,浐灞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素有“浐灞之间,三辅圣地”的美誉。然而到了近代,由于长期无序发展和人为破坏,浐、灞河两岸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盲区,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短板”。浐灞生态区成立后,提出了“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先后实施了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灞河入渭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将因非法采沙形成的沙坑进行改造,引入灞河活水,形成自然的湖泊;通过植物净化、湿地修复,给下游带来优质的水源,形成了河流的“人工肾”……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浐灞生态区已累计修复湿地1.7万亩,建成林地2.9万亩,修建生态堤防36公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河流水质由劣五类恢复到地表三类,负氧离子含量达到2000到6700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1000单位的标准;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近200种,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已经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浐灞生态区已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重要的生态补偿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1年9月,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所在地的浐灞生态区荣获联合国“全球城市最佳绿色变更经典案例奖”。五个坚持实现“绿色崛起”作为“八水绕西安”八水中的两条主要河流和西安重要的城市水源地,以及西安乃至陕西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补偿区,浐灞生态区目前已开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即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为西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样本。一个曾经遭受严重污染的生态重灾区,如何在8年时间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生态品牌凸显。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人居和谐”,明确“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的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河流治理和生态重建,快速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区内的生态灾害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发展空间有效拓宽,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实现社会和经济双赢的目标。坚持系统规划刚性执行,生态优势渐显。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浐灞生态区实施了水系统整治与修复、污染治理与污水回用、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景观建设与生物工程、雨水利用试点建设和生态监测系统工程。注重对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确保实现城市生态功能,以大面积连片的林地、湿地建设确保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形成“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环境。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区域产业发展,生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浐灞生态区也做到了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重点发展了金融、商贸、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的国际影响持续扩大,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初具规模,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不断强化,形成错位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聚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走国际化路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加速。近年来,浐灞生态区打造了欧亚经济论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批国际化品牌。尤其是2011西安世园会,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性活动,更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西安市GDP高达6个百分点。坚持打造一支国际化团队,专业化管理水平获得国际机构认可。浐灞生态区以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一流机关和“务实创新、高效负责、文明诚信”的团队为目标,推行 ISO9000质量管理和 IPMP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国际化管理团队正走向成熟。产业聚集开启增长引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浐灞生态区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绿色、环保、低碳、休闲”四大产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浐灞生态区已初步构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以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议会展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内知名企业9家,并引进陕西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40多个,初步形成了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浐灞生态区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其未来的最大产业特色。2008年,陕西省、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2010年1月,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金融产业聚集发展的同时,创意文化产业、会展产业也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位于浐灞生态区核心地段的浐灞总部经济区,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科研设计院和西部首家数字出版集团等优质企业入驻。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的落户以及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浐灞生态区顺势发展会展业、打造欧亚大陆桥会展中心提供了难得机遇。“东盟国家与中国西部在地域上更接近,文化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正在扮演着一个领跑者的角色,推动着双方的合作。”东盟秘书长素林·披苏旺在落户浐灞的中国东盟西安经贸中心起航仪式上说。近两年来,浐灞生态区坚持错位发展文化产业,着力铸造文化品牌,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和国际教育培训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北地区首个免费供市民游玩的国家4A级景区——西安世博园(2011西安世园会会址)已累计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仅今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47万人次。今年年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即将开园,这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将成为西安与渭河间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再现“灞柳风雪”、“芦荡惊鸿”等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生态导向 绿色发展崛起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走出西部过去“以生态为代价、以GDP为导向”的怪圈,走向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体开发,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西部乃至全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城市化建设提供良好样本。这是浐灞生态区过去8年来的发展实践,也是西部城市“绿色崛起”的“新城市化”发展之路。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六齐说:“作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补偿区,我们将勇担重任,将浐灞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继续做好‘滋润古城、惠及市民’的生动实践者,做好‘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者,做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率先承接者、国际标准的模范执行者和国内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切实用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桥头堡,西安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作为西安乃至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浐灞生态区在整个西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按照“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国家生态文明总目标要求,浐灞生态区努力构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绿色生态新区,努力打造城市高品质绿色生态住区、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浐灞生态区在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立体绿化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逐步成为西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军。