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jaIb1hmfV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报行合一” 扩至非车险!财险业告别规模竞争,聚焦创新破局/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终于,“报行合一”政策之风即将吹向非车险领域。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于11月1日起实施。《通知》明确,财产保险公司要结合市场承载能力和自身发展基础,合理规划非车险业务发展,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尽管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尚不足一个月,已有财险公司表示,正从各个维度全面开展部署工作,贯彻落实相关监管要求。非车险“报行合一”将启幕,财险行业迎全覆盖从今年7月监管向行业内征求意见,到如今《通知》正式出台,非车险“报行合一”即将落地,加上此前“报行合一”在车险和人身险各渠道推行,这既是监管部门对行业乱象的“精准手术”,也是市场主体转型的“催化剂”。 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应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确保备案内容与实际经营行为完全一致。进一步来讲,推行“报行合一”主要是为了抑制保险公司通过“小账”“返点”等形式进行“内卷式”竞争,从而出现费差损,最终导致承保亏损的情况。2018年8月车险开始推行“报行合一”,如今该举措适用范围将延伸至非车险领域,实现财险业务的全覆盖。而对于非车险领域,《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强化保险中介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费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例如,《通知》提到,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精算假设与实际经营情况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并重新备案,必要时应先行停售相关产品。再者,根据《通知》,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得通过特别约定、批单、协议、备忘录等方式实质改变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责任,不得通过违规拆分保险标的、拆分保险金额、更改被保险人属性、更改标的使用性质、提高或降低免赔额(率)等形式变相调整保险费率。“‘报行合一’的核心是让费用透明、合规。站在短期角度,一些保险公司业务可能暂时放缓。不过,长期来看,整体市场环境优化,市场竞争从以往的价格战可能转向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竞争。且可能降低整个非车险业务的费用,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非车险盈利难,“报行合一”能否成破局关键?根据东吴证券研报,今年前8个月,非车险在财险公司总保费的占比达到51%。相比之下,如今占据“半壁江山”的非车险,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占比不足30%。也就是说,近年来,财险公司非车险占比在逐步提升。不过,在盈利能力上,非车险不及车险业务。以人保财险为例,今年上半年,车险、非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4.2%、97%,其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责任险出现承保亏损,分别为5.69亿元、6.76亿元,对应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1.8%、103.6%。相较而言,车险同期承保利润为87.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非车险长期亏损,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来降低费率,使得大数法则无法实际应用。”于泽认为,非车险“报行合一”的监管政策落地,将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对于此,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非车险盈利能力弱于车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定价与风险不匹配,部分险种如责任险和保证保险风险复杂,历史数据不足导致定价偏差;经营成本较高,非车险业务分散,核保理赔专业性强,人力技术投入大;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策略,压缩利润空间;部分险种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如企财险与宏观经济关联度高,波动性强。险企落地“报行合一”,难点在哪儿?事实上,《通知》发布后,已有险企发文称,推进落实相关要求。如中国人保表示,在公司层面,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建立集团指导、子公司总部统筹、分支机构协同的工作机制,专项推进该项工作;在行业层面,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协同主要主体在山东、云南等区域推进“见费出单”。此外,中国人保提到,在此之前已参与和预先启动多项重点工作,包括参与首新保险和安责险行业示范产品研发;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工作;全面启动非车险费用治理工作。再者,平安产险发文指出,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度参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风险保障服务,确保在11月1日新规正式实施时全面达标。然而,在杨泽云看来,非车险产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健康险、责任险、企业财产险等,每个险种的特点和定价模型不同,导致“报行合一”的实施更加复杂,尤其是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难度。“非车险产品的创新相对滞后,大多数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杨泽云认为,随着“报行合一”的实施,市场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行业头部公司可能会通过提高合规性、产品和服务差异化,进一步加剧市场份额的争夺。而中小型公司则可能因成本压力和技术适应问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176050218588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6050218588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14c44761628057688503adfd44afa2a.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终于,“报行合一”政策之风即将吹向非车险领域。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于11月1日起实施。《通知》明确,财产保险公司要结合市场承载能力和自身发展基础,合理规划非车险业务发展,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尽管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尚不足一个月,已有财险公司表示,正从各个维度全面开展部署工作,贯彻落实相关监管要求。非车险“报行合一”将启幕,财险行业迎全覆盖从今年7月监管向行业内征求意见,到如今《通知》正式出台,非车险“报行合一”即将落地,加上此前“报行合一”在车险和人身险各渠道推行,这既是监管部门对行业乱象的“精准手术”,也是市场主体转型的“催化剂”。 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应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确保备案内容与实际经营行为完全一致。进一步来讲,推行“报行合一”主要是为了抑制保险公司通过“小账”“返点”等形式进行“内卷式”竞争,从而出现费差损,最终导致承保亏损的情况。2018年8月车险开始推行“报行合一”,如今该举措适用范围将延伸至非车险领域,实现财险业务的全覆盖。而对于非车险领域,《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强化保险中介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费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例如,《通知》提到,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精算假设与实际经营情况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并重新备案,必要时应先行停售相关产品。再者,根据《通知》,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得通过特别约定、批单、协议、备忘录等方式实质改变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责任,不得通过违规拆分保险标的、拆分保险金额、更改被保险人属性、更改标的使用性质、提高或降低免赔额(率)等形式变相调整保险费率。“‘报行合一’的核心是让费用透明、合规。站在短期角度,一些保险公司业务可能暂时放缓。不过,长期来看,整体市场环境优化,市场竞争从以往的价格战可能转向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竞争。且可能降低整个非车险业务的费用,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非车险盈利难,“报行合一”能否成破局关键?根据东吴证券研报,今年前8个月,非车险在财险公司总保费的占比达到51%。相比之下,如今占据“半壁江山”的非车险,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占比不足30%。也就是说,近年来,财险公司非车险占比在逐步提升。不过,在盈利能力上,非车险不及车险业务。以人保财险为例,今年上半年,车险、非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4.2%、97%,其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责任险出现承保亏损,分别为5.69亿元、6.76亿元,对应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1.8%、103.6%。相较而言,车险同期承保利润为87.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非车险长期亏损,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来降低费率,使得大数法则无法实际应用。”于泽认为,非车险“报行合一”的监管政策落地,将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对于此,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非车险盈利能力弱于车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定价与风险不匹配,部分险种如责任险和保证保险风险复杂,历史数据不足导致定价偏差;经营成本较高,非车险业务分散,核保理赔专业性强,人力技术投入大;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策略,压缩利润空间;部分险种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如企财险与宏观经济关联度高,波动性强。险企落地“报行合一”,难点在哪儿?事实上,《通知》发布后,已有险企发文称,推进落实相关要求。如中国人保表示,在公司层面,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建立集团指导、子公司总部统筹、分支机构协同的工作机制,专项推进该项工作;在行业层面,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协同主要主体在山东、云南等区域推进“见费出单”。此外,中国人保提到,在此之前已参与和预先启动多项重点工作,包括参与首新保险和安责险行业示范产品研发;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工作;全面启动非车险费用治理工作。再者,平安产险发文指出,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度参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风险保障服务,确保在11月1日新规正式实施时全面达标。然而,在杨泽云看来,非车险产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健康险、责任险、企业财产险等,每个险种的特点和定价模型不同,导致“报行合一”的实施更加复杂,尤其是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难度。“非车险产品的创新相对滞后,大多数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杨泽云认为,随着“报行合一”的实施,市场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行业头部公司可能会通过提高合规性、产品和服务差异化,进一步加剧市场份额的争夺。而中小型公司则可能因成本压力和技术适应问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