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lHuKnRhIr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险企竞渡分红险蓝海,消费者择优需破“红利实现率迷阵”/e3pmh1hmp/e3pmh28kq【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随之一降再降,让分红型储蓄险的“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优势凸显。进一步来讲,分红险属于“轻度刚兑”型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与收益性需求的同时,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之忧,因此被各大险企大力推荐,成为市场中“新星”。一组数据清晰印证了上述趋势:10月17日,环球网财经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统计所得,9月份,行业新增个人寿险(剔除短期产品)299款,其中分红险达125款,占比达41.8%。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个人寿险(剔除短期产品)总计上新607款,包括分红险275款,有45.5%新品集中在9月份推出。人身产险预定利率渐进下调,转型分红型成必然9月1日起,人身产品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进入“2.0时代”。而这带来最直观的影响:传统储蓄型产品因利率下调进一步失去竞争力,倒逼着险企加大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供给力度,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挑战。 不仅如此,此次调整呈现出“非对称”特征,即传统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各下调50BP,而分红险仅下调 25BP。调整后,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差距由此前的50BP收窄至25BP。考虑到产品所具备的浮动收益弹性空间,分红险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2023年7月,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3.0%;2024年9月,下调至2.5%;如今,更是降至2%。这一个渐进过程,让险企早已深刻意识到,向分红险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早在2024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曾表示,过去平安传统险结构占比70%以上,未来的产品结构将会以分红险产品作为主打,预计占公司整体销售的50%以上。再者,中国太保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太保原总精算师张远瀚指出,随着下半年产品转型进度加快,预计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根据上市险企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在分红险业务方面,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99.2亿元、372.99亿元、182.69亿元和114.17亿元。其中,平安人寿与新华保险的分红险保费同比增长40.94%和24.9%。从分红险占比来看,2025年上半年,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该指标依次为12.79%、19.28%、15.07%和12.61%。消费者认知度偏低,选产品莫仅盯红利实现率那么,各大险企正积极布局分红险业务,关键问题随之浮现: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同时,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分红险,消费者又该如何进行挑选呢?在业内人士看来,分红险产品在设计层面展现出更高的复杂性,这不仅使得消费者理解起来颇具难度,也给销售环节带来了更大挑战。传统险客户长期形成的固定收益偏好,也使得他们对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消费者对分红险产品的认知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整体仍处于偏低层次。在低利率环境下,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分红险“固定回报+波动分红”的模式,对其潜在收益有一定兴趣,且咨询分红险的客户成交率较高。同时,仍有不少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运作原理、收益不确定性等了解不足,容易受到销售误导。“险企可加强产品宣传与客户教育,向消费者详细介绍分红险的红利来源、分配机制、风险特征等。此外,要提升销售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培训,使其能够准确、全面地向客户讲解分红险产品,避免销售误导。”林先平称。此外,他指出,在优化产品设计环节,险企须以“客户风险管理需求”“保障需求”为核心,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如养老客群、年轻客群等,设计匹配的分红险产品。而提到挑选产品的阶段,不少消费者会将红利实现率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所谓红利实现率,是指保险公司在当年实际派发的非保证分红,与计划书演示中所呈现的非保证红利演示数值的比率。这里存在一个关键关系:演示利率设定得越高,在同样的实际分红水平下,得出的红利实现率就会越低。那么,险企在销售分红险时,采用相对较高的演示利率,确实更容易吸引客户并促成交易,但红利实现率的达成也就会越难。从这一点来说, 仅将红利实现率作为挑选产品标准,并非准确。对于此,林先平表示,红利实现率是消费者选择分红险产品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并非首要因素。分红实现率越高,并不一定代表消费者拿到的实际收益越多。因为分红实现率是实际派发的分红与应分配的分红(计划书利率演示红利)的比值,若产品的利益演示红利水平本身设定得较低,即使分红实现率达到100%,实际分红也可能较少。此外,不同的分红分配方式(如现金分红和增额分红)也会影响消费者最终获得的实际收益。“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评级等,这些指标能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分红兑现能力。”此外,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认为,红利实现率不是“收益排名”,而是“预期兑现度”。消费者挑选分红险,需要先看“锁定期=现金流”是否匹配自己用钱节点;再看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持续高于150%,低利率周期里这指标比演示利率更真实;第三看历史红利是否平滑,大起大落的账户说明投资风格激进。