未来,浐灞生态区将把全面践行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目标,加大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强化区内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努力构建一个水美、景美、人更美,健康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区,并力争成为西部绿色发展的新名片。【配稿】西安金融商务区:成长中的西部金融商贸服务中心西安金融商务区位于西安浐灞生态区核心位置,灞河粼粼碧波掩映中,两栋已经封顶的高层写字楼与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西安世博园)内的长安塔隔河相望。不远处,中国银行全球三大客服中心之一西安客服分中心办公大楼已经封顶,该项目建成启用后可容纳2500个坐席,约可提供5000个就业机会,将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等多个平台业务。2008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当年4月正式启动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而随着2009年6月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则把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推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构建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产业集群,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区域金融商贸服务中心,带动大西安、大关中乃至大西北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载体。2010年1月,西安市政府审议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经过几年的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各类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0亿元;发展已具备一定雏形,中国东盟西安经贸中心、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长安银行总部、西安(浐灞)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中国银行西安客服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签约入区机构已达到50多家;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项目36个,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总部、金融机构后台、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要素市场以及商业配套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0亿元。做实践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浐灞生态区,努力做实践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在西安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下,从2004年开始以浐、灞河为尝试和先导,对城市河流治理、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从西安东部的“生态重灾区”转型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通过浐灞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的同时,也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筹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再以经济、社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使其形成良性、互动、多赢、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安沿着鲜花大道迈向国际化大都市。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构建健康优美的生态文明环境支撑体系。深入开展森林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林地比重,形成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建立包括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湿地建设区及人工湿地所组成的湿地体系,形成北方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建设城市再生水利用体系,实施生态清淤、修复河道天然形态,提高水源保护区的绿化率,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区域用能结构转型,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二是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构建以金融商务为核心,以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议会展为支撑,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与西安市、陕西省主导产业的循环和互补,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拓展思路和模式;确立金融产业主导地位,把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金融核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服务支持基地和中国西部区域金融创新实验区。三是建设舒适宜人的生态文明人居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原则,运用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的人居建设成功经验,结合浐灞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医疗、教育等重要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提升城市立体绿化水平,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幽雅、绿色低碳的生态住区,促进人居环境低碳化、舒适化。四是打造先进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文化体系。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环境教育基地和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居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依托低碳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低碳技术学习教育基地,倡导绿色生活。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五是健全务实创新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创新型城市新区为目标,重点突出城市经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社会事务管理创新等重点任务,不断提升生态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行为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加快生态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酒店的低碳管理;加快生态制度建设,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咨询服务体系、环境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大生态管理力度,加快形成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使生态区生态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生态文明建设的“浐灞启示”近年来,伴随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一些地方开始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地方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唯经济增长导向,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后果。以往的城市开发,常常是GDP导向开发,先建设,再配套;先开发,再环保;先追求GDP,等环境破坏、群众抱怨了,再改善环境。如何不重蹈发达国家“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是关乎我们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西安浐灞生态区这些年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跨越发展,先恢复生态、保护好环境,再开始建设——也就是“生态导向开发”的做法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区域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从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快速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说明这种做法是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浐灞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走出“以生态为代价、以GDP为导向”的怪圈,走向以人为本、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体发展,才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449645360000责编:shihuaxuan人民日报144964536000011["9CaKrnJS79j","9CaKrnJS79e","9CaKrnJS78N"]{"email":"shihuaxuan@huanqiu.com","name":"shihuaxuan"}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西安浐灞生态区正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步走向生态、开放、和谐、发展的春天。