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6qxFDacDl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宏观观察:2026年我国CPI同比大概率高于2025年/e3pmh1hmp/e3pn47c56最新公布的我国10月CPI当月同比为0.20%,较9月上行0.50个百分点,时隔2个月重返正值区间。回首1月至10月,我国CPI当月同比有6个月位于负值区间,占比为60.0%,与之相对应,1-10月我国CPI累计同比的读数为-0.10%,且连续9个月持平于该值。根据万得资讯1987年以来的数据记录,我国CPI同比全年录得负值的只有四年,分别是1998年(-0.80%)、1999年(-1.40%)、2002年(-0.80%)、2009年(-0.70%)。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担忧再起。我们认为,我国CPI当月同比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位,且2026年有望走出“通缩”区间。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的交替轮回是必然规律。根据周期时长,可将经济周期划分为3-4年的短周期、9-10年的中周期,以及50-60年的长周期。其中,短周期即基钦周期,也叫库存周期,呈现“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的循环。短周期的核心指标是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短周期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表现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自2000年以来经历了7轮周期。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率是GDP增速的影子指标,也体现了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因此,从宏观逻辑上看,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与CPI同比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经测算,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51。在本轮周期中,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的高点出现在2022年4月的20.0%,较CPI同比的高点早4个月,此后一路下行。2024年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反弹至5.20%,对CPI同比形成提振,此后再次一路下探,对CPI同比形成压制,使得CPI同比从2024年8月的0.60%下滑至2025年2月的-0.70%。我们认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终将进入“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去库存”阶段,即经济周期的复苏与繁荣阶段,届时CPI当月同比将相应进入上升阶段。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在全球是普遍现象,体现为PPI同比领先于CPI同比。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与韩国的PPI同比均领先其CPI同比,而美国则是例外。美国之所以例外,是因为美国的消费在其GDP总量中的占比高达70%左右,也就是说,其宏观经济具有很强的消费驱动特征。反观我国,宏观经济具有较强的生产驱动特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高于新订单指数,因此,我国PPI同比总体领先我国CPI同比,具体看,不论是在经济周期顶部,还是在经济周期底部,领先时长均约为3-6个月。此外,我国PPI同比的标准差为6.36,远高于CPI同比的标准差4.30,也就是说,我国PPI同比的波动性强于我国CPI同比。在工业品价格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的背景下,PPI同比的快上快下,带动CPI同比随之上下波动。最后,我们拆分PPIRM、PPI与CPI,可以发现较为明显的传导路径:一是上游的纺织原料类PPIRM同比带动中游的衣着类PPI同比,而中游的衣着类PPI同比带动下游的衣着CPI同比;二是农副产品类PPIRM同比、食品类PPI同比与食品烟酒CPI同比也存在较强的联动性。综上,在上游PPIRM同比与中游PPI同比上行的带动下,下游的CPI同比也将进入上行区间。 所谓的核心CPI,指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的CPI。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将CPI同比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以猪肉为代表的与食品相关的CPI、以交通工具用燃料为代表的与能源相关的CPI,以及剔除掉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我们分别分析这三个部分。首先看猪肉为代表的与食品相关的CPI。虽然受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受到压制,使得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在减弱,但是我们注意到,猪肉CPI同比还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时长为3年左右。其次看以交通工具用燃料为代表的与能源相关的CPI,主要与原油为主的国际能源价格高度相关。受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叠加全球原油供给的波动,二者一旦共振,国际油价同比的大幅波动将是不可避免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CPI同比中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同比的波动。最后,从历史走势看,PPI当月同比领先于核心CPI同比6个月左右,而国际油价走势是PPI同比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背景下,PPI同比也将相应波动,进而影响到核心CPI同比的走势。一旦“三分法”下我国CPI同比的三个组成因素形成共振,则我国CPI同比有可能走出较强的向上趋势。综上,我们认为我国CPI同比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位。展望2026年,我国CPI同比大概率在2025年的基础上上行。从“三分法”的角度看:虽然当前猪肉CPI同比总体处于下行通道之中,且在高度上,趋近2023年10月-31.80%的前低,在时长上,接近2-3年的周期时长,因此从周期的角度看,猪肉CPI同比可能在2026年启动上行进程,值得指出的是,10月猪肉CPI同比录得-16.0%,较9月上行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猪肉CPI同比的走势已经初现“拐点”特征;10月WTI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大概率压低美国CPI同比,叠加美国失业率承压,加大美联储降息的概率与力度,使得国际油价在触底之后大概率反弹,进而拉升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同比;在美联储降息推升国际油价与国际铜价,以及我国“反内卷”持续推升煤焦钢产业链价格的背景下,我国PPI同比大概率启动上行进程,这将进一步增强核心CPI同比的韧性。从历史经验看,在PPI当月同比触底反转的3-6个月之后,CPI同比也将启动上行进程。最后,从基数角度看,2025年CPI同比居于较低位置,低基数对2026年我国CPI同比将形成较强支撑。综上,2026年我国CPI同比大概率在2025年的基础上上行,且有望走出“通缩”区间。