17606795277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6067952779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140eac722309e1b31b733fbd44b6879.png{"email":"fengchaonan@huanqiu.com","name":"冯超男"}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随之一降再降,让分红型储蓄险的“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优势凸显。进一步来讲,分红险属于“轻度刚兑”型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与收益性需求的同时,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之忧,因此被各大险企大力推荐,成为市场中“新星”。一组数据清晰印证了上述趋势:10月17日,环球网财经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统计所得,9月份,行业新增个人寿险(剔除短期产品)299款,其中分红险达125款,占比达41.8%。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个人寿险(剔除短期产品)总计上新607款,包括分红险275款,有45.5%新品集中在9月份推出。人身产险预定利率渐进下调,转型分红型成必然9月1日起,人身产品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进入“2.0时代”。而这带来最直观的影响:传统储蓄型产品因利率下调进一步失去竞争力,倒逼着险企加大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供给力度,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挑战。 不仅如此,此次调整呈现出“非对称”特征,即传统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各下调50BP,而分红险仅下调 25BP。调整后,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差距由此前的50BP收窄至25BP。考虑到产品所具备的浮动收益弹性空间,分红险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2023年7月,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3.0%;2024年9月,下调至2.5%;如今,更是降至2%。这一个渐进过程,让险企早已深刻意识到,向分红险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早在2024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曾表示,过去平安传统险结构占比70%以上,未来的产品结构将会以分红险产品作为主打,预计占公司整体销售的50%以上。再者,中国太保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太保原总精算师张远瀚指出,随着下半年产品转型进度加快,预计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根据上市险企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在分红险业务方面,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99.2亿元、372.99亿元、182.69亿元和114.17亿元。其中,平安人寿与新华保险的分红险保费同比增长40.94%和24.9%。从分红险占比来看,2025年上半年,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该指标依次为12.79%、19.28%、15.07%和12.61%。消费者认知度偏低,选产品莫仅盯红利实现率那么,各大险企正积极布局分红险业务,关键问题随之浮现: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同时,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分红险,消费者又该如何进行挑选呢?在业内人士看来,分红险产品在设计层面展现出更高的复杂性,这不仅使得消费者理解起来颇具难度,也给销售环节带来了更大挑战。传统险客户长期形成的固定收益偏好,也使得他们对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消费者对分红险产品的认知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整体仍处于偏低层次。在低利率环境下,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分红险“固定回报+波动分红”的模式,对其潜在收益有一定兴趣,且咨询分红险的客户成交率较高。同时,仍有不少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运作原理、收益不确定性等了解不足,容易受到销售误导。“险企可加强产品宣传与客户教育,向消费者详细介绍分红险的红利来源、分配机制、风险特征等。此外,要提升销售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培训,使其能够准确、全面地向客户讲解分红险产品,避免销售误导。”林先平称。此外,他指出,在优化产品设计环节,险企须以“客户风险管理需求”“保障需求”为核心,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如养老客群、年轻客群等,设计匹配的分红险产品。而提到挑选产品的阶段,不少消费者会将红利实现率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所谓红利实现率,是指保险公司在当年实际派发的非保证分红,与计划书演示中所呈现的非保证红利演示数值的比率。这里存在一个关键关系:演示利率设定得越高,在同样的实际分红水平下,得出的红利实现率就会越低。那么,险企在销售分红险时,采用相对较高的演示利率,确实更容易吸引客户并促成交易,但红利实现率的达成也就会越难。从这一点来说, 仅将红利实现率作为挑选产品标准,并非准确。对于此,林先平表示,红利实现率是消费者选择分红险产品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并非首要因素。分红实现率越高,并不一定代表消费者拿到的实际收益越多。因为分红实现率是实际派发的分红与应分配的分红(计划书利率演示红利)的比值,若产品的利益演示红利水平本身设定得较低,即使分红实现率达到100%,实际分红也可能较少。此外,不同的分红分配方式(如现金分红和增额分红)也会影响消费者最终获得的实际收益。“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评级等,这些指标能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分红兑现能力。”此外,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认为,红利实现率不是“收益排名”,而是“预期兑现度”。消费者挑选分红险,需要先看“锁定期=现金流”是否匹配自己用钱节点;再看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持续高于150%,低利率周期里这指标比演示利率更真实;第三看历史红利是否平滑,大起大落的账户说明投资风格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