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EBlazO5y9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政策东风+产品研发!重启分红险重疾险,险企要算好哪些关键账?/e3pmh1hmp/e3pn61chp【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在如今分红险热度持续攀升的市场浪潮中,曾淡出公众视野二十余载的分红型重疾险,被认为有望再度回归市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带来的政策东风。《意见》明确提出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至于企业端反馈,中国平安于近期在上证e互动上透露,公司已开展分红型重疾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预计在相关细则出台后即可开发有关产品,力争尽早上市销售,以把握市场机遇。从监管层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到险企释放的积极信号,分红型重疾险被寄予新的期待。而期待的背后,既折射出传统重疾险增长乏力的困境,也面临着市场对分红型产品接受度仍需进一步提升的挑战。真伪之辨,何为分红型重疾险?政策推动下,市场随之泛起层层涟漪。环球网注意到,除中国平安在上证e互动就分红型重疾险有所回应,新华保险在10月末也在该平台上发声,“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为近年来相对低迷的疾病险业务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是健康保险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政出台后,公司高度重视,正研究各项落地措施,启动分红重疾险的研发工作。无独有偶,针对“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举措,中国人寿同样曾在上证e互动上表示,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长期健康保险产品吸引力,创新健康保险产品形态;另一方面,积极响应“保险新国十条”中“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健康保险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公司将围绕不同客户差异化的健康保障偏好特征,根据监管要求稳步开展相关工作。可以看出,多家大型险企此番表态出于对政策的积极响应。而曾在2003年前后退出市场舞台的分红型重疾险,或将借此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范围。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上涌现出所谓“分红型重疾险”。这类产品由一份分红险主险搭配附加重疾险构成的“分红重疾保障计划”,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伪分红型重疾险”。在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看来,这种组合形式下,分红主要源自分红险主险部分,其分红机制往往围绕主险的投资收益、利差益等展开,与重疾险本身的风险保障属性关联不大。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看似能获得重疾保障与分红收益双重好处,但实际分红的不确定性较大,且分红与重疾保障的关联性弱,难以真正体现重疾险分红与风险保障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分红型重疾险,分红应直接与重疾险产品的经营状况挂钩,比如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业务在死亡率、费用率等方面优于预期所产生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这种分红方式更能体现保险产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本质。”他称道。再出发,做好哪些关键事?曾经,传统长期重疾险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后因百万医疗险的崛起,其市场地位逐渐式微。不仅如此,今年9月1日起,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再次下调,进入2.0时代。这意味着在同等保额的情况下,传统重疾险的保费进一步上调,同时在消费者认知中,这类产品的性价比也随之进一步下降。那么,引入分红机制能否真的改善传统重疾险的经营颓势局面?“分红只是利润再分配,不是利润制造机。投资端收益稳不住,分红演示越高,往后落差越大,退保和投诉会翻倍。赔付端若放松核保,红利还没分就先被赔穿,资本金反而更快蒸发。而实现稳健运营的前提在于精准定价、稳健投资、严格核保三位一体。”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环球网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不仅如此,当下,尽管政策层面已呈现出“开闸”态势,部分险企也着手准备,然而分红型重疾险真正回归市场,绝非是“旧调重弹”。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富民认为,监管放行不是简单复活,而是更高门槛的再出发。公司端先算清“三笔账”:资本账——重疾风险资本占用高,分红后资本缓冲更快耗尽,须提前补足次级债或增资;客户账——红利演示上限压到3.5%后,如何用健康管理服务、轻症多次赔等实打实责任替代“高收益幻觉”;渠道账——须重训队伍,把红利不确定性、保障杠杆讲透,避免再踩“销售误导”陷阱。“一句话,真分红重疾不是产品迭代,而是公司资本、投资、风控、服务的系统大考,谁先准备好资本金、数据模型和透明话术,谁才能拿到下一程的船票。”此外,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险企于储蓄型产品上力求在保障客户利益与实现公司持续发展之间寻得新的平衡,而分红型产品被给予厚望。据环球网财经此前报道,2026年保险“开门红”,分红险成为大型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但据一线从业人员所述,新客户观念转变需长期培育,加大了代理人开展业务难度。同时,分红险结构复杂,部分代理人专业不足,难以清晰介绍产品,进一步影响了业务推进。