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8wBo6f5F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帕特里克·费尔科延:中非气候适应合作是下一片增长蓝海/e3pmh1hmp/e3pn47c56【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陈超】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异常气候导致气候危机从科学预测变为日常体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困境与经济学审视。据全球适应中心(GCA)数据显示,全球已首次突破1.5℃升温阈值,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非洲大陆成为最脆弱区域——全球10个气候高风险国家中有9个位于非洲。该地区每年因气候灾害损失约3%的GDP,同时需用3%的GDP偿还债务,据GCA分析,约6%的经济增长因此受到挤压;预计到2050年,非洲将新增6.2亿年轻劳动力,气候适应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愈发迫切。在近期清华大学举办的“洲际韧性创新驱动力”圆桌论坛上,全球适应中心首席执行官、内罗毕大学名誉校长帕特里克·费尔科延教授重申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五大关键挑战——提升预测能力、完善观测体系、监测系统临界点、强化快速响应能力及探索创新路径,并强调,中非合作正是破解这些挑战的“重要抓手”。从谈判桌到项目场,中非合作重塑气候执行逻辑费尔科延强调,中非气候适应合作的最大意义在于突破执行壁垒。“当中国的工程技术、数字工具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对接非洲的气候适应优先级需求时,我们得以从零散试点迈向规模化工程,真正落地能够保护生命、释放经济增长的项目。”他领导的“非洲适应加速计划”(AAAP)初始规模达250亿美元,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非洲撬动超60亿美元韧性投资,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体现。 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中国规模优势与非洲本土智慧的深度融合。费尔科延举例说明: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可适配非洲普及的移动通讯网络,将洪水、干旱预警信息直接推送到农户手机;中国的海绵城市技术,能通过透水路面、人工湿地等低成本方案解决非洲快速城市化中的内涝问题,同时创造绿色就业。更关键的是,中国从自身灾害应对中积累的“项目执行手册”涵盖标准设计、模块化交付、严格项目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维护,能大幅缩短非洲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路径。“以往全球气候治理多聚焦谈判桌,而中非合作将焦点转向执行层。”费尔科延阐释,双方通过共建统一标准、共享气候数据、打造可融资项目管线,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GCA对从塞内加尔沙质海岸线到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分析也证实,“积极主动的适应措施所带来的收益远超其前期投入成本”。此外,这种合作实现了公平性重构。费尔科延认为,解决方案由非洲前线国家与中国共同设计,就业、制造、服务等价值均在非洲本地创造,真正实现“本地所有、本地受益”。金融创新破局,AAAP与ABAP撬动私人资本针对全球气候适应资金仍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现状,费尔科延分享了GCA与非洲开发银行共同推动的AAAP及旗下“非洲商业适应平台”(ABAP)的创新实践。ABAP通过混合金融、绿色债券、气候保险等工具,目标到2030年为非洲动员50亿美元私人投资,堪称“气候适应项目工厂”。“核心是通过混合金融降低投资风险,将来自发展伙伴的优惠资金与私人资本结合,使更多项目达到投资门槛率。”费尔科延解释,ABAP一方面与多边开发银行(MDBs)、非洲本地银行合作,设立气候适应专项贷款窗口,通过专业风险筛查、压力测试确保项目商业可行性;另一方面整合分散的小型适应项目,用统一的气候风险评估标准与合同模板,降低私人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对于中国投资者,费尔科延提出明确参与路径:可通过对标绿色金融框架的可融资标准,借助担保、优先损失层、本地银行贷款窗口等工具,在气候风险相似区域复制成熟模式,与非洲开发银行、GCA等可信赖伙伴共同投资。他引用全球适应委员会的研究强调,每投资1美元于适应领域,可产生4至10美元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慈善,更是明智的商业决策。投资非洲气候适应不是保护价值,而是创造价值,帮助非洲适应的企业,将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可持续全球增长。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中国优势破解非洲气候痛点费尔科延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与非洲气候适应需求高度契合,关键在于“本地化落地”,而中国的制造业产能与供应链则为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农业领域,非洲每年因干旱、洪水损失30%的作物产量。中国的太阳能滴灌系统、气候智能型种子和土壤湿度遥感技术,可通过与非洲本地合作社共建示范农场,形成“技术-培训-市场”闭环。“非洲拥有全球60%的未开垦耕地”,他强调,“中国技术与非洲创业精神结合,能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盈利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同时,中国制造业可降低传感器、灌溉设备、冷链设施等关键硬件成本,搭配本地组装与售后服务,确保技术长期运转。在数据共享领域,准确的气候数据是吸引投资的前提。费尔科延指出,当前最紧迫的缺口在于实现中非数据系统的“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确保信息能直接服务于金融决策与保险定价。“中国拥有数万个地面站、风云气象卫星网络及深厚的数据整合经验,将这些能力与非洲快速发展的数据网络连接,能在全新规模上释放韧性金融。”费尔科延认为,中国在遥感、数字地图、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与非洲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数据平台,具有巨大商业机会。在城市韧性领域,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可因地制宜适配非洲。“非洲很多城市面临暴雨内涝,却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大型排水系统,而海绵城市的低成本方案,既能解决内涝,又能补充地下水,还能创造本地就业。”费尔科延介绍,GCA正与中国伙伴在肯尼亚内罗毕推动相关试点,初期效果已显现。“气候适应不是慈善,而是未来30年的增长机遇。”费尔科延在论坛总结中强调,非洲是全球城市化最快、最年轻的大陆,2050年人口将达25亿,对气候韧性食品、住房、水和能源的需求将形成万亿级市场。中国的技术优势、执行经验与非洲的需求、潜力结合,正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从谈判走向实施”。“这种南南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了执行力。从项目设计到落地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而这正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最急需的力量。”费尔科延说。