远古时代,为了让炎黄子孙远离洪流袭扰,大禹奔行黄河两岸,治水终成,书写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今天,置身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清风绿水、鸟语花香之中,亦能强烈感受到这种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从2004年成立以来,短短八年多时间,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 一改河流污染、垃圾成山、沙坑遍地的荒凉景象,一座“大水大绿”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生态短板变身“大水大绿”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东,因“长安八水”中著名的浐河、灞河交汇于此而得名。历史上,浐灞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素有“浐灞之间,三辅圣地”的美誉。然而到了近代,由于长期无序发展和人为破坏,浐、灞河两岸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盲区,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短板”。浐灞生态区成立后,提出了“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先后实施了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灞河入渭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将因非法采沙形成的沙坑进行改造,引入灞河活水,形成自然的湖泊;通过植物净化、湿地修复,给下游带来优质的水源,形成了河流的“人工肾”……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浐灞生态区已累计修复湿地1.7万亩,建成林地2.9万亩,修建生态堤防36公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河流水质由劣五类恢复到地表三类,负氧离子含量达到2000到6700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1000单位的标准;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近200种,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已经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浐灞生态区已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重要的生态补偿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1年9月,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所在地的浐灞生态区荣获联合国“全球城市最佳绿色变更经典案例奖”。五个坚持实现“绿色崛起”作为“八水绕西安”八水中的两条主要河流和西安重要的城市水源地,以及西安乃至陕西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补偿区,浐灞生态区目前已开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即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为西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样本。一个曾经遭受严重污染的生态重灾区,如何在8年时间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生态品牌凸显。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人居和谐”,明确“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的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河流治理和生态重建,快速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区内的生态灾害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发展空间有效拓宽,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实现社会和经济双赢的目标。坚持系统规划刚性执行,生态优势渐显。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浐灞生态区实施了水系统整治与修复、污染治理与污水回用、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景观建设与生物工程、雨水利用试点建设和生态监测系统工程。注重对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确保实现城市生态功能,以大面积连片的林地、湿地建设确保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形成“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环境。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区域产业发展,生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浐灞生态区也做到了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重点发展了金融、商贸、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的国际影响持续扩大,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初具规模,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不断强化,形成错位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聚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走国际化路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加速。近年来,浐灞生态区打造了欧亚经济论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批国际化品牌。尤其是2011西安世园会,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性活动,更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西安市GDP高达6个百分点。坚持打造一支国际化团队,专业化管理水平获得国际机构认可。浐灞生态区以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一流机关和“务实创新、高效负责、文明诚信”的团队为目标,推行 ISO9000质量管理和 IPMP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国际化管理团队正走向成熟。产业聚集开启增长引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浐灞生态区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绿色、环保、低碳、休闲”四大产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浐灞生态区已初步构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以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议会展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内知名企业9家,并引进陕西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40多个,初步形成了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浐灞生态区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其未来的最大产业特色。2008年,陕西省、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2010年1月,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金融产业聚集发展的同时,创意文化产业、会展产业也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位于浐灞生态区核心地段的浐灞总部经济区,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科研设计院和西部首家数字出版集团等优质企业入驻。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的落户以及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浐灞生态区顺势发展会展业、打造欧亚大陆桥会展中心提供了难得机遇。“东盟国家与中国西部在地域上更接近,文化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正在扮演着一个领跑者的角色,推动着双方的合作。”东盟秘书长素林·披苏旺在落户浐灞的中国东盟西安经贸中心起航仪式上说。近两年来,浐灞生态区坚持错位发展文化产业,着力铸造文化品牌,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和国际教育培训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北地区首个免费供市民游玩的国家4A级景区——西安世博园(2011西安世园会会址)已累计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仅今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47万人次。今年年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即将开园,这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将成为西安与渭河间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再现“灞柳风雪”、“芦荡惊鸿”等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生态导向 绿色发展崛起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走出西部过去“以生态为代价、以GDP为导向”的怪圈,走向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体开发,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西部乃至全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城市化建设提供良好样本。这是浐灞生态区过去8年来的发展实践,也是西部城市“绿色崛起”的“新城市化”发展之路。