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EJsKSALlg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碳市场大扩容,2027年八大行业全覆盖/e3pmh1hmp/fu1q6ep4k【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路线图”正式揭晓。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不仅明确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新纳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更首次官宣了清晰的扩围时间表:到2027年,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也将被纳入,届时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管控全国约75%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一里程碑式的规划,标志着中国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深度减排的决心进入新阶段。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平稳运行四年,初期仅纳入发电行业。此次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的加入,使重点排放单位总计达到约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管控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而根据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最终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的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的前期准备工作,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有序推进。据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预测,八大行业全面纳入后,预计将有8000多家企业进入市场,覆盖全国70%以上的温室气体。 扩围的背后是坚实的技术准备。生态环境部透露,已对相关行业企业2013年以来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核查,为科学确定配额总量奠定了基础。同时,涉及配额分配、核算报告、核查指南等“一揽子”技术文件正在加紧编制,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也已完成升级改造,以应对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尽管面临企业数量众多、数据质量挑战大等难题,但张希良认为,中国已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数字化技术进步,使得这些管理挑战相对可控。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碳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新纳入的行业市场主体分布更分散,主体多样性更强,不同企业的交易判断差异将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目前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在66元/吨左右,但业内普遍预期,随着未来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机制的引入,碳价将显著上升。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预测,到2027年,碳价可能从目前的50元/吨左右攀升至130-180元/吨,甚至更高。这一转变将对不同行业产生差异化影响。电力、钢铁等已纳入行业准备相对充分,而工艺复杂的石化、化工行业和中小企业居多的造纸行业则面临更大的管理挑战。航空业还需同时应对欧盟碳关税等外部压力。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建议,相关企业应立即着手夯实数据基础,并从生产运营全链条提前规划低碳转型路径。根据《意见》部署,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生态环境部已明确,未来将优先在碳排放总量稳定的行业实施总量控制,推行有偿分配,并逐步收紧配额。张希良表示,中国碳市场现货交易已是世界最大和最成功的,未来的重点将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总量约束和引入有偿分配,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优化碳减排资源配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力的市场化支撑。(文馨)176370209953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370209953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0d2c466cac63ac5090c0b3a387eee49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路线图”正式揭晓。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不仅明确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新纳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更首次官宣了清晰的扩围时间表:到2027年,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也将被纳入,届时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管控全国约75%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一里程碑式的规划,标志着中国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深度减排的决心进入新阶段。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平稳运行四年,初期仅纳入发电行业。此次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的加入,使重点排放单位总计达到约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管控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而根据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最终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的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的前期准备工作,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有序推进。据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预测,八大行业全面纳入后,预计将有8000多家企业进入市场,覆盖全国70%以上的温室气体。 扩围的背后是坚实的技术准备。生态环境部透露,已对相关行业企业2013年以来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核查,为科学确定配额总量奠定了基础。同时,涉及配额分配、核算报告、核查指南等“一揽子”技术文件正在加紧编制,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也已完成升级改造,以应对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尽管面临企业数量众多、数据质量挑战大等难题,但张希良认为,中国已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数字化技术进步,使得这些管理挑战相对可控。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碳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新纳入的行业市场主体分布更分散,主体多样性更强,不同企业的交易判断差异将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目前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在66元/吨左右,但业内普遍预期,随着未来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机制的引入,碳价将显著上升。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预测,到2027年,碳价可能从目前的50元/吨左右攀升至130-180元/吨,甚至更高。这一转变将对不同行业产生差异化影响。电力、钢铁等已纳入行业准备相对充分,而工艺复杂的石化、化工行业和中小企业居多的造纸行业则面临更大的管理挑战。航空业还需同时应对欧盟碳关税等外部压力。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建议,相关企业应立即着手夯实数据基础,并从生产运营全链条提前规划低碳转型路径。根据《意见》部署,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生态环境部已明确,未来将优先在碳排放总量稳定的行业实施总量控制,推行有偿分配,并逐步收紧配额。张希良表示,中国碳市场现货交易已是世界最大和最成功的,未来的重点将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总量约束和引入有偿分配,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优化碳减排资源配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力的市场化支撑。(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