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hx2VByqZ6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中国餐饮品牌掀起“新加坡热”/e3pmh1hmp/e3pn47igg【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据路透社新加坡消息,面对国内消费疲软、激烈价格战和利润压缩的三重压力,中国食品和饮料企业正掀起一股出海热潮,而新加坡正成为它们全球扩张的首选“试验田”。从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到各类新锐餐饮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个岛国,这些品牌寻求新的增长契机。据咨询公司Momentum Works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已有约85个中国餐饮品牌在新加坡开设了405家门店,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32个品牌184家门店。一年之内,品牌数量和门店规模均实现翻倍增长,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现在真的很艰难,所以很多品牌选择在国外扩张。”湖南菜餐厅“农耕记”的海外总经理周若诗(Josie Zhou)表示,该品牌已将新加坡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首个落脚点。国内市场的“内卷”是这股出海潮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加之房地产下行和外部贸易压力,餐饮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茶百道新加坡经理贾乔安娜(Chi Paing Jia)坦言,在新加坡开设新店,正是为了应对国内不断上升的成本和消费者支出下降的困境。新加坡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品牌理想的“跳板”。其华人文化背景相近,消费市场成熟且具有国际影响力,被视为品牌走向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光环”市场。“如果我们能在新加坡建立起品牌,品牌知名度可以延伸到马来西亚、越南,甚至印尼。”茶百道的贾经理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存活下来的品牌,带来了经过市场残酷考验的精益运营模式和雄厚资本。例如,茶颜悦色借助内部研发的自动化设备,能在8秒内定制一杯奶茶;而像雍福会这样的米其林星级餐饮,则带着千万新元的投资进入,计划五年内扎根,并以此为跳板进军伦敦、纽约和巴黎。然而,这股浪潮也给新加坡本地市场带来了冲击。代表700家商户的本地组织“Singapore Tenants United for Fairness”公开表示,中国品牌背后强大的资本支持,使其在争夺优质商铺时拥有不公平的优势,本地小企业“甚至不在同一个比赛场上”。同时,食评人KF Seetoh也担忧,大量中餐馆的涌入正在“稀释新加坡的有机餐饮文化”。尽管存在争议和日益激烈的本地竞争,但这股趋势似乎难以逆转。对于中国餐饮品牌而言,新加坡不仅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更是在国内市场“极度残酷”的生存游戏中,寻求突破和未来的关键一步。正如新加坡美食协会主席Tay Erica Maya所言:“新加坡市场可能艰难,但中国大陆市场非常残酷,他们已经熬过来了。”(文馨)17603321471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033214710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e206d4d24ec9445150bb2fa2f749966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据路透社新加坡消息,面对国内消费疲软、激烈价格战和利润压缩的三重压力,中国食品和饮料企业正掀起一股出海热潮,而新加坡正成为它们全球扩张的首选“试验田”。从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到各类新锐餐饮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个岛国,这些品牌寻求新的增长契机。据咨询公司Momentum Works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已有约85个中国餐饮品牌在新加坡开设了405家门店,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32个品牌184家门店。一年之内,品牌数量和门店规模均实现翻倍增长,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现在真的很艰难,所以很多品牌选择在国外扩张。”湖南菜餐厅“农耕记”的海外总经理周若诗(Josie Zhou)表示,该品牌已将新加坡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首个落脚点。国内市场的“内卷”是这股出海潮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加之房地产下行和外部贸易压力,餐饮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茶百道新加坡经理贾乔安娜(Chi Paing Jia)坦言,在新加坡开设新店,正是为了应对国内不断上升的成本和消费者支出下降的困境。新加坡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品牌理想的“跳板”。其华人文化背景相近,消费市场成熟且具有国际影响力,被视为品牌走向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光环”市场。“如果我们能在新加坡建立起品牌,品牌知名度可以延伸到马来西亚、越南,甚至印尼。”茶百道的贾经理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存活下来的品牌,带来了经过市场残酷考验的精益运营模式和雄厚资本。例如,茶颜悦色借助内部研发的自动化设备,能在8秒内定制一杯奶茶;而像雍福会这样的米其林星级餐饮,则带着千万新元的投资进入,计划五年内扎根,并以此为跳板进军伦敦、纽约和巴黎。然而,这股浪潮也给新加坡本地市场带来了冲击。代表700家商户的本地组织“Singapore Tenants United for Fairness”公开表示,中国品牌背后强大的资本支持,使其在争夺优质商铺时拥有不公平的优势,本地小企业“甚至不在同一个比赛场上”。同时,食评人KF Seetoh也担忧,大量中餐馆的涌入正在“稀释新加坡的有机餐饮文化”。尽管存在争议和日益激烈的本地竞争,但这股趋势似乎难以逆转。对于中国餐饮品牌而言,新加坡不仅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更是在国内市场“极度残酷”的生存游戏中,寻求突破和未来的关键一步。正如新加坡美食协会主席Tay Erica Maya所言:“新加坡市场可能艰难,但中国大陆市场非常残酷,他们已经熬过来了。”(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