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R1yJ9jXq9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刘尚希委员:加强风险管理 财政政策要有新思维/e3pmh1hmp/e3pmh1pvu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对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阶段重点财政工作作出部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及《预算报告》中的一系列“重磅”政策,人民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权威解读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同时,指出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如何让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积极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主要手段之一是以承担适度的财政风险来对冲公共风险,从而保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围绕“六保”发力 财政政策加力度拓空间 刘尚希表示,针对当前形势,中央作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判断,即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这两个“前所未有”,财政政策当然也应该拓展一定的空间并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刘尚希指出,今年政府发债筹资规模达到8.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占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4%,也占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的22%。再加上减税降费2.5万亿元,财政对冲风险的力度已经达到11万亿元规模,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上述政策实际是将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风险相互隔离开,避免整个国家公共风险水平进一步升级,体现了财政政策思路开始转向风险管理的新框架。”刘尚希表示。 “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扩大赤字、增加债务以后具体怎么干。” 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跳出传统思维,转向新思维,重点考虑怎么把财政资金用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新思维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风险思维。 刘尚希认为,“六保”的提出可以视为财政政策摆脱路径依赖的一个新思路,增加赤字、扩大债务应主要围绕‘六保’做文章,以使居民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对冲。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刘尚希强调,就当前形势而言,首先要致力于化解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公共风险,稳住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公平与效率,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设立跟踪政策效果的专门“分析预算” 对于具体措施,刘尚希建议,设立一个以“六保”为用途的专门预算盘子,这与零敲碎打、分散出台的政策措施相比,更有利于发挥政策的“规模效应”,更好地引导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这个专门预算是在原有的预算安排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析预算’,不替代原有预算形式。”刘尚希表示,主要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沟通,引导预期;二是分析政策效果,及时反馈和完善政策。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着力“六保”的专门预算盘子至少已经达到11万亿元。应当把分散的资金拢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更透明的预算形式,发挥预算在政策分析方面的功能作用。 同时,专门预算应与一揽子政策相衔接。刘尚希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家庭和个人的救援。对企业就是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避免企业大面积倒闭。对家庭和个人则要在实行基本生活兜底的同时,抓住时机,通过设立失业保障和教育培训基金、发放培训券等组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将为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围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形成拉动,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此外,要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 刘尚希认为,疫情的冲击也启示我们,应该处理好短期举措和中长期政策、发展和改革、对人和对物的投入之间的协调平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把疫情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改革的内生动力,以引导长期预期,提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1590740881162责编:陈超人民网-财经频道1590740881162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对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阶段重点财政工作作出部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及《预算报告》中的一系列“重磅”政策,人民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权威解读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同时,指出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如何让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积极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主要手段之一是以承担适度的财政风险来对冲公共风险,从而保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围绕“六保”发力 财政政策加力度拓空间 刘尚希表示,针对当前形势,中央作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判断,即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这两个“前所未有”,财政政策当然也应该拓展一定的空间并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刘尚希指出,今年政府发债筹资规模达到8.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占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4%,也占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的22%。再加上减税降费2.5万亿元,财政对冲风险的力度已经达到11万亿元规模,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上述政策实际是将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风险相互隔离开,避免整个国家公共风险水平进一步升级,体现了财政政策思路开始转向风险管理的新框架。”刘尚希表示。 “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扩大赤字、增加债务以后具体怎么干。” 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跳出传统思维,转向新思维,重点考虑怎么把财政资金用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新思维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风险思维。 刘尚希认为,“六保”的提出可以视为财政政策摆脱路径依赖的一个新思路,增加赤字、扩大债务应主要围绕‘六保’做文章,以使居民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对冲。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刘尚希强调,就当前形势而言,首先要致力于化解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公共风险,稳住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公平与效率,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设立跟踪政策效果的专门“分析预算” 对于具体措施,刘尚希建议,设立一个以“六保”为用途的专门预算盘子,这与零敲碎打、分散出台的政策措施相比,更有利于发挥政策的“规模效应”,更好地引导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这个专门预算是在原有的预算安排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析预算’,不替代原有预算形式。”刘尚希表示,主要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沟通,引导预期;二是分析政策效果,及时反馈和完善政策。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着力“六保”的专门预算盘子至少已经达到11万亿元。应当把分散的资金拢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更透明的预算形式,发挥预算在政策分析方面的功能作用。 同时,专门预算应与一揽子政策相衔接。刘尚希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家庭和个人的救援。对企业就是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避免企业大面积倒闭。对家庭和个人则要在实行基本生活兜底的同时,抓住时机,通过设立失业保障和教育培训基金、发放培训券等组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将为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围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形成拉动,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此外,要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 刘尚希认为,疫情的冲击也启示我们,应该处理好短期举措和中长期政策、发展和改革、对人和对物的投入之间的协调平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把疫情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改革的内生动力,以引导长期预期,提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