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六齐说:“作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补偿区,我们将勇担重任,将浐灞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继续做好‘滋润古城、惠及市民’的生动实践者,做好‘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者,做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率先承接者、国际标准的模范执行者和国内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切实用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桥头堡,西安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作为西安乃至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浐灞生态区在整个西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按照“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国家生态文明总目标要求,浐灞生态区努力构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绿色生态新区,努力打造城市高品质绿色生态住区、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浐灞生态区在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立体绿化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逐步成为西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军。未来,浐灞生态区将把全面践行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目标,加大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强化区内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努力构建一个水美、景美、人更美,健康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区,并力争成为西部绿色发展的新名片。【配稿】西安金融商务区:成长中的西部金融商贸服务中心西安金融商务区位于西安浐灞生态区核心位置,灞河粼粼碧波掩映中,两栋已经封顶的高层写字楼与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西安世博园)内的长安塔隔河相望。不远处,中国银行全球三大客服中心之一西安客服分中心办公大楼已经封顶,该项目建成启用后可容纳2500个坐席,约可提供5000个就业机会,将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等多个平台业务。2008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当年4月正式启动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而随着2009年6月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则把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推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构建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产业集群,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区域金融商贸服务中心,带动大西安、大关中乃至大西北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载体。2010年1月,西安市政府审议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经过几年的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各类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0亿元;发展已具备一定雏形,中国东盟西安经贸中心、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长安银行总部、西安(浐灞)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中国银行西安客服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签约入区机构已达到50多家;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项目36个,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总部、金融机构后台、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要素市场以及商业配套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0亿元。做实践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浐灞生态区,努力做实践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在西安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下,从2004年开始以浐、灞河为尝试和先导,对城市河流治理、生态环境改善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从西安东部的“生态重灾区”转型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通过浐灞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的同时,也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筹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再以经济、社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使其形成良性、互动、多赢、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安沿着鲜花大道迈向国际化大都市。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构建健康优美的生态文明环境支撑体系。深入开展森林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林地比重,形成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建立包括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湿地建设区及人工湿地所组成的湿地体系,形成北方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建设城市再生水利用体系,实施生态清淤、修复河道天然形态,提高水源保护区的绿化率,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区域用能结构转型,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二是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构建以金融商务为核心,以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议会展为支撑,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与西安市、陕西省主导产业的循环和互补,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拓展思路和模式;确立金融产业主导地位,把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金融核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服务支持基地和中国西部区域金融创新实验区。三是建设舒适宜人的生态文明人居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原则,运用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的人居建设成功经验,结合浐灞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医疗、教育等重要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提升城市立体绿化水平,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幽雅、绿色低碳的生态住区,促进人居环境低碳化、舒适化。四是打造先进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文化体系。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环境教育基地和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居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依托低碳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低碳技术学习教育基地,倡导绿色生活。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五是健全务实创新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创新型城市新区为目标,重点突出城市经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社会事务管理创新等重点任务,不断提升生态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行为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加快生态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酒店的低碳管理;加快生态制度建设,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咨询服务体系、环境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大生态管理力度,加快形成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使生态区生态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生态文明建设的“浐灞启示”近年来,伴随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一些地方开始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地方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唯经济增长导向,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后果。以往的城市开发,常常是GDP导向开发,先建设,再配套;先开发,再环保;先追求GDP,等环境破坏、群众抱怨了,再改善环境。如何不重蹈发达国家“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是关乎我们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西安浐灞生态区这些年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跨越发展,先恢复生态、保护好环境,再开始建设——也就是“生态导向开发”的做法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区域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从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快速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说明这种做法是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浐灞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走出“以生态为代价、以GDP为导向”的怪圈,走向以人为本、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体发展,才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