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CZxKLM5nd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持有期基金成清盘主力,流动性风险引市场警惕/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潮持续,但结构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年内清盘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接近200只。其中,曾被视为帮助投资者“管住手”良方的定期开放及持有期类基金,意外地成了清盘主力军,占清盘基金总数的四成以上,涉及FOF、“固收+”、纯债基金及主动权益基金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环境、产品设计及投资者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让市场对流动性约束的深层影响进行了重新审视。随着近年来指数投资的快速发展,主动权益基金的生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这一趋势在清盘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年内清盘的基金中,主动权益基金数量超过70只,占比接近四成。其中,一批2022年市场高点成立的发起式行业主题基金,如新能源、先进制造、医药等,因三年期满后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而密集触发合同终止条款,黯然退场。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盘行列里,持有期基金的占比尤为突出。清盘的30余只FOF产品全部为定开或持有期类;遭遇清盘的固收类产品也涵盖了从30天到30个月不等的各种期限设置。此外,多只全市场选股及行业主题的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也未能幸免。这表明,带有流动性约束的产品在市场下行周期中面临着更大的规模压力。 除了已清盘的产品,持有期基金的“警报”仍在持续拉响。四季度以来,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的持有期FOF及“固收+”产品相继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公告。同时,整体数据也显示出资金流出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设有最短持有期的公募产品份额总数减少了近800亿份。其中,偏股混合型和纯债型持有期基金的份额缩水最为明显,部分明星产品单季度份额减少超50亿份。尽管部分“固收+”和FOF产品份额逆势增长,但难以扭转整体净流出的局面。持有期基金的设计初衷,是通过限制赎回来减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摩擦成本,以期获得更优的长期回报。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存在差距。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指出,市面上大部分偏股型持有期基金密集发行于市场相对高点,导致投资者不仅牺牲了流动性,也未能换来理想的收益,投资体验普遍不佳。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深刻反思。业内机构提示,投资持有期基金必须慎重考虑其流动性风险。持有期机制只限制“杀跌”,不限制“追涨”,赎回受限增加了投资者在急需资金时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持有期设置并不能保证投资收益,最终回报仍高度依赖于市场环境、基金策略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因此,投资者在申购前需综合评估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历史业绩及费率等基本面因素。同时,公募机构也应发挥专业性,在产品发行端避免“追涨杀跌”,克制顺势扩张规模的冲动,真正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文馨)176352087743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352087743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103ef94ad1bda259b51f2488fc95b2fa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潮持续,但结构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年内清盘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接近200只。其中,曾被视为帮助投资者“管住手”良方的定期开放及持有期类基金,意外地成了清盘主力军,占清盘基金总数的四成以上,涉及FOF、“固收+”、纯债基金及主动权益基金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环境、产品设计及投资者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让市场对流动性约束的深层影响进行了重新审视。随着近年来指数投资的快速发展,主动权益基金的生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这一趋势在清盘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年内清盘的基金中,主动权益基金数量超过70只,占比接近四成。其中,一批2022年市场高点成立的发起式行业主题基金,如新能源、先进制造、医药等,因三年期满后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而密集触发合同终止条款,黯然退场。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盘行列里,持有期基金的占比尤为突出。清盘的30余只FOF产品全部为定开或持有期类;遭遇清盘的固收类产品也涵盖了从30天到30个月不等的各种期限设置。此外,多只全市场选股及行业主题的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也未能幸免。这表明,带有流动性约束的产品在市场下行周期中面临着更大的规模压力。 除了已清盘的产品,持有期基金的“警报”仍在持续拉响。四季度以来,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的持有期FOF及“固收+”产品相继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公告。同时,整体数据也显示出资金流出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设有最短持有期的公募产品份额总数减少了近800亿份。其中,偏股混合型和纯债型持有期基金的份额缩水最为明显,部分明星产品单季度份额减少超50亿份。尽管部分“固收+”和FOF产品份额逆势增长,但难以扭转整体净流出的局面。持有期基金的设计初衷,是通过限制赎回来减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摩擦成本,以期获得更优的长期回报。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存在差距。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指出,市面上大部分偏股型持有期基金密集发行于市场相对高点,导致投资者不仅牺牲了流动性,也未能换来理想的收益,投资体验普遍不佳。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深刻反思。业内机构提示,投资持有期基金必须慎重考虑其流动性风险。持有期机制只限制“杀跌”,不限制“追涨”,赎回受限增加了投资者在急需资金时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持有期设置并不能保证投资收益,最终回报仍高度依赖于市场环境、基金策略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因此,投资者在申购前需综合评估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历史业绩及费率等基本面因素。同时,公募机构也应发挥专业性,在产品发行端避免“追涨杀跌”,克制顺势扩张规模的冲动,真正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