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NyAeLNMt5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华泰研报解析寿险公司盈利能力: CSM表现与行业趋势/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华泰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聚焦寿险公司盈利驱动因素,深入分析了合同服务边际(CSM)对寿险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报告显示,CSM作为寿险合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尚未实现的预期利润。其年度释放构成了保险服务业绩的重要部分,与投资业绩共同决定寿险公司年度盈利表现。根据华泰研报, 2023年会计准则切换至2025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期间,主要上市保险公司CSM增长呈现显著分化,但行业整体CSM规模略有下降。这一现象在保费增速反弹的背景下尤为突出,CSM增长乏力直接影响了保险服务业绩表现,导致上市公司合计保险服务业绩同期承压。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投资业绩表现亮眼,最终显著提升了行业净利润水平。报告预计,随着新业务增长推动,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合计CSM将在2025-2027年间恢复每年约2%的增长,有望扭转当前下滑趋势。 从CSM规模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中国人民保险和阳光保险虽然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报告显示,IFRS 17准则下的保险合同负债主要由未来现金流现值、非金融风险调整和CSM构成。1H25期间,中资上市保险公司CSM占准备金比例介于12%-15%之间,低于友邦保险26%的水平。过去两年半中,多数公司该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存量业务盈利能力有所减弱,这一现象可能与CSM增长乏力相关。华泰研报显示,CSM余额变动主要受新业务CSM、预期利息增长、调整CSM估计变更及当期摊销等因素影响。其中,新业务CSM是决定CSM余额增减的关键因素,而预期利息增长和当期摊销比例相对稳定,调整CSM估计变更通常金额较小。数据显示,这两年半期间新业务贡献的CSM规模不及CSM释放规模,表明新业务盈利能力面临压力,这一现象可能与期间利率下行压制寿险产品盈利水平有关。此外,营运偏差对CSM产生负面影响,反映出前期对CSM的计量可能过于乐观,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进行调整。中国人民保险和阳光保险则呈现例外情况,其CSM余额显著上升,可能与存量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新业务贡献比例较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CSM与内含价值指标(VIF和NBV)虽同为未来利润评估指标,但评估方法论、逻辑和假设存在显著差异。1H25期间,VIF普遍小于CSM,其中较高者相当于CSM的80%,较低者仅为CSM的28%。新业务方面,所有公司1H25 NBV增速均快于新单CSM,但增速差距在各公司间差异显著。这种反差表明,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评估寿险业务的盈利性。华泰团队认为,CSM释放是保险服务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保险公司每年释放7%-11%的CSM进入保险服务业绩。1H25期间,CSM释放占保险服务业绩(仅考虑寿险)的比例介于60%-180%之间,其中中国人寿高达180%,中国人保为60%。保险服务业绩作为利润的核心中枢,2023-1H25期间中资上市公司合计分别为0.25/0.24/0.15万亿元,同期投资业绩为0.03/0.24/0.10万亿元。因此,CSM及其释放的稳定增长是寿险盈利持续改善的关键基础。17582517950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5825179509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cf92d6a57fe866bfcd82fd3683aa8cc.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华泰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聚焦寿险公司盈利驱动因素,深入分析了合同服务边际(CSM)对寿险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报告显示,CSM作为寿险合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尚未实现的预期利润。其年度释放构成了保险服务业绩的重要部分,与投资业绩共同决定寿险公司年度盈利表现。根据华泰研报, 2023年会计准则切换至2025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期间,主要上市保险公司CSM增长呈现显著分化,但行业整体CSM规模略有下降。这一现象在保费增速反弹的背景下尤为突出,CSM增长乏力直接影响了保险服务业绩表现,导致上市公司合计保险服务业绩同期承压。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投资业绩表现亮眼,最终显著提升了行业净利润水平。报告预计,随着新业务增长推动,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合计CSM将在2025-2027年间恢复每年约2%的增长,有望扭转当前下滑趋势。 从CSM规模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中国人民保险和阳光保险虽然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报告显示,IFRS 17准则下的保险合同负债主要由未来现金流现值、非金融风险调整和CSM构成。1H25期间,中资上市保险公司CSM占准备金比例介于12%-15%之间,低于友邦保险26%的水平。过去两年半中,多数公司该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存量业务盈利能力有所减弱,这一现象可能与CSM增长乏力相关。华泰研报显示,CSM余额变动主要受新业务CSM、预期利息增长、调整CSM估计变更及当期摊销等因素影响。其中,新业务CSM是决定CSM余额增减的关键因素,而预期利息增长和当期摊销比例相对稳定,调整CSM估计变更通常金额较小。数据显示,这两年半期间新业务贡献的CSM规模不及CSM释放规模,表明新业务盈利能力面临压力,这一现象可能与期间利率下行压制寿险产品盈利水平有关。此外,营运偏差对CSM产生负面影响,反映出前期对CSM的计量可能过于乐观,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进行调整。中国人民保险和阳光保险则呈现例外情况,其CSM余额显著上升,可能与存量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新业务贡献比例较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CSM与内含价值指标(VIF和NBV)虽同为未来利润评估指标,但评估方法论、逻辑和假设存在显著差异。1H25期间,VIF普遍小于CSM,其中较高者相当于CSM的80%,较低者仅为CSM的28%。新业务方面,所有公司1H25 NBV增速均快于新单CSM,但增速差距在各公司间差异显著。这种反差表明,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评估寿险业务的盈利性。华泰团队认为,CSM释放是保险服务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保险公司每年释放7%-11%的CSM进入保险服务业绩。1H25期间,CSM释放占保险服务业绩(仅考虑寿险)的比例介于60%-180%之间,其中中国人寿高达180%,中国人保为60%。保险服务业绩作为利润的核心中枢,2023-1H25期间中资上市公司合计分别为0.25/0.24/0.15万亿元,同期投资业绩为0.03/0.24/0.10万亿元。因此,CSM及其释放的稳定增长是寿险盈利持续改善的关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