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8Kzy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青岛/e3pmh1hmp/e3pmh28kq锐意革新创业初,远着慧眼品牌都。西移兴港谋兴市,青岛倾心锦绣图。【环球网 记者 陈超】40年前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弹指一挥间,40年沧桑巨变,中国改革开放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让国人瞩目,让世界赞叹。开放是风,改革为浪。改革开放是时代大潮,但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质,都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主题需要解答。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个性化问题的解答能力,决定着竞争中城市的水平、居于的位次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岛城吹响,这座青青之岛迎来了勃勃生机,各行各业迸发出青春的活力。1984年,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此之后,青岛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从依托开放政策打造“中国制造”的“青岛样板”,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再到实施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行动,这个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并取得斐然成就的缩影。锐意革新创业初:格局初形成大青岛之“大”,始于1978年的那轮区划调整。1949年,青岛全市面积仅有210.65平方公里,和现在市南、市北、李沧3个区加起来的面积相当。经过几次调整,直至1961年达到950平方公里后,一直保持稳定。1978年11月,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的大部分划归青岛市管辖,青岛全市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定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拧开水龙头,流出自来水,这件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青岛却是极为奢侈的。水龙头上锁、家家备水缸、老少三辈一盆水……直到现在,很多老青岛仍对当年缺水的场景记忆犹新。缺水也成了制约青岛发展的最大瓶颈。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河与青岛之间,奇迹般出现了一条252公里长的银带,将这条古老的河流与青岛连在一起。从那时起,从黄河母亲躯体上分流来的乳汁,潺潺东下,滋润着青岛及沿线的人们。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引黄济青”工程。 它是“七五”期间山东省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山东省近几十年以来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它改变了原先缺水的青岛市的面貌,使得青岛的工农业可以自由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得到改观。使原先排长龙打水和工厂因缺水而停工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被誉为“黄金之渠”。工程建成通水28年多来,共向青岛供水约30亿立方米,相当于至少60个崂山水库的容量。时间一晃28年多过去了,来自黄河的淡水就这样沿着这条人工开凿的干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岛。从建成之初的计划日供水30万方,到如今日均供水超120万方、提供全青岛95%以上用水。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胶州市、即墨区和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建设资金1.4亿元。远着慧眼品牌都:青岛获品牌之都称号198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青岛市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具有青岛市特点的“拳头”产品,并确定了57种重点扶持的产品,如青岛啤酒、海尔冰箱、海信电视、双星运动鞋等。同时,青岛市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百强品牌——海尔,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5个,这些奖项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国家刚刚设立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中,青岛市又在为数不多的3个产品席位中夺得两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青岛名牌城市的地位。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闭幕式上,青岛市和宁波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如今,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继一批制造业产品名牌之后,一批商业名牌、服务业名牌、交通运输业名牌,乃至政府机关名牌和社区名牌,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青岛也正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再到世界级品牌城市的道路发展。西移兴港谋兴市:青岛港战略西移青岛市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总投资近70亿元的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新建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超前建设、改造的二期油码头,为青岛港货物吞吐全面转向西海岸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青岛港吞吐能力将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标准箱。临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40亿元,为“以港兴市”起到强大的经济拉动作用。随着西移战略的逐步推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骨干企业纷纷到开发区建厂设园,三美、高合、轻骑、中达等中外企业也“抢滩登陆”,区内初步形成了家电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时,青岛港完成吞吐10398万吨,同比增长20.4%,成为我国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港口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港内先后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近20家,引进外资2亿美元,并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青岛倾心锦绣图:风正帆悬再起航继上海、北京之后,青岛峰会也将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元首峰会。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林立高楼的光影变幻如同奇幻的海洋世界……日前,在青岛沿海一线,流光溢彩的夜景已成为青岛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是青岛以峰会为契机开展的夜景亮化提升行动,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峰会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以及世界众多的媒体集聚青岛,是对青岛旅游最有效的宣传,将青岛的风采实时传递到世界各地,极大提升青岛城市知名度,国际化旅游城市形象将进一步提升。释放“上合效应”,无疑将擦亮青岛旅游名片。业内人士表示,青岛旅游的准峰会时代已经到来,峰会催生青岛旅游旺季的提前到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青岛共接待国内游客497.6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消费73.2亿元,同比增长19.22%。可以预见,后峰会时代青岛的游客数量将呈现出井喷和排浪式增长。