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khnDKvag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中小银行“断舍离”,助贷业务遭遇集体“退潮”/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曾被视为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弯道超车”捷径的助贷合作,正迎来一场剧烈的“退潮”。记者获悉,在监管新规的强力约束和日益严峻的合规压力下,越来越多城商行与农商行正计划大幅压缩甚至完全“切割”助贷业务,一场围绕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正在银行业内悄然上演。这场“退潮”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10月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实施之后。新规落地后,中小银行发现,部分助贷平台仍通过“新花样”变相开展年化利率在24%至36%的高息业务。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助贷机构在提供年化利率24%的贷款产品同时,将借款人推介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由AMC提供个人债务重组服务并收取服务费,从而变相突破利率红线。 “一旦这些助贷平台因违规操作被监管部门处罚,作为合作方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某中部地区城商行业务负责人王俊坦言。考虑到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宁可选择“切割”,以求自保。乌鲁木齐银行和龙江银行的近期动作便是例证,前者已公告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后者唯一的互联网助贷合作机构也已显示“已停止合作”。事实上,即便是年化利率低于24%的“合规”助贷机构,也难以幸免。监管部门的检查正变得愈发细致,深入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是否存在捆绑销售、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增加借款人负担等。“我们不可能时刻监督助贷平台的业务流程是否合规,只能采取更加审慎的举措。”一位东部地区农商行业务主管表示。他所在的银行已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取消助贷机构白名单,有过往违规行为者一律不续签;二是将合作期限从一年一签缩短为半年一签,以便更快地“切割”风险。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通常不会直接中断合作,而是等待现有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合作机构的“自然归零”。中小银行的集体“退潮”,正给助贷行业带来一场“寒流”。一位助贷机构资金业务总监透露,仅10月份,其业务量就骤降逾20%,高息助贷业务几乎“断炊”。雪上加霜的是,在金融黑灰产等因素影响下,借款人逾期后的催收成功率也在下降,导致行业潜在坏账率攀升,业务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为应对危机,不少助贷机构被迫重组风控体系,将大量人力调往贷后管理,试图挽回损失。“随着中小银行陆续切割助贷业务,预计11月业务量将进一步下滑。”该总监坦言。这场由银行主导的“断舍离”,正深刻改变着助贷行业的生态,一场行业洗牌已在所难免。对于习惯了依赖银行资金的助贷平台而言,如何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文馨)176301836484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301836484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3d01766020f6ba7cf00b7ae59a53555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曾被视为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弯道超车”捷径的助贷合作,正迎来一场剧烈的“退潮”。记者获悉,在监管新规的强力约束和日益严峻的合规压力下,越来越多城商行与农商行正计划大幅压缩甚至完全“切割”助贷业务,一场围绕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正在银行业内悄然上演。这场“退潮”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10月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实施之后。新规落地后,中小银行发现,部分助贷平台仍通过“新花样”变相开展年化利率在24%至36%的高息业务。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助贷机构在提供年化利率24%的贷款产品同时,将借款人推介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由AMC提供个人债务重组服务并收取服务费,从而变相突破利率红线。 “一旦这些助贷平台因违规操作被监管部门处罚,作为合作方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某中部地区城商行业务负责人王俊坦言。考虑到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宁可选择“切割”,以求自保。乌鲁木齐银行和龙江银行的近期动作便是例证,前者已公告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后者唯一的互联网助贷合作机构也已显示“已停止合作”。事实上,即便是年化利率低于24%的“合规”助贷机构,也难以幸免。监管部门的检查正变得愈发细致,深入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是否存在捆绑销售、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增加借款人负担等。“我们不可能时刻监督助贷平台的业务流程是否合规,只能采取更加审慎的举措。”一位东部地区农商行业务主管表示。他所在的银行已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取消助贷机构白名单,有过往违规行为者一律不续签;二是将合作期限从一年一签缩短为半年一签,以便更快地“切割”风险。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通常不会直接中断合作,而是等待现有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合作机构的“自然归零”。中小银行的集体“退潮”,正给助贷行业带来一场“寒流”。一位助贷机构资金业务总监透露,仅10月份,其业务量就骤降逾20%,高息助贷业务几乎“断炊”。雪上加霜的是,在金融黑灰产等因素影响下,借款人逾期后的催收成功率也在下降,导致行业潜在坏账率攀升,业务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为应对危机,不少助贷机构被迫重组风控体系,将大量人力调往贷后管理,试图挽回损失。“随着中小银行陆续切割助贷业务,预计11月业务量将进一步下滑。”该总监坦言。这场由银行主导的“断舍离”,正深刻改变着助贷行业的生态,一场行业洗牌已在所难免。对于习惯了依赖银行资金的助贷平台而言,如何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