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0vlu2icOF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4260亿+!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净利超去年全年,高增动力何在?/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净利润1328.56亿元、457亿元、468.22亿元、1678.04亿元、328.57亿元,合计达4260.39亿元。而4260.39亿元,这一净利润水平超过去年全年的3476亿元,并在去年净利润高增八成的历史高点上继续同比增长33.54%。仅从第三季度表现来看,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总计2478.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34%。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份亮眼的业绩答卷背后,是各险企于投资与负债两端发力的成果。在投资端,险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上行走势,增厚了投资收益;在负债端,人身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延续高增态势,财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投资收益驱动净利上扬,新会计准则下波动加剧引关注将目光聚焦于具体险企,以中国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第三季度,该公司录得净利润1268.73亿元,在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中占比高达75.61%,且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1.5%。再者,新华保险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9%。其中,第三季度盈利180.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2%。 除上述两家险企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在前三季度也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且第三季度净利润对整体业绩的贡献颇为显著。而论及增长的原因,多家险企提到投资收益增长。如中国人寿在三季度报中指出,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公司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把握市场机会坚决的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人民币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无独有偶,中国人保在财报中提到,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8.7%等变动,主要归因于公司在夯实经营基础的同时,叠加资本市场影响,报告期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而据东吴证券数据统计,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8875亿元,同比增长35.64%。其中,第三季度就贡献了5424亿元。需特别指出的是,自2023年上市险企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以来,净利润波动明显加剧。核心变化在于,更多资产被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旧准则下“浮盈浮亏只要不卖出就不影响当期利润”的处理方式。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资本市场回暖推动股票资产账面价值增长,险企通过加仓权益资产捕捉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新准则下更多权益资产被计入FVTPL,股价浮盈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显著放大了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不过,在他看来,FVTPL占比是险企平衡利润波动与长期收益的关键工具。高占比虽能在股市上行期提升净利润弹性,但市场回调时也会加剧利润波动。“对于保险资金来说,TPL的占比还是要慎重的,这会影响到我们的年度利润与长期回报的平衡。未来我们会在会计处理方式和内部策略平衡上采取更加稳健的方式。”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财务负责人苏罡在中国太保三季报业绩发布会上称。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富民进一步补充道,股票FVTPL是把“双刃剑”,占比过高会放大净资产波动、触及偿付能力红线,过低则错失公允价值上涨红利。而险企在确定比例时须同步评估四组变量:一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对权益风险的敏感度;二是负债端保证利率与退保期权成本;三是会计分类对当期利润与分红政策的冲击;四是I17合同服务边际对利率—权益联动的吸收能力。同时,他还建议,用动态压力测试替代静态比例,把“监管可接受、资本可消化、客户可解释”作为法律合规底线。此外,如果权益资产被分类为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则市价波动不会被计入利润表,同时买卖差价亦无法计入利润表。对于此,湘财证券分析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增持FVOCI资产成为新趋势。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FVOCI占比平均提升约14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正从“被动承受波动”向“主动管理波动”转变。人身险新业务价值普涨,财险综合成本率下行对于负债端,人身险方面,财报显示,可对比口径下,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于今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分别增长41.8%、46.2%、31.2%、50.8%、76.6%。其中,新华保险在财报中提到,这主要得益于首年期交保费的增长及业务品质持续提升。不过,新单保费增速上呈现出分化趋势。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第三季度,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和平安寿险的新单保费同比分别大增52%、46%、21%,主要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前需求的集中释放。相对而言,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因分红险切换节奏影响,三季度新单增长略显乏力。新华保险单季新单同比下降4%,太保寿险仅增长2%。随着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各人身险公司持续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据中国人寿披露,今年三季度,浮动收益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太保寿险指出,同期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达58.6%。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当前人身险公司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从新业务角度看,积极影响显著。对客户而言,浮动收益型产品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尤其在经济形势变化、投资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客户希望通过保险产品分享市场增长红利,此类产品提供更多选择。对险企来说,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传统固定收益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推出浮动收益型产品可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同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与资本市场联动,获取更高投资收益,增强盈利能力。不过,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险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袁帅指出,产品设计复杂度高,需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在各种市场情况下都能为客户提供合理回报,这对险企精算、投资等能力要求极高。销售难度大,销售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向客户清晰解释产品特点与风险,否则易引发误导销售问题。此外,市场波动可能使产品收益不达预期,引发客户投诉与纠纷,影响险企声誉。为进一步提升资产端与负债端联动效果,袁帅表示,可从多方面优化:在资产配置上,根据负债端业务期限、风险特征,合理配置资产,如长期负债对应长期稳定收益资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模型预测、压力测试等手段,评估不同市场环境下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提升投资能力,培养专业投资团队,加强市场研究与风险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确保资产端投资既能满足负债端需求,又能实现较好收益。此外,在财险领域,各大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下行。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财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859.21亿元,同比增长5.9%。期间,该公司持续深化经营管理,降本提质增效,提升核保理赔质效,加强销售费用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费用投入,实现承保利润148.65 亿元,同比增长130.7%;综合成本率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02.68亿元,同比增长50.5%同期,太保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08.06亿元,同比增长3.5%;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另外,平安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534.44亿元,同比增长3.0%;整体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176230815903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76230815903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4e6f80e70527ca6d0bac4500115b85c.