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3K8x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日本高田破产中企接盘 舆论反思日式经营体系/e3pmh1hmp/e3pmh1iab【环球时报报道 驻日本、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田泓 陈洋 记者 范凌志 卢昊】因安全气囊召回问题深陷经营困境的日本高田公司,26日在日本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宣布,将以1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把问题业务以外的全部业务,出售给中国宁波均胜电子旗下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KSS)。有分析称,中资收购高田意在扩大国际业务布局,拓展市场,但由于高田用户和企业声誉的严重下滑,此次收购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破产规模创纪录《日本经济新闻》26日报道称,因安全气囊异常破裂而被迫召回产品的高田公司26日宣布,已向东京地方法院依法申请破产保护,并被受理。其在美国的子公司,也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公司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除在法院主导下进入破产程序以外,已经别无他法”。此外,日本东京证交所26日决定,27日将高田股票摘牌退市,高田发行的300亿日元无担保公司债也宣布违约。高田是全球多家汽车厂家安全气囊的主要供应商,占据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20%全球市场份额。近几年,高田的安全气囊大批量出现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高田气囊增压泵缺陷问题已导致全球17人死亡和100多人受伤。高田使用具有高度爆炸性的硝酸铵作为推进剂给气囊充气。这种物质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和温度的环境中,可能发生降解,从而引发爆炸,致使金属碎片飞向汽车乘客。 今年1月,高田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隐匿安全气囊会致命风险长达15年,同意支付2500万美元罚款,另加1.25亿美元对受害者家属的补偿,以及8.5亿美元支付汽车制造商召回的成本。高田承诺召回全球19家汽车制造商使用的超过1亿个有缺陷的安全气囊,包括特斯拉、丰田等汽车公司。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称,包括产品召回费用在内,预计高田负债总额将达到约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5亿元),创下日本制造业战后破产案规模纪录。敲响相关产业警钟高田是1933年创立于日本滋贺县的家族企业,以纤维生产起家,曾经被誉为“安全的象征”。创始人家族现仍持有公司六成股票。《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认为,气囊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报告,但高田迟迟未予重视,主要原因在于背靠大企业的日本式经营体系,缺乏对消费者的关注和危机意识。这对于靠产品安全和高质量成长起来的日本企业,是共同的课题。高田宣布破产引发日本汽车乃至整个经济界高度关注。日本时事通讯社26日称,制造业者担忧“高田冲击波”对自己造成冲击。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26日称,日本政府已下达指示,要求启动针对与高田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的担保制度,为这些企业资金周转提供临时支援,以防止它们陷入连环破产的恶性循环。根据日本经济调查公司的数据,与高田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分包商在日本全国多达约570家,员工约6万人。高田破产将造成大量的汽车零件分包商业绩恶化,甚至引发地区的就业形势滑坡。日本业界人士则指出,高田公司的破产案为日本汽车零件等相关产业敲响了警钟。《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以高质量闻名的日本制造如果失去这一优势,会面临非常危险的情况。高田破产表明,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多米诺效应,是如何让一家知名企业及品牌最终毁灭的。日本《东洋财经》26日也表示,日本制造业需要加强危机意识,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最终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中企整合之路不平坦路透社称,目前,高田已与提供财务援助的投资方、中国汽车零件商均胜电子旗下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基本达成转让协议。26日早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KSS计划与高田签署备忘录,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均胜电子在公告中表示,通过对高田公司主要资产的收购,KSS将实现产能的有效扩充并满足新增订单的需要,同时将进入日本市场和日系整车厂商供应体系。高田现有的主、被动安全技术也对KSS是进一步补强。据日本媒体报道,高田向KSS出售的资产不包括与问题充气装置有关的资产。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总部位于宁波的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2016年收购KSS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中资收购高田,《华尔街日报》称,由于高田破产的复杂背景,此次收购面临的风险不小,特别是该公司正因为产品问题而遭到消费者及经销商指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日本经济新闻》称,负责收购的KSS计划对高田问题气囊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并负责善后事宜。考虑到中资此前收购的多是资产优质的欧美企业,此次收购高田这样一家“问题企业”,显然要承担相应风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认为,中企能接手高田,是个很好的机会。但从事汽车行业研究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收购高田后,或将面临高田既存企业文化桎梏、创业家族抵抗、整车厂家防备、中企自身局限以及日本社会成见等诸多问题,整合改造之路将不会平坦。▲14985229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贺超环球时报149852292000011["9CaKrnJU1SA","9CaKrnJTXDC","9CaKrnJTIOr"]//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627/08/25/20170627082540516.jpg{"email":"hechao@huanqiu.com","name":"贺超"}
