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PbBUt3rzI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银行净息差降幅趋缓,行业探寻“稳息差”新路径/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虽仍处于下行通道,但降幅已呈现收窄态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约为1.33%,同比下降13个基点,较去年同期的19个基点降幅明显放缓。如何让息差下行的坡度更平缓,已成为各家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从多家银行的半年报和高管表态来看,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精细化管理成本以及把握政策红利,银行业正积极探寻“稳息差”的有效路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零售与结算成“稳定器”面对息差压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成为银行稳定收益的首要选择。招商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1.8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副行长彭家文将此归功于独特的负债与资产结构。招行活期存款占比超过50%,且对高成本存款长期严格控制,使得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且可压降空间有限。同时,零售业务占比持续保持在50%以上,其较高的收益率为资产端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样,民生银行虽然净息差绝对值为1.39%,但其同比逆势提升1个基点,表现亮眼。该行副行长李彬表示,这得益于在资产端做好“量价”平衡,加大对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优质资产投放,并提升风险定价管理能力;在负债端,则通过聚焦业务场景建设,做优做强支付结算业务,持续提升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占比,为稳定息差奠定了坚实基础。精细化成本管控,从负债端“挤出”利润空间在资产端收益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从负债端“抠”出利润空间,成为银行稳息差的另一关键抓手。平安银行上半年通过“降本增效”组合拳,有效管控了息差。该行副行长项有志介绍,一方面营业费用同比下降9%,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负债成本,尤其是零售存款成本,上半年零售付息率较去年全年大幅下降27个基点。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息差,也使得净利润降幅明显小于营收降幅。兴业银行则抓住了存量负债到期重定价的“时间窗口”。该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透露,下半年预计有2700亿元高成本的3—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按当前较低利率重置后,预计可节约利息支出15.4亿元。通过加强同业负债统筹管理,预计下半年同业存放利息支出还可再节约10亿元左右。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随着长久期高成本负债陆续到期,息差压力将进一步缓解。息差降幅收窄成行业共识展望未来,尽管息差下行压力犹存,但行业普遍预期降幅将逐步收窄,甚至有观点认为业绩下行周期已近尾声。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指出,LPR和存款利率下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续净息差仍有一定下行压力。但他同时强调,当前央行正不断改善货币调控方式,畅通利率传导机制,预计净息差的下滑幅度会逐渐收窄。券商研究机构对此也持相对乐观态度。东莞证券认为,虽然年内降息仍有空间,资产端继续承压,但监管将同步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随着存量贷款重定价压力消化和负债端成本压降显效,净息差下滑速度有望放缓。国信证券的判断则更为积极,其研报称2025年将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不仅预计明年净息差降幅将收窄,还判断2026年有望迎来零售贷款不良生成的拐点,为行业整体带来曙光。(文馨)17584214192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5842141929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7f4e05745341c024e7381076a5b9732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虽仍处于下行通道,但降幅已呈现收窄态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约为1.33%,同比下降13个基点,较去年同期的19个基点降幅明显放缓。如何让息差下行的坡度更平缓,已成为各家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从多家银行的半年报和高管表态来看,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精细化管理成本以及把握政策红利,银行业正积极探寻“稳息差”的有效路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零售与结算成“稳定器”面对息差压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成为银行稳定收益的首要选择。招商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1.8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副行长彭家文将此归功于独特的负债与资产结构。招行活期存款占比超过50%,且对高成本存款长期严格控制,使得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且可压降空间有限。同时,零售业务占比持续保持在50%以上,其较高的收益率为资产端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样,民生银行虽然净息差绝对值为1.39%,但其同比逆势提升1个基点,表现亮眼。该行副行长李彬表示,这得益于在资产端做好“量价”平衡,加大对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优质资产投放,并提升风险定价管理能力;在负债端,则通过聚焦业务场景建设,做优做强支付结算业务,持续提升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占比,为稳定息差奠定了坚实基础。精细化成本管控,从负债端“挤出”利润空间在资产端收益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从负债端“抠”出利润空间,成为银行稳息差的另一关键抓手。平安银行上半年通过“降本增效”组合拳,有效管控了息差。该行副行长项有志介绍,一方面营业费用同比下降9%,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负债成本,尤其是零售存款成本,上半年零售付息率较去年全年大幅下降27个基点。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息差,也使得净利润降幅明显小于营收降幅。兴业银行则抓住了存量负债到期重定价的“时间窗口”。该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透露,下半年预计有2700亿元高成本的3—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按当前较低利率重置后,预计可节约利息支出15.4亿元。通过加强同业负债统筹管理,预计下半年同业存放利息支出还可再节约10亿元左右。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随着长久期高成本负债陆续到期,息差压力将进一步缓解。息差降幅收窄成行业共识展望未来,尽管息差下行压力犹存,但行业普遍预期降幅将逐步收窄,甚至有观点认为业绩下行周期已近尾声。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指出,LPR和存款利率下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续净息差仍有一定下行压力。但他同时强调,当前央行正不断改善货币调控方式,畅通利率传导机制,预计净息差的下滑幅度会逐渐收窄。券商研究机构对此也持相对乐观态度。东莞证券认为,虽然年内降息仍有空间,资产端继续承压,但监管将同步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随着存量贷款重定价压力消化和负债端成本压降显效,净息差下滑速度有望放缓。国信证券的判断则更为积极,其研报称2025年将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不仅预计明年净息差降幅将收窄,还判断2026年有望迎来零售贷款不良生成的拐点,为行业整体带来曙光。(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