换言之,市场的成熟与繁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对于分红型重疾险而言,重回市场是第一步,而如何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更是关乎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176368848333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谭雅文环球网176368848333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28f0f1121eb987abd2e750605d68693u1.png{"email":"tanyawen@huanqiu.com","name":"谭雅文"}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在如今分红险热度持续攀升的市场浪潮中,曾淡出公众视野二十余载的分红型重疾险,被认为有望再度回归市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带来的政策东风。《意见》明确提出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至于企业端反馈,中国平安于近期在上证e互动上透露,公司已开展分红型重疾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预计在相关细则出台后即可开发有关产品,力争尽早上市销售,以把握市场机遇。从监管层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到险企释放的积极信号,分红型重疾险被寄予新的期待。而期待的背后,既折射出传统重疾险增长乏力的困境,也面临着市场对分红型产品接受度仍需进一步提升的挑战。真伪之辨,何为分红型重疾险?政策推动下,市场随之泛起层层涟漪。环球网注意到,除中国平安在上证e互动就分红型重疾险有所回应,新华保险在10月末也在该平台上发声,“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为近年来相对低迷的疾病险业务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是健康保险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政出台后,公司高度重视,正研究各项落地措施,启动分红重疾险的研发工作。无独有偶,针对“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举措,中国人寿同样曾在上证e互动上表示,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长期健康保险产品吸引力,创新健康保险产品形态;另一方面,积极响应“保险新国十条”中“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健康保险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公司将围绕不同客户差异化的健康保障偏好特征,根据监管要求稳步开展相关工作。可以看出,多家大型险企此番表态出于对政策的积极响应。而曾在2003年前后退出市场舞台的分红型重疾险,或将借此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范围。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上涌现出所谓“分红型重疾险”。这类产品由一份分红险主险搭配附加重疾险构成的“分红重疾保障计划”,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伪分红型重疾险”。在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看来,这种组合形式下,分红主要源自分红险主险部分,其分红机制往往围绕主险的投资收益、利差益等展开,与重疾险本身的风险保障属性关联不大。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看似能获得重疾保障与分红收益双重好处,但实际分红的不确定性较大,且分红与重疾保障的关联性弱,难以真正体现重疾险分红与风险保障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分红型重疾险,分红应直接与重疾险产品的经营状况挂钩,比如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业务在死亡率、费用率等方面优于预期所产生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这种分红方式更能体现保险产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本质。”他称道。再出发,做好哪些关键事?曾经,传统长期重疾险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后因百万医疗险的崛起,其市场地位逐渐式微。不仅如此,今年9月1日起,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再次下调,进入2.0时代。这意味着在同等保额的情况下,传统重疾险的保费进一步上调,同时在消费者认知中,这类产品的性价比也随之进一步下降。那么,引入分红机制能否真的改善传统重疾险的经营颓势局面?“分红只是利润再分配,不是利润制造机。投资端收益稳不住,分红演示越高,往后落差越大,退保和投诉会翻倍。赔付端若放松核保,红利还没分就先被赔穿,资本金反而更快蒸发。而实现稳健运营的前提在于精准定价、稳健投资、严格核保三位一体。”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环球网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不仅如此,当下,尽管政策层面已呈现出“开闸”态势,部分险企也着手准备,然而分红型重疾险真正回归市场,绝非是“旧调重弹”。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富民认为,监管放行不是简单复活,而是更高门槛的再出发。公司端先算清“三笔账”:资本账——重疾风险资本占用高,分红后资本缓冲更快耗尽,须提前补足次级债或增资;客户账——红利演示上限压到3.5%后,如何用健康管理服务、轻症多次赔等实打实责任替代“高收益幻觉”;渠道账——须重训队伍,把红利不确定性、保障杠杆讲透,避免再踩“销售误导”陷阱。“一句话,真分红重疾不是产品迭代,而是公司资本、投资、风控、服务的系统大考,谁先准备好资本金、数据模型和透明话术,谁才能拿到下一程的船票。”此外,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险企于储蓄型产品上力求在保障客户利益与实现公司持续发展之间寻得新的平衡,而分红型产品被给予厚望。据环球网财经此前报道,2026年保险“开门红”,分红险成为大型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但据一线从业人员所述,新客户观念转变需长期培育,加大了代理人开展业务难度。同时,分红险结构复杂,部分代理人专业不足,难以清晰介绍产品,进一步影响了业务推进。换言之,市场的成熟与繁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对于分红型重疾险而言,重回市场是第一步,而如何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更是关乎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