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RqoaLXNBE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e3pmh1hmp/e7i6qafud【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7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近期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虚假宣传手段诱导办理网络贷款的行为。监管机构指出,当前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存在三大套路。其一,混淆概念误导贷款。部分不法机构利用语言歧义,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等名义替代"分期贷款",在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存在个人信息被转卖用于诈骗的风险。其二,不实承诺诱导贷款。某些平台通过虚假承诺如"包过拿证""政策变化""助学金奖励"等诱骗消费者贷款,合同条款设置苛刻且模糊,部分机构甚至为"壳公司",无法提供实质服务,存在卷款跑路风险。其三,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不少平台仅宣传表面低利率,刻意隐瞒高额综合借贷成本,或在合同中模糊收费标准,实际操作中以各种名义加收费用,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息费远超预期。 金融监管总局强调,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分析高回报承诺,核实宣传真实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在选择服务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资质信息。办理业务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发现信息泄露及时采取措施。175220090598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5220090598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8ab0c6a5192942eb8bd74673f6829d1.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7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近期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虚假宣传手段诱导办理网络贷款的行为。监管机构指出,当前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存在三大套路。其一,混淆概念误导贷款。部分不法机构利用语言歧义,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等名义替代"分期贷款",在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存在个人信息被转卖用于诈骗的风险。其二,不实承诺诱导贷款。某些平台通过虚假承诺如"包过拿证""政策变化""助学金奖励"等诱骗消费者贷款,合同条款设置苛刻且模糊,部分机构甚至为"壳公司",无法提供实质服务,存在卷款跑路风险。其三,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不少平台仅宣传表面低利率,刻意隐瞒高额综合借贷成本,或在合同中模糊收费标准,实际操作中以各种名义加收费用,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息费远超预期。 金融监管总局强调,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分析高回报承诺,核实宣传真实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在选择服务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资质信息。办理业务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发现信息泄露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