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净利润1328.56亿元、457亿元、468.22亿元、1678.04亿元、328.57亿元,合计达4260.39亿元。而4260.39亿元,这一净利润水平超过去年全年的3476亿元,并在去年净利润高增八成的历史高点上继续同比增长33.54%。仅从第三季度表现来看,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总计2478.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34%。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份亮眼的业绩答卷背后,是各险企于投资与负债两端发力的成果。在投资端,险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上行走势,增厚了投资收益;在负债端,人身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延续高增态势,财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投资收益驱动净利上扬,新会计准则下波动加剧引关注将目光聚焦于具体险企,以中国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第三季度,该公司录得净利润1268.73亿元,在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中占比高达75.61%,且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1.5%。再者,新华保险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9%。其中,第三季度盈利180.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2%。 除上述两家险企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在前三季度也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且第三季度净利润对整体业绩的贡献颇为显著。而论及增长的原因,多家险企提到投资收益增长。如中国人寿在三季度报中指出,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公司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把握市场机会坚决的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人民币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无独有偶,中国人保在财报中提到,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8.7%等变动,主要归因于公司在夯实经营基础的同时,叠加资本市场影响,报告期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而据东吴证券数据统计,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8875亿元,同比增长35.64%。其中,第三季度就贡献了5424亿元。需特别指出的是,自2023年上市险企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以来,净利润波动明显加剧。核心变化在于,更多资产被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旧准则下“浮盈浮亏只要不卖出就不影响当期利润”的处理方式。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资本市场回暖推动股票资产账面价值增长,险企通过加仓权益资产捕捉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新准则下更多权益资产被计入FVTPL,股价浮盈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显著放大了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不过,在他看来,FVTPL占比是险企平衡利润波动与长期收益的关键工具。高占比虽能在股市上行期提升净利润弹性,但市场回调时也会加剧利润波动。“对于保险资金来说,TPL的占比还是要慎重的,这会影响到我们的年度利润与长期回报的平衡。未来我们会在会计处理方式和内部策略平衡上采取更加稳健的方式。”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财务负责人苏罡在中国太保三季报业绩发布会上称。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富民进一步补充道,股票FVTPL是把“双刃剑”,占比过高会放大净资产波动、触及偿付能力红线,过低则错失公允价值上涨红利。而险企在确定比例时须同步评估四组变量:一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对权益风险的敏感度;二是负债端保证利率与退保期权成本;三是会计分类对当期利润与分红政策的冲击;四是I17合同服务边际对利率—权益联动的吸收能力。同时,他还建议,用动态压力测试替代静态比例,把“监管可接受、资本可消化、客户可解释”作为法律合规底线。此外,如果权益资产被分类为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则市价波动不会被计入利润表,同时买卖差价亦无法计入利润表。对于此,湘财证券分析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增持FVOCI资产成为新趋势。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FVOCI占比平均提升约14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正从“被动承受波动”向“主动管理波动”转变。人身险新业务价值普涨,财险综合成本率下行对于负债端,人身险方面,财报显示,可对比口径下,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于今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分别增长41.8%、46.2%、31.2%、50.8%、76.6%。其中,新华保险在财报中提到,这主要得益于首年期交保费的增长及业务品质持续提升。不过,新单保费增速上呈现出分化趋势。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第三季度,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和平安寿险的新单保费同比分别大增52%、46%、21%,主要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前需求的集中释放。相对而言,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因分红险切换节奏影响,三季度新单增长略显乏力。新华保险单季新单同比下降4%,太保寿险仅增长2%。随着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各人身险公司持续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据中国人寿披露,今年三季度,浮动收益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太保寿险指出,同期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达58.6%。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当前人身险公司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从新业务角度看,积极影响显著。对客户而言,浮动收益型产品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尤其在经济形势变化、投资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客户希望通过保险产品分享市场增长红利,此类产品提供更多选择。对险企来说,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传统固定收益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推出浮动收益型产品可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同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与资本市场联动,获取更高投资收益,增强盈利能力。不过,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险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袁帅指出,产品设计复杂度高,需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在各种市场情况下都能为客户提供合理回报,这对险企精算、投资等能力要求极高。销售难度大,销售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向客户清晰解释产品特点与风险,否则易引发误导销售问题。此外,市场波动可能使产品收益不达预期,引发客户投诉与纠纷,影响险企声誉。为进一步提升资产端与负债端联动效果,袁帅表示,可从多方面优化:在资产配置上,根据负债端业务期限、风险特征,合理配置资产,如长期负债对应长期稳定收益资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模型预测、压力测试等手段,评估不同市场环境下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提升投资能力,培养专业投资团队,加强市场研究与风险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确保资产端投资既能满足负债端需求,又能实现较好收益。此外,在财险领域,各大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下行。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财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859.21亿元,同比增长5.9%。期间,该公司持续深化经营管理,降本提质增效,提升核保理赔质效,加强销售费用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费用投入,实现承保利润148.65 亿元,同比增长130.7%;综合成本率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02.68亿元,同比增长50.5%同期,太保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08.06亿元,同比增长3.5%;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另外,平安产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534.44亿元,同比增长3.0%;整体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