【环球时报报道 驻日本、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田泓 陈洋 记者 范凌志 卢昊】因安全气囊召回问题深陷经营困境的日本高田公司,26日在日本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宣布,将以1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把问题业务以外的全部业务,出售给中国宁波均胜电子旗下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KSS)。有分析称,中资收购高田意在扩大国际业务布局,拓展市场,但由于高田用户和企业声誉的严重下滑,此次收购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破产规模创纪录《日本经济新闻》26日报道称,因安全气囊异常破裂而被迫召回产品的高田公司26日宣布,已向东京地方法院依法申请破产保护,并被受理。其在美国的子公司,也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公司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除在法院主导下进入破产程序以外,已经别无他法”。此外,日本东京证交所26日决定,27日将高田股票摘牌退市,高田发行的300亿日元无担保公司债也宣布违约。高田是全球多家汽车厂家安全气囊的主要供应商,占据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20%全球市场份额。近几年,高田的安全气囊大批量出现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高田气囊增压泵缺陷问题已导致全球17人死亡和100多人受伤。高田使用具有高度爆炸性的硝酸铵作为推进剂给气囊充气。这种物质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和温度的环境中,可能发生降解,从而引发爆炸,致使金属碎片飞向汽车乘客。 今年1月,高田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隐匿安全气囊会致命风险长达15年,同意支付2500万美元罚款,另加1.25亿美元对受害者家属的补偿,以及8.5亿美元支付汽车制造商召回的成本。高田承诺召回全球19家汽车制造商使用的超过1亿个有缺陷的安全气囊,包括特斯拉、丰田等汽车公司。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称,包括产品召回费用在内,预计高田负债总额将达到约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5亿元),创下日本制造业战后破产案规模纪录。敲响相关产业警钟高田是1933年创立于日本滋贺县的家族企业,以纤维生产起家,曾经被誉为“安全的象征”。创始人家族现仍持有公司六成股票。《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认为,气囊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报告,但高田迟迟未予重视,主要原因在于背靠大企业的日本式经营体系,缺乏对消费者的关注和危机意识。这对于靠产品安全和高质量成长起来的日本企业,是共同的课题。高田宣布破产引发日本汽车乃至整个经济界高度关注。日本时事通讯社26日称,制造业者担忧“高田冲击波”对自己造成冲击。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26日称,日本政府已下达指示,要求启动针对与高田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的担保制度,为这些企业资金周转提供临时支援,以防止它们陷入连环破产的恶性循环。根据日本经济调查公司的数据,与高田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分包商在日本全国多达约570家,员工约6万人。高田破产将造成大量的汽车零件分包商业绩恶化,甚至引发地区的就业形势滑坡。日本业界人士则指出,高田公司的破产案为日本汽车零件等相关产业敲响了警钟。《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以高质量闻名的日本制造如果失去这一优势,会面临非常危险的情况。高田破产表明,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多米诺效应,是如何让一家知名企业及品牌最终毁灭的。日本《东洋财经》26日也表示,日本制造业需要加强危机意识,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最终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中企整合之路不平坦路透社称,目前,高田已与提供财务援助的投资方、中国汽车零件商均胜电子旗下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基本达成转让协议。26日早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KSS计划与高田签署备忘录,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均胜电子在公告中表示,通过对高田公司主要资产的收购,KSS将实现产能的有效扩充并满足新增订单的需要,同时将进入日本市场和日系整车厂商供应体系。高田现有的主、被动安全技术也对KSS是进一步补强。据日本媒体报道,高田向KSS出售的资产不包括与问题充气装置有关的资产。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总部位于宁波的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2016年收购KSS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中资收购高田,《华尔街日报》称,由于高田破产的复杂背景,此次收购面临的风险不小,特别是该公司正因为产品问题而遭到消费者及经销商指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日本经济新闻》称,负责收购的KSS计划对高田问题气囊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并负责善后事宜。考虑到中资此前收购的多是资产优质的欧美企业,此次收购高田这样一家“问题企业”,显然要承担相应风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认为,中企能接手高田,是个很好的机会。但从事汽车行业研究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收购高田后,或将面临高田既存企业文化桎梏、创业家族抵抗、整车厂家防备、中企自身局限以及日本社会成见等诸多问题,整合改造之路将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