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k1eTlMI3H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重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e3pmh1hmp/e3pn47c56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 (记者王绍绍)在山东一家危化品仓库的智能作业区,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正稳健地托举着20公斤的不规则钢件,通过足底六维扭力感知阵列自适应倾斜坡道,其双臂搭载的红外热成像系统同步扫描罐体温度——这是重载机器人在高危场景的日常作业画面。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硬核担当”,这类具备全身协同智控能力的重载机器人,正在重塑全球高端装备竞争格局。 政策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12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推广应用,打造应急机器人体系,提高应急管理领域先进技术装备支撑水平”。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随着 AI、5G 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重载机器人正从“力量型”向“智慧型”加速进化。以深圳赛博格机器人为例,其正通过构建开放平台积极汇聚生态伙伴,产业协同,聚拢研发制造优势资源,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包括联合推进国产高性能NPU、移动HBM以及车规级光纤域控制器的研发,有力推动全栈技术自主可控。 当前,重载机器人在危化品仓储、矿山开采、大型工业区等场景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契合“智能时代 全球共济”主题,国内科技力量展示了面向高危高负荷工业场景的突破性成果——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该成果依托“身体协同”“博脑决策”“灵巧执行”三大方面技术,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 另有机构预计,到2027年,我国高危行业高危岗位机器人替代率有望从约12%提升至35%,此举将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并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专家表示,重载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政策的精准扶持与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了良性共振,不仅加速了重载机器人在高危、重载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我国在核心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1754093132038责编:田刚人民网175409313203811[]{"email":"tiangang@huanqiu.com","name":"田刚"}
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 (记者王绍绍)在山东一家危化品仓库的智能作业区,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正稳健地托举着20公斤的不规则钢件,通过足底六维扭力感知阵列自适应倾斜坡道,其双臂搭载的红外热成像系统同步扫描罐体温度——这是重载机器人在高危场景的日常作业画面。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硬核担当”,这类具备全身协同智控能力的重载机器人,正在重塑全球高端装备竞争格局。 政策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12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推广应用,打造应急机器人体系,提高应急管理领域先进技术装备支撑水平”。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随着 AI、5G 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重载机器人正从“力量型”向“智慧型”加速进化。以深圳赛博格机器人为例,其正通过构建开放平台积极汇聚生态伙伴,产业协同,聚拢研发制造优势资源,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包括联合推进国产高性能NPU、移动HBM以及车规级光纤域控制器的研发,有力推动全栈技术自主可控。 当前,重载机器人在危化品仓储、矿山开采、大型工业区等场景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契合“智能时代 全球共济”主题,国内科技力量展示了面向高危高负荷工业场景的突破性成果——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该成果依托“身体协同”“博脑决策”“灵巧执行”三大方面技术,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 另有机构预计,到2027年,我国高危行业高危岗位机器人替代率有望从约12%提升至35%,此举将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并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专家表示,重载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政策的精准扶持与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了良性共振,不仅加速了重载机器人在高危、重载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我国在核心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