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pBx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高瓴资本张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人性的温度/e3pmh1hmp/e3pmh1pvu作为“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为期三天的2017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于3月1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拉开了帷幕。这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旨在“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盛会,吸引了近千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代表齐聚北京,围绕“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的主题和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3月18日经济峰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主持,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李剑阁、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鲍达民,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遵义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常博逸等对话嘉宾以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而至作为大背景,共同探讨了教育将面临的挑战和创新。(张磊主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身为耶鲁大学建校315年以来首位中国校董的张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关注,近年来在公益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不仅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捐赠成立了高礼研究院,还与一批知名企业家和科学家发起了旨在推动基础科学教育和研究创新、提高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未来论坛、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在张磊的引导下,分组会现场讨论热烈、精彩观点迭出。张磊以Alpha Go 60连胜的战绩抛出了话题,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最有颠覆性的知识密集型领域,教育就是其可能颠覆的领域之一。教育领域怎么应对挑战?李剑阁提到,自己曾经认为远程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因为它没有互动;但人工智能使远程互动成为了可能。刘遵义也提到,人工智能有速度快、算法准、储存大的特点,可应用于教育的各个层面,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我优化,未来的每个学生都可能获得由人工智能定制的教育模式。鲍达民则站在企业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的冲击将会促使各行各业持续地进行技能学习,现有的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格局也将发生改变,终身教育即将兴起。张磊提到很多人看到人工智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也有人担忧,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情感思维,会不会受到道德约束?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把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做了一个分析,认为到2030年,45%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所代替。这些不只是传统的类似机械臂这样的功能,而是有关企业甚至是CEO的一些决策。这会不会带来工作机会的进一步被破坏?会不会产生教育机会相关的不公平的增加?会不会反而扩大了所谓的数字鸿沟和科技鸿沟,变成教育鸿沟?苏必德表示,一些测算显示,40%的就业机会会在这个世纪的中叶被机器取代。这要求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影响。这要求大学认真反思大学所教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人工智能会让有的就业岗位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被完全取消,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需求,且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新的技能,需要新的服务才能够开展,这也为人类带来了机遇。“未来的教育不应该专注于传输信息点,而是要让学习的人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刘遵义认为机器人抢人类工作这一问题哪怕存在也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是一个暂时的问题。他更希望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能够被机器承担。常博逸也表示,人工智能将会改变人类的游戏规则。他指出,也许在未来数字鸿沟就不再存在,例如也许会有越来越多人使用MOOC课程,这会带来更多个人定制化的教育。(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现场)分组会现场气氛活跃,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也互动频繁。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对主持人张磊的“人类最根本的是理性”理念表示认同,并称赞张磊是一位哲学家。在讨论结束后,一向秉持着“重仓人才”与“教育是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理念的张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未来对人才的投资价值就在于其不受拘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于独特的批判思维和人文情怀,而这却是机器难以企及的。张磊表示,教育也是一个很讲究情感关怀激励的领域,越是处于一个机器“横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就越是呼唤着人性独特的同理心和情感互动等这些真正有温度的东西。在他看来,科技的创新终将引领教育的创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但这些挑战也给了人类一个更大的重新创造历史的机会,他希望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这份变革中去,成为助力。1490061823000责编:凡闻中国网1490061823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21/20170321100800636.png{"email":"fanwen@huanqiu.com","name":"凡闻"}
作为“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为期三天的2017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于3月1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拉开了帷幕。这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旨在“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盛会,吸引了近千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代表齐聚北京,围绕“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的主题和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3月18日经济峰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主持,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李剑阁、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鲍达民,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遵义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常博逸等对话嘉宾以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而至作为大背景,共同探讨了教育将面临的挑战和创新。(张磊主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身为耶鲁大学建校315年以来首位中国校董的张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关注,近年来在公益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不仅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捐赠成立了高礼研究院,还与一批知名企业家和科学家发起了旨在推动基础科学教育和研究创新、提高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未来论坛、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在张磊的引导下,分组会现场讨论热烈、精彩观点迭出。张磊以Alpha Go 60连胜的战绩抛出了话题,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最有颠覆性的知识密集型领域,教育就是其可能颠覆的领域之一。教育领域怎么应对挑战?李剑阁提到,自己曾经认为远程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因为它没有互动;但人工智能使远程互动成为了可能。刘遵义也提到,人工智能有速度快、算法准、储存大的特点,可应用于教育的各个层面,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我优化,未来的每个学生都可能获得由人工智能定制的教育模式。鲍达民则站在企业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的冲击将会促使各行各业持续地进行技能学习,现有的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格局也将发生改变,终身教育即将兴起。张磊提到很多人看到人工智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也有人担忧,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情感思维,会不会受到道德约束?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把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做了一个分析,认为到2030年,45%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所代替。这些不只是传统的类似机械臂这样的功能,而是有关企业甚至是CEO的一些决策。这会不会带来工作机会的进一步被破坏?会不会产生教育机会相关的不公平的增加?会不会反而扩大了所谓的数字鸿沟和科技鸿沟,变成教育鸿沟?苏必德表示,一些测算显示,40%的就业机会会在这个世纪的中叶被机器取代。这要求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影响。这要求大学认真反思大学所教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人工智能会让有的就业岗位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被完全取消,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需求,且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新的技能,需要新的服务才能够开展,这也为人类带来了机遇。“未来的教育不应该专注于传输信息点,而是要让学习的人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刘遵义认为机器人抢人类工作这一问题哪怕存在也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是一个暂时的问题。他更希望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能够被机器承担。常博逸也表示,人工智能将会改变人类的游戏规则。他指出,也许在未来数字鸿沟就不再存在,例如也许会有越来越多人使用MOOC课程,这会带来更多个人定制化的教育。(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分组会现场)分组会现场气氛活跃,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也互动频繁。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对主持人张磊的“人类最根本的是理性”理念表示认同,并称赞张磊是一位哲学家。在讨论结束后,一向秉持着“重仓人才”与“教育是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理念的张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未来对人才的投资价值就在于其不受拘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于独特的批判思维和人文情怀,而这却是机器难以企及的。张磊表示,教育也是一个很讲究情感关怀激励的领域,越是处于一个机器“横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就越是呼唤着人性独特的同理心和情感互动等这些真正有温度的东西。在他看来,科技的创新终将引领教育的创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但这些挑战也给了人类一个更大的重新创造历史的机会,他希望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这份变革中去,成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