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I9dVroN0D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市场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预期升温,四季度或成关键窗口/e3pmh1hmp/e7i6qafud【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期,国债期货持续震荡走低,10年期、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分别失守1.8%和2.1%关口。在债券市场情绪低迷的背景下,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再度升温。目前,政府债券供给力度较大,国债收益率水平较年初已明显上行。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综合市场情绪与国债收益率水平,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已具备适宜条件,但当前紧迫性不强,更看好四季度重启,以此释放中长期资金、调节债市供需关系、改善市场预期。随着近期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并研讨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相关议题,市场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进一步升温。2025年年初,因国债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加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1.6%的历史低位。央行于1月10日宣布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以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在暂停操作期间,央行数次发声提示将“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 截至目前,央行已连续8个月暂停开展国债买卖操作,债市表现较年初已有较大转变——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升至1.8%附近,1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与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持平,政府债券保持较大供给力度。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从市场情绪和国债收益率水平看,当前重启国债买卖的客观条件已成熟。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的最大障碍是该操作有可能推动债券收益率下降至过低水平,形成金融风险的累积隐患。当前债市处于“熊市情绪”,央行净买入国债对于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压力相对较小。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债收益率走势。自去年8月落地以来,央行保持每月净买入债券态势,去年8月至12月累计净买入1万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央行通过适时“买短卖长”,对冲彼时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态势。从9月银行体系流动性来看,政府债券继续保持较大发行力度,叠加3.5万亿元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以及居民存款“搬家”,这些都将对资金面形成扰动。央行已于9月6日开展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央行将在9月保持买断式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加量续作,从而维持流动性充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国债买卖操作以及MLF操作,都是在央行每日根据一级交易商需求连续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额外投放的中长期流动性。长城证券分析师李相龙认为,相对于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国债买卖操作的宽松效果更显著,且操作更加灵活。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表示,从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释放稳增长政策适度加力信号等角度出发,四季度央行有可能适时恢复国债买卖。不过,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鉴于买断式逆回购、MLF与国债买卖操作存在一定替代效应,当前央行通过买入国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不高。无论是否重启国债买卖,央行皆有能力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尽管当前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紧迫性不强,但债市仍对于央行重启买债抱有期待。今年5月至7月,国有大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大量短期国债,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大行此举是提前布局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头寸需求。长城证券分析师李相龙认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将稳定债券价格,防范理财资金大规模赎回引发的负反馈循环,将为当前“股强债弱”格局提供一定缓冲作用。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无法完全决定债券利率走势。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在研报中指出,若央行重启买入国债,可能阶段性缓和市场谨慎情绪,推动曲线陡峭化,但从根本上不会决定利率趋势。本轮利率调整和货币政策关系不大,核心因素在于股债性价比和“股债跷跷板”。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同样认为,近期债市走弱并非缘于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变化,而是主要来自于估值压力。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行以及资金、信贷等利率的稳健下行,债市估值的合理性以及配置价值亦会随之提升。(文馨)175764637082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5764637082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d8736c0edf84d90fb2f36ba308afe55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期,国债期货持续震荡走低,10年期、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分别失守1.8%和2.1%关口。在债券市场情绪低迷的背景下,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再度升温。目前,政府债券供给力度较大,国债收益率水平较年初已明显上行。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综合市场情绪与国债收益率水平,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已具备适宜条件,但当前紧迫性不强,更看好四季度重启,以此释放中长期资金、调节债市供需关系、改善市场预期。随着近期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并研讨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相关议题,市场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进一步升温。2025年年初,因国债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加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1.6%的历史低位。央行于1月10日宣布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以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在暂停操作期间,央行数次发声提示将“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 截至目前,央行已连续8个月暂停开展国债买卖操作,债市表现较年初已有较大转变——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升至1.8%附近,1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与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持平,政府债券保持较大供给力度。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从市场情绪和国债收益率水平看,当前重启国债买卖的客观条件已成熟。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的最大障碍是该操作有可能推动债券收益率下降至过低水平,形成金融风险的累积隐患。当前债市处于“熊市情绪”,央行净买入国债对于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压力相对较小。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债收益率走势。自去年8月落地以来,央行保持每月净买入债券态势,去年8月至12月累计净买入1万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央行通过适时“买短卖长”,对冲彼时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态势。从9月银行体系流动性来看,政府债券继续保持较大发行力度,叠加3.5万亿元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以及居民存款“搬家”,这些都将对资金面形成扰动。央行已于9月6日开展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央行将在9月保持买断式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加量续作,从而维持流动性充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国债买卖操作以及MLF操作,都是在央行每日根据一级交易商需求连续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额外投放的中长期流动性。长城证券分析师李相龙认为,相对于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国债买卖操作的宽松效果更显著,且操作更加灵活。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表示,从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释放稳增长政策适度加力信号等角度出发,四季度央行有可能适时恢复国债买卖。不过,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鉴于买断式逆回购、MLF与国债买卖操作存在一定替代效应,当前央行通过买入国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不高。无论是否重启国债买卖,央行皆有能力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尽管当前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紧迫性不强,但债市仍对于央行重启买债抱有期待。今年5月至7月,国有大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大量短期国债,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大行此举是提前布局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头寸需求。长城证券分析师李相龙认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将稳定债券价格,防范理财资金大规模赎回引发的负反馈循环,将为当前“股强债弱”格局提供一定缓冲作用。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无法完全决定债券利率走势。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在研报中指出,若央行重启买入国债,可能阶段性缓和市场谨慎情绪,推动曲线陡峭化,但从根本上不会决定利率趋势。本轮利率调整和货币政策关系不大,核心因素在于股债性价比和“股债跷跷板”。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同样认为,近期债市走弱并非缘于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变化,而是主要来自于估值压力。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行以及资金、信贷等利率的稳健下行,债市估值的合理性以及配置价值亦会随之提升。(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