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fWbeHmfwv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时隔20余年回归,分红型健康险能否重振重疾险市场?/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一项举措尤为引人关注,即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进一步来讲,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以分红型重疾险为主流。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曾在市场上掀起销售热潮。但彼时销售乱象频繁,且由于分红管理难度大,使得险企在风险控制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监管方面出手整顿,分红型重疾险逐步退出市场。而如今,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再度被提及,意味着时隔20余年后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在此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对传统重疾险有哪些影响?险企又该如何精准施策?等,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答。多因素叠加,传统重疾险增长乏力当前市场上,普通型重疾险产品并不具备分红功能,定价因素主要取决于产品的预定利率。然而,近年来,这一关键指标却呈现出持续下调的态势:2019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标志着高利率时代终结;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2024年9月,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再降至2.5%;今年9月1日起,预定利率更是进一步下调至2%。 而每一次预定利率的下调,对于同等保额重疾险产品而言,消费者买入新的产品,所需缴纳的保费便会随之进一步攀升。不仅如此,百万医疗险凭借着低保费的优势横行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再者,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愈发倾向于关注带有分红功能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疾险市场整体呈现出低迷态势。今年年初,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在发布的《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中指出,重疾险已阶段性完成其在中国健康险行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随着行业销售人力探底,重疾险难以找回过去的增长动力。随着重疾新单不断减少,重疾发生率恶化给存量保单带来的经营压力,成为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甚至,为适应市场变化,今年9月末,多家险企集中上线短期重疾险产品。与传统重疾险动辄数十年乃至终身的保障期限相比,这类产品保障期通常仅为1年,同时在价格设定上大幅降低门槛。“目前,传统重疾险面临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等挑战。保费相对较高,保障内容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资金增值和个性化保障的需求。”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在当前如此市场环境下,监管层面抛出一项重磅举措:明确支持监管评级优良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预示着分红型重疾险迎来市场的重新审视与关注。分红型健康险回归,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早在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因兼具“保障+分红”,一度成为当时保险市场主力险种之一。只不过,由于销售乱象频出等问题,2003年5月,原保监会印发的《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中提到,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也就是说,重疾险未被纳入可采取分红设计的产品范畴。至此,分红型重疾险逐渐淡出市场。而此次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获得政策支持,东吴证券研分析认为,2003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分红型重疾险产品,此后只能设计为传统险。在预定利率连续下调背景下,重新引导分红型健康险有序回归市场,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再者,华泰证券研报提到,“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是时隔二十多年后,分红型重疾险的再次开闸,具有里程碑意义,潜在影响较大。一方面可以提升消费者福利,重疾险保障水平有望抵御通胀侵蚀;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寿险业增长动能、改善利源结构,抵御利差损压力。重疾险在经历5年左右的销售低迷期之后,负面因素逐渐消退,有利因素逐步累积,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而代理人队伍的质量和效率是决定分红型重疾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林先平看来,与2003年相比,如今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一是监管体系更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能有效管理分红型产品的潜在风险;二是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对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的产品需求增加;三是险企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平衡分红与保障。这些有利于分红型重疾险的稳健发展,减少过去因市场不成熟导致的乱象。优势与问题交织,探索优化路径分红型重疾险最大优势在于,伴随着保单生效的时间越来越久,产品的保额会越来越大,从而提升产品吸引力。此外,正如前述所言,通过增加分红机制,产品可抵御通胀对于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不过,由于分红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引发客户预期管理困难,一旦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易导致纠纷发生。且此类产品设计较为复杂,需要保险公司具备较强的精算和投资管理能力。同时,部分销售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可能过度聚焦收益,致使产品偏离保障本源,背离了保险保障的初衷。当然,对于支持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举措,显然不能简单地视为“旧瓶装新酒”。保险公司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以及监管环境要求,进行深耕探索。对此,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险企应从以下方面优化创新:一是产品设计上,明确分红机制,设置合理预期,避免过度承诺;二是风险管理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确保分红稳定性;三是服务整合上,结合健康管理,提升保障内涵;四是销售规范上,加强培训管理,杜绝误导宣传;五是技术创新上,利用大数据优化定价和核保;六是客户沟通上,定期披露分红信息,增强透明度;七是投资策略上,稳健运作资金,保障长期收益能力。