15272404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2724048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525/17/29/20180525052919611.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锐意革新创业初,远着慧眼品牌都。西移兴港谋兴市,青岛倾心锦绣图。【环球网 记者 陈超】40年前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弹指一挥间,40年沧桑巨变,中国改革开放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让国人瞩目,让世界赞叹。开放是风,改革为浪。改革开放是时代大潮,但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质,都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主题需要解答。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个性化问题的解答能力,决定着竞争中城市的水平、居于的位次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岛城吹响,这座青青之岛迎来了勃勃生机,各行各业迸发出青春的活力。1984年,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此之后,青岛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从依托开放政策打造“中国制造”的“青岛样板”,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再到实施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行动,这个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并取得斐然成就的缩影。锐意革新创业初:格局初形成大青岛之“大”,始于1978年的那轮区划调整。1949年,青岛全市面积仅有210.65平方公里,和现在市南、市北、李沧3个区加起来的面积相当。经过几次调整,直至1961年达到950平方公里后,一直保持稳定。1978年11月,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的大部分划归青岛市管辖,青岛全市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定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拧开水龙头,流出自来水,这件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青岛却是极为奢侈的。水龙头上锁、家家备水缸、老少三辈一盆水……直到现在,很多老青岛仍对当年缺水的场景记忆犹新。缺水也成了制约青岛发展的最大瓶颈。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河与青岛之间,奇迹般出现了一条252公里长的银带,将这条古老的河流与青岛连在一起。从那时起,从黄河母亲躯体上分流来的乳汁,潺潺东下,滋润着青岛及沿线的人们。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引黄济青”工程。 它是“七五”期间山东省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山东省近几十年以来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它改变了原先缺水的青岛市的面貌,使得青岛的工农业可以自由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得到改观。使原先排长龙打水和工厂因缺水而停工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被誉为“黄金之渠”。工程建成通水28年多来,共向青岛供水约30亿立方米,相当于至少60个崂山水库的容量。时间一晃28年多过去了,来自黄河的淡水就这样沿着这条人工开凿的干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岛。从建成之初的计划日供水30万方,到如今日均供水超120万方、提供全青岛95%以上用水。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胶州市、即墨区和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建设资金1.4亿元。远着慧眼品牌都:青岛获品牌之都称号198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青岛市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具有青岛市特点的“拳头”产品,并确定了57种重点扶持的产品,如青岛啤酒、海尔冰箱、海信电视、双星运动鞋等。同时,青岛市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百强品牌——海尔,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5个,这些奖项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国家刚刚设立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中,青岛市又在为数不多的3个产品席位中夺得两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青岛名牌城市的地位。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闭幕式上,青岛市和宁波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如今,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继一批制造业产品名牌之后,一批商业名牌、服务业名牌、交通运输业名牌,乃至政府机关名牌和社区名牌,已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青岛也正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再到世界级品牌城市的道路发展。西移兴港谋兴市:青岛港战略西移青岛市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总投资近70亿元的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新建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超前建设、改造的二期油码头,为青岛港货物吞吐全面转向西海岸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青岛港吞吐能力将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标准箱。临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40亿元,为“以港兴市”起到强大的经济拉动作用。随着西移战略的逐步推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骨干企业纷纷到开发区建厂设园,三美、高合、轻骑、中达等中外企业也“抢滩登陆”,区内初步形成了家电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时,青岛港完成吞吐10398万吨,同比增长20.4%,成为我国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港口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港内先后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近20家,引进外资2亿美元,并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青岛倾心锦绣图:风正帆悬再起航继上海、北京之后,青岛峰会也将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元首峰会。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林立高楼的光影变幻如同奇幻的海洋世界……日前,在青岛沿海一线,流光溢彩的夜景已成为青岛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是青岛以峰会为契机开展的夜景亮化提升行动,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峰会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以及世界众多的媒体集聚青岛,是对青岛旅游最有效的宣传,将青岛的风采实时传递到世界各地,极大提升青岛城市知名度,国际化旅游城市形象将进一步提升。释放“上合效应”,无疑将擦亮青岛旅游名片。业内人士表示,青岛旅游的准峰会时代已经到来,峰会催生青岛旅游旺季的提前到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青岛共接待国内游客497.6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消费73.2亿元,同比增长19.22%。可以预见,后峰会时代青岛的游客数量将呈现出井喷和排浪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