17611850282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石婷婷环球网17611850282941[]{"email":"shitingting@huanqiu.com","name":"石婷婷"}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陈超】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异常气候导致气候危机从科学预测变为日常体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困境与经济学审视。据全球适应中心(GCA)数据显示,全球已首次突破1.5℃升温阈值,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非洲大陆成为最脆弱区域——全球10个气候高风险国家中有9个位于非洲。该地区每年因气候灾害损失约3%的GDP,同时需用3%的GDP偿还债务,据GCA分析,约6%的经济增长因此受到挤压;预计到2050年,非洲将新增6.2亿年轻劳动力,气候适应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愈发迫切。在近期清华大学举办的“洲际韧性创新驱动力”圆桌论坛上,全球适应中心首席执行官、内罗毕大学名誉校长帕特里克·费尔科延教授重申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五大关键挑战——提升预测能力、完善观测体系、监测系统临界点、强化快速响应能力及探索创新路径,并强调,中非合作正是破解这些挑战的“重要抓手”。从谈判桌到项目场,中非合作重塑气候执行逻辑费尔科延强调,中非气候适应合作的最大意义在于突破执行壁垒。“当中国的工程技术、数字工具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对接非洲的气候适应优先级需求时,我们得以从零散试点迈向规模化工程,真正落地能够保护生命、释放经济增长的项目。”他领导的“非洲适应加速计划”(AAAP)初始规模达250亿美元,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非洲撬动超60亿美元韧性投资,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体现。 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中国规模优势与非洲本土智慧的深度融合。费尔科延举例说明: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可适配非洲普及的移动通讯网络,将洪水、干旱预警信息直接推送到农户手机;中国的海绵城市技术,能通过透水路面、人工湿地等低成本方案解决非洲快速城市化中的内涝问题,同时创造绿色就业。更关键的是,中国从自身灾害应对中积累的“项目执行手册”涵盖标准设计、模块化交付、严格项目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维护,能大幅缩短非洲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路径。“以往全球气候治理多聚焦谈判桌,而中非合作将焦点转向执行层。”费尔科延阐释,双方通过共建统一标准、共享气候数据、打造可融资项目管线,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GCA对从塞内加尔沙质海岸线到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分析也证实,“积极主动的适应措施所带来的收益远超其前期投入成本”。此外,这种合作实现了公平性重构。费尔科延认为,解决方案由非洲前线国家与中国共同设计,就业、制造、服务等价值均在非洲本地创造,真正实现“本地所有、本地受益”。金融创新破局,AAAP与ABAP撬动私人资本针对全球气候适应资金仍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现状,费尔科延分享了GCA与非洲开发银行共同推动的AAAP及旗下“非洲商业适应平台”(ABAP)的创新实践。ABAP通过混合金融、绿色债券、气候保险等工具,目标到2030年为非洲动员50亿美元私人投资,堪称“气候适应项目工厂”。“核心是通过混合金融降低投资风险,将来自发展伙伴的优惠资金与私人资本结合,使更多项目达到投资门槛率。”费尔科延解释,ABAP一方面与多边开发银行(MDBs)、非洲本地银行合作,设立气候适应专项贷款窗口,通过专业风险筛查、压力测试确保项目商业可行性;另一方面整合分散的小型适应项目,用统一的气候风险评估标准与合同模板,降低私人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对于中国投资者,费尔科延提出明确参与路径:可通过对标绿色金融框架的可融资标准,借助担保、优先损失层、本地银行贷款窗口等工具,在气候风险相似区域复制成熟模式,与非洲开发银行、GCA等可信赖伙伴共同投资。他引用全球适应委员会的研究强调,每投资1美元于适应领域,可产生4至10美元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慈善,更是明智的商业决策。投资非洲气候适应不是保护价值,而是创造价值,帮助非洲适应的企业,将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可持续全球增长。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中国优势破解非洲气候痛点费尔科延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与非洲气候适应需求高度契合,关键在于“本地化落地”,而中国的制造业产能与供应链则为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农业领域,非洲每年因干旱、洪水损失30%的作物产量。中国的太阳能滴灌系统、气候智能型种子和土壤湿度遥感技术,可通过与非洲本地合作社共建示范农场,形成“技术-培训-市场”闭环。“非洲拥有全球60%的未开垦耕地”,他强调,“中国技术与非洲创业精神结合,能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盈利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同时,中国制造业可降低传感器、灌溉设备、冷链设施等关键硬件成本,搭配本地组装与售后服务,确保技术长期运转。在数据共享领域,准确的气候数据是吸引投资的前提。费尔科延指出,当前最紧迫的缺口在于实现中非数据系统的“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确保信息能直接服务于金融决策与保险定价。“中国拥有数万个地面站、风云气象卫星网络及深厚的数据整合经验,将这些能力与非洲快速发展的数据网络连接,能在全新规模上释放韧性金融。”费尔科延认为,中国在遥感、数字地图、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与非洲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数据平台,具有巨大商业机会。在城市韧性领域,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可因地制宜适配非洲。“非洲很多城市面临暴雨内涝,却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大型排水系统,而海绵城市的低成本方案,既能解决内涝,又能补充地下水,还能创造本地就业。”费尔科延介绍,GCA正与中国伙伴在肯尼亚内罗毕推动相关试点,初期效果已显现。“气候适应不是慈善,而是未来30年的增长机遇。”费尔科延在论坛总结中强调,非洲是全球城市化最快、最年轻的大陆,2050年人口将达25亿,对气候韧性食品、住房、水和能源的需求将形成万亿级市场。中国的技术优势、执行经验与非洲的需求、潜力结合,正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从谈判走向实施”。“这种南南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了执行力。从项目设计到落地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而这正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最急需的力量。”费尔科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