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tZQqyjGtx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险资ABS布局提速,前三季度登记规模激增25%/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在低利率市场环境持续演进、优质资产日趋稀缺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布局资产证券化(ABS)市场,寻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由保险资管机构主导的“保险版ABS”业务规模实现了同比超25%的强劲增长,成为险资资产配置版图中愈发重要的一块。然而,在业务蓬勃发展的背后,通往流动性更佳的交易所ABS市场的“入场券”却依然“一票难求”。“保险版ABS”规模激增,成险资配置新宠根据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中保登)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5家保险资管机构成功登记了66只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合计高达2745.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了25.1%。这一显著增长,清晰地勾勒出保险资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偏好。 所谓的“保险版ABS”,是指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在中保登发行资产支持计划来管理资金。这类资产的基础项目多覆盖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更能提供与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性相匹配的稳定现金流。尽管其属于“非标”业务,流动性无法与在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的标准化ABS相比,但其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在低利率时代成为险资除红利资产外的又一重要选择。从市场参与者的表现来看,布局力度普遍加大。在产品数量上,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12只的登记数量领跑;而在规模上,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则以605.5亿元的登记规模独占鳌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季度活跃的15家保险资管机构中,有10家的登记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显示出行业整体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投入。交易所ABS资格抢手,试点扩容暂无新进展在“保险版ABS”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保险资管机构对于获取交易所ABS管理人资格的渴望也日益强烈。交易所ABS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重要的品种,其基础资产多样,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债权等,且流动性更优,是机构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我们非常希望能申请交易所ABS资格,不过目前看来监管方面还没有松口。”一家保险资管高管向记者坦言。据记者了解,近期已有多家保险资管机构积极向监管层递交申请,希望从单纯的投资者身份,拓展至发行人与管理人,从而能与券商以及首批获得试点资格的5家险资在同台竞技。这一轮对交易所ABS资格的追逐,始于2023年10月。当时,在证监会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统筹下,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告,将ABS管理人范围扩展至保险资管公司。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平安资管这五家行业巨头率先获得“入场券”,得以开展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然而,自那以后,试点资格的扩容便陷入停滞。一位保险资管高管透露,交易所ABS市场长期由券商主导,监管层对于引入新的保险资管机构持相当谨慎的态度,短期内可能不会完全放开。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交易所ABS资格对于众多尚未获批的险资而言,显得愈发珍贵。双重策略应对市场挑战,险资寻求平衡发展面对当前的市场格局,保险资金正采取一种“双重策略”来应对资产配置的挑战。一方面,积极深耕“保险版ABS”市场,利用其与自身资金属性高度契合的优势,做大做强存量业务,满足多元化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则持续呼吁并争取获得交易所ABS管理人资格,以期在更广阔、流动性更好的市场中分一杯羹,提升资产的灵活性和收益潜力。分析人士指出,险资对ABS市场的青睐,本质上是其在宏观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下的必然选择。随着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吸引力下降,而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ABS产品,恰好填补了险资的配置缺口。无论是深耕“非标”领域,还是叩开“标准化”大门,都反映了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自身保值增值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努力。(文馨)17615418569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154185697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779f8a42ebd44b0bad1db9ff57dfa85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在低利率市场环境持续演进、优质资产日趋稀缺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布局资产证券化(ABS)市场,寻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由保险资管机构主导的“保险版ABS”业务规模实现了同比超25%的强劲增长,成为险资资产配置版图中愈发重要的一块。然而,在业务蓬勃发展的背后,通往流动性更佳的交易所ABS市场的“入场券”却依然“一票难求”。“保险版ABS”规模激增,成险资配置新宠根据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中保登)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5家保险资管机构成功登记了66只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合计高达2745.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了25.1%。这一显著增长,清晰地勾勒出保险资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偏好。 所谓的“保险版ABS”,是指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在中保登发行资产支持计划来管理资金。这类资产的基础项目多覆盖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更能提供与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性相匹配的稳定现金流。尽管其属于“非标”业务,流动性无法与在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的标准化ABS相比,但其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在低利率时代成为险资除红利资产外的又一重要选择。从市场参与者的表现来看,布局力度普遍加大。在产品数量上,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12只的登记数量领跑;而在规模上,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则以605.5亿元的登记规模独占鳌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季度活跃的15家保险资管机构中,有10家的登记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显示出行业整体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投入。交易所ABS资格抢手,试点扩容暂无新进展在“保险版ABS”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保险资管机构对于获取交易所ABS管理人资格的渴望也日益强烈。交易所ABS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重要的品种,其基础资产多样,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债权等,且流动性更优,是机构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我们非常希望能申请交易所ABS资格,不过目前看来监管方面还没有松口。”一家保险资管高管向记者坦言。据记者了解,近期已有多家保险资管机构积极向监管层递交申请,希望从单纯的投资者身份,拓展至发行人与管理人,从而能与券商以及首批获得试点资格的5家险资在同台竞技。这一轮对交易所ABS资格的追逐,始于2023年10月。当时,在证监会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统筹下,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告,将ABS管理人范围扩展至保险资管公司。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平安资管这五家行业巨头率先获得“入场券”,得以开展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然而,自那以后,试点资格的扩容便陷入停滞。一位保险资管高管透露,交易所ABS市场长期由券商主导,监管层对于引入新的保险资管机构持相当谨慎的态度,短期内可能不会完全放开。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交易所ABS资格对于众多尚未获批的险资而言,显得愈发珍贵。双重策略应对市场挑战,险资寻求平衡发展面对当前的市场格局,保险资金正采取一种“双重策略”来应对资产配置的挑战。一方面,积极深耕“保险版ABS”市场,利用其与自身资金属性高度契合的优势,做大做强存量业务,满足多元化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则持续呼吁并争取获得交易所ABS管理人资格,以期在更广阔、流动性更好的市场中分一杯羹,提升资产的灵活性和收益潜力。分析人士指出,险资对ABS市场的青睐,本质上是其在宏观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下的必然选择。随着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吸引力下降,而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ABS产品,恰好填补了险资的配置缺口。无论是深耕“非标”领域,还是叩开“标准化”大门,都反映了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自身保值增值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努力。(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