176007953420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6007953420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9393913745fec45bd72ef568e0ca46d.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一项举措尤为引人关注,即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进一步来讲,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以分红型重疾险为主流。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曾在市场上掀起销售热潮。但彼时销售乱象频繁,且由于分红管理难度大,使得险企在风险控制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监管方面出手整顿,分红型重疾险逐步退出市场。而如今,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再度被提及,意味着时隔20余年后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在此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对传统重疾险有哪些影响?险企又该如何精准施策?等,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答。多因素叠加,传统重疾险增长乏力当前市场上,普通型重疾险产品并不具备分红功能,定价因素主要取决于产品的预定利率。然而,近年来,这一关键指标却呈现出持续下调的态势:2019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标志着高利率时代终结;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2024年9月,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再降至2.5%;今年9月1日起,预定利率更是进一步下调至2%。 而每一次预定利率的下调,对于同等保额重疾险产品而言,消费者买入新的产品,所需缴纳的保费便会随之进一步攀升。不仅如此,百万医疗险凭借着低保费的优势横行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再者,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愈发倾向于关注带有分红功能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疾险市场整体呈现出低迷态势。今年年初,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在发布的《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中指出,重疾险已阶段性完成其在中国健康险行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随着行业销售人力探底,重疾险难以找回过去的增长动力。随着重疾新单不断减少,重疾发生率恶化给存量保单带来的经营压力,成为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甚至,为适应市场变化,今年9月末,多家险企集中上线短期重疾险产品。与传统重疾险动辄数十年乃至终身的保障期限相比,这类产品保障期通常仅为1年,同时在价格设定上大幅降低门槛。“目前,传统重疾险面临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等挑战。保费相对较高,保障内容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资金增值和个性化保障的需求。”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在当前如此市场环境下,监管层面抛出一项重磅举措:明确支持监管评级优良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预示着分红型重疾险迎来市场的重新审视与关注。分红型健康险回归,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早在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因兼具“保障+分红”,一度成为当时保险市场主力险种之一。只不过,由于销售乱象频出等问题,2003年5月,原保监会印发的《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中提到,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也就是说,重疾险未被纳入可采取分红设计的产品范畴。至此,分红型重疾险逐渐淡出市场。而此次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获得政策支持,东吴证券研分析认为,2003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分红型重疾险产品,此后只能设计为传统险。在预定利率连续下调背景下,重新引导分红型健康险有序回归市场,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再者,华泰证券研报提到,“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是时隔二十多年后,分红型重疾险的再次开闸,具有里程碑意义,潜在影响较大。一方面可以提升消费者福利,重疾险保障水平有望抵御通胀侵蚀;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寿险业增长动能、改善利源结构,抵御利差损压力。重疾险在经历5年左右的销售低迷期之后,负面因素逐渐消退,有利因素逐步累积,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而代理人队伍的质量和效率是决定分红型重疾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林先平看来,与2003年相比,如今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一是监管体系更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能有效管理分红型产品的潜在风险;二是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对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的产品需求增加;三是险企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平衡分红与保障。这些有利于分红型重疾险的稳健发展,减少过去因市场不成熟导致的乱象。优势与问题交织,探索优化路径分红型重疾险最大优势在于,伴随着保单生效的时间越来越久,产品的保额会越来越大,从而提升产品吸引力。此外,正如前述所言,通过增加分红机制,产品可抵御通胀对于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不过,由于分红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引发客户预期管理困难,一旦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易导致纠纷发生。且此类产品设计较为复杂,需要保险公司具备较强的精算和投资管理能力。同时,部分销售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可能过度聚焦收益,致使产品偏离保障本源,背离了保险保障的初衷。当然,对于支持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举措,显然不能简单地视为“旧瓶装新酒”。保险公司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以及监管环境要求,进行深耕探索。对此,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险企应从以下方面优化创新:一是产品设计上,明确分红机制,设置合理预期,避免过度承诺;二是风险管理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确保分红稳定性;三是服务整合上,结合健康管理,提升保障内涵;四是销售规范上,加强培训管理,杜绝误导宣传;五是技术创新上,利用大数据优化定价和核保;六是客户沟通上,定期披露分红信息,增强透明度;七是投资策略上,稳健运作资金,保障长期收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