(作者郑后成为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76292474613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俊锋环球网17629247461361[]{"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最新公布的我国10月CPI当月同比为0.20%,较9月上行0.50个百分点,时隔2个月重返正值区间。回首1月至10月,我国CPI当月同比有6个月位于负值区间,占比为60.0%,与之相对应,1-10月我国CPI累计同比的读数为-0.10%,且连续9个月持平于该值。根据万得资讯1987年以来的数据记录,我国CPI同比全年录得负值的只有四年,分别是1998年(-0.80%)、1999年(-1.40%)、2002年(-0.80%)、2009年(-0.70%)。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担忧再起。我们认为,我国CPI当月同比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位,且2026年有望走出“通缩”区间。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的交替轮回是必然规律。根据周期时长,可将经济周期划分为3-4年的短周期、9-10年的中周期,以及50-60年的长周期。其中,短周期即基钦周期,也叫库存周期,呈现“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的循环。短周期的核心指标是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短周期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表现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自2000年以来经历了7轮周期。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率是GDP增速的影子指标,也体现了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因此,从宏观逻辑上看,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与CPI同比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经测算,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51。在本轮周期中,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的高点出现在2022年4月的20.0%,较CPI同比的高点早4个月,此后一路下行。2024年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反弹至5.20%,对CPI同比形成提振,此后再次一路下探,对CPI同比形成压制,使得CPI同比从2024年8月的0.60%下滑至2025年2月的-0.70%。我们认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终将进入“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去库存”阶段,即经济周期的复苏与繁荣阶段,届时CPI当月同比将相应进入上升阶段。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在全球是普遍现象,体现为PPI同比领先于CPI同比。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与韩国的PPI同比均领先其CPI同比,而美国则是例外。美国之所以例外,是因为美国的消费在其GDP总量中的占比高达70%左右,也就是说,其宏观经济具有很强的消费驱动特征。反观我国,宏观经济具有较强的生产驱动特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高于新订单指数,因此,我国PPI同比总体领先我国CPI同比,具体看,不论是在经济周期顶部,还是在经济周期底部,领先时长均约为3-6个月。此外,我国PPI同比的标准差为6.36,远高于CPI同比的标准差4.30,也就是说,我国PPI同比的波动性强于我国CPI同比。在工业品价格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的背景下,PPI同比的快上快下,带动CPI同比随之上下波动。最后,我们拆分PPIRM、PPI与CPI,可以发现较为明显的传导路径:一是上游的纺织原料类PPIRM同比带动中游的衣着类PPI同比,而中游的衣着类PPI同比带动下游的衣着CPI同比;二是农副产品类PPIRM同比、食品类PPI同比与食品烟酒CPI同比也存在较强的联动性。综上,在上游PPIRM同比与中游PPI同比上行的带动下,下游的CPI同比也将进入上行区间。 所谓的核心CPI,指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的CPI。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将CPI同比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以猪肉为代表的与食品相关的CPI、以交通工具用燃料为代表的与能源相关的CPI,以及剔除掉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我们分别分析这三个部分。首先看猪肉为代表的与食品相关的CPI。虽然受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受到压制,使得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在减弱,但是我们注意到,猪肉CPI同比还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时长为3年左右。其次看以交通工具用燃料为代表的与能源相关的CPI,主要与原油为主的国际能源价格高度相关。受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叠加全球原油供给的波动,二者一旦共振,国际油价同比的大幅波动将是不可避免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CPI同比中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同比的波动。最后,从历史走势看,PPI当月同比领先于核心CPI同比6个月左右,而国际油价走势是PPI同比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背景下,PPI同比也将相应波动,进而影响到核心CPI同比的走势。一旦“三分法”下我国CPI同比的三个组成因素形成共振,则我国CPI同比有可能走出较强的向上趋势。综上,我们认为我国CPI同比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位。展望2026年,我国CPI同比大概率在2025年的基础上上行。从“三分法”的角度看:虽然当前猪肉CPI同比总体处于下行通道之中,且在高度上,趋近2023年10月-31.80%的前低,在时长上,接近2-3年的周期时长,因此从周期的角度看,猪肉CPI同比可能在2026年启动上行进程,值得指出的是,10月猪肉CPI同比录得-16.0%,较9月上行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猪肉CPI同比的走势已经初现“拐点”特征;10月WTI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大概率压低美国CPI同比,叠加美国失业率承压,加大美联储降息的概率与力度,使得国际油价在触底之后大概率反弹,进而拉升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同比;在美联储降息推升国际油价与国际铜价,以及我国“反内卷”持续推升煤焦钢产业链价格的背景下,我国PPI同比大概率启动上行进程,这将进一步增强核心CPI同比的韧性。从历史经验看,在PPI当月同比触底反转的3-6个月之后,CPI同比也将启动上行进程。最后,从基数角度看,2025年CPI同比居于较低位置,低基数对2026年我国CPI同比将形成较强支撑。综上,2026年我国CPI同比大概率在2025年的基础上上行,且有望走出“通缩”区间。(作者郑后成为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