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vDsJ1vKzP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观生态文明成果 察贵州生态底色/e3pmh1hmp/e3pmh1pvu【环球网综合讯】近年来,贵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擦亮了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底色。如今,绿水青山常在,点绿成金,已成为贵州最靓丽的名片。在这张闪亮名片的背后,则是一份份绿意满满的生态成绩单。水更清 天更蓝山更青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家园期望,贵州付诸行动作答。“十三五”时期,贵州扛起建好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大力推进乌江、赤水河等流域治理,率先取缔全流域网箱养殖,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完成全省地级城市建成区49处黑臭水体工程性治理,完成劣V类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同时,通过完成“三磷”排查整治、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等8项任务,全力打好长江珠江上游保护修复攻坚战。通过一系列举措,2020年贵州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9.3%,9个中心城市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74个县城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与此同时,蓝天白云与繁星闪烁,正成为多彩贵州的标配。贵州一直不懈努力,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2020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17.1万吨,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221个,推广新能源车37525辆;深入推进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柴油货车污染、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建成机动车道路遥感(黑烟)监测点位42个,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全部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完成411台工业炉窑治理和58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努力终获回报。2020年贵州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9个中心城市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2%,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88个县(市、区)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4%;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历史新高,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62天,在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绿树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州“物种基因库”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近年来,贵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加快用地结构调整,完成乌江、赤水河流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581.1公顷。“十三五”期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98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森林蓄积量达到5.7亿立方米,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3378亿元。此外,贵州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已达全国第一;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乡镇56个、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102个、生态村280个。截至2020年年底,贵州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985.4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1%。以绿生金 制度护“绿”以“绿”生“金”,释放“生态红利”,富泽百姓。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也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贵州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引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截至目前,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贫困群众“换穷业”。此外,贵州持续强化绿色治理,创造石漠化治理国际样本。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和石漠化程度实现持续减少、减轻,石漠化治理成效曾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赞。为了高效地“保绿”“护绿”,贵州持续完善与创新绿色制度体系。近年来,贵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明确了贵州省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创新性地提出对生态脆弱县取消GDP考核,增加“绿色产业”比重等新指标。贵州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全覆盖;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搭建平台 传递中国生态之声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2009年-2018年的十年间,中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表达。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应势而生,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展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务实行动,向世界发出了越来越强的“中国生态之声”。论坛陆续提出了《全球可持续能源竞争力报告》《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全球生态系统治理报告》《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报告》《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新机遇》等百余份研究报告,为中央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改革方面建言献策。7月12日至13日,2021年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贵阳亮相,开启它的新的十年征程,持续为美丽贵州贡献力量,继续向世界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16261591791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徐娜环球网16261591791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212856c97f8ceb6cd52b715eeef3958u1.png{"email":"xuna@huanqiu.com","name":"徐娜"}
【环球网综合讯】近年来,贵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擦亮了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底色。如今,绿水青山常在,点绿成金,已成为贵州最靓丽的名片。在这张闪亮名片的背后,则是一份份绿意满满的生态成绩单。水更清 天更蓝山更青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家园期望,贵州付诸行动作答。“十三五”时期,贵州扛起建好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大力推进乌江、赤水河等流域治理,率先取缔全流域网箱养殖,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完成全省地级城市建成区49处黑臭水体工程性治理,完成劣V类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同时,通过完成“三磷”排查整治、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等8项任务,全力打好长江珠江上游保护修复攻坚战。通过一系列举措,2020年贵州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9.3%,9个中心城市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74个县城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与此同时,蓝天白云与繁星闪烁,正成为多彩贵州的标配。贵州一直不懈努力,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2020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17.1万吨,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221个,推广新能源车37525辆;深入推进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柴油货车污染、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建成机动车道路遥感(黑烟)监测点位42个,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全部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完成411台工业炉窑治理和58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努力终获回报。2020年贵州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9个中心城市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2%,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88个县(市、区)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4%;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历史新高,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62天,在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绿树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州“物种基因库”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近年来,贵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加快用地结构调整,完成乌江、赤水河流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581.1公顷。“十三五”期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98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森林蓄积量达到5.7亿立方米,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3378亿元。此外,贵州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已达全国第一;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乡镇56个、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102个、生态村280个。截至2020年年底,贵州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985.4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1%。以绿生金 制度护“绿”以“绿”生“金”,释放“生态红利”,富泽百姓。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也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贵州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引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截至目前,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贫困群众“换穷业”。此外,贵州持续强化绿色治理,创造石漠化治理国际样本。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和石漠化程度实现持续减少、减轻,石漠化治理成效曾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赞。为了高效地“保绿”“护绿”,贵州持续完善与创新绿色制度体系。近年来,贵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明确了贵州省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创新性地提出对生态脆弱县取消GDP考核,增加“绿色产业”比重等新指标。贵州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全覆盖;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搭建平台 传递中国生态之声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2009年-2018年的十年间,中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表达。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应势而生,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展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务实行动,向世界发出了越来越强的“中国生态之声”。论坛陆续提出了《全球可持续能源竞争力报告》《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全球生态系统治理报告》《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报告》《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新机遇》等百余份研究报告,为中央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改革方面建言献策。7月12日至13日,2021年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贵阳亮相,开启它的新的十年征程,持续为美丽贵州贡献力量,继续向世界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