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EKH6gO2VW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银行理财“抢筹”,4000亿资金涌入摊余债基/e3pmh1hmp/e7i6qafud【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进入11月,一批在2019至2020年间集中成立的摊余成本法债基,正迎来密集的开放“窗口期”,这股规模超4000亿元的庞大资金,正悄然成为搅动债券市场的一大关键变量。随着银行理财资金“排队抢购”,以5年期为主的信用债品种正迎来一波结构性行情。回顾历史,摊余成本法债基的诞生与资管新规对产品计价方式的规范密切相关。其在2019年和2020年的集中发行,为如今的“开放潮”埋下了伏笔。据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团队测算,2025年11月至2026年一季度将是此类产品开放的绝对高峰,其间将有超过80只摊余债基进入开放窗口,累计开放规模超400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资金再配置,无论是机构“玩家”的买卖交替,还是产品到期后重新加仓的新方向,都已成为市场焦点。 在机构投资者眼中,这类产品显得“特别香”。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净值,使得产品净值不会因债券市价的短期波动而大幅起伏,反而呈现出“上台阶”般平稳向上的增长态势,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平滑的持有体验。在去年年底“债牛”行情落幕后,今年债券市场持续处于低利率环境且日内波动加剧,此类产品凭借能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收益,有效缓解了大量资金对后市风险的担忧,因而备受机构“偏爱”。一家股份行理财子资本市场部投资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摊余债基今年年初,尤其是2~3月份市场热度很高,最近热度又起来了。”在他看来,这类资产“为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降波工具”。某城商行理财子固收投资经理也透露,摊余成本法产品到期后额度稀缺,因此理财资金正在“排队抢”。叠加存款收益走低,银行理财在投资摊余债基的选择上“应该是比较迫切的”。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该类产品的抢筹行为,正对其底层资产产生显著影响。当摊余成本法债基进入密集开放期时,与产品封闭期期限相匹配的重仓品种,其市场表现往往较好。近期市场中利率债表现相对“平淡”的同时,相应期限的信用债却“喜提”一波结构性行情,便与此密切相关。华西宏观固收团队指出,10月下旬以来,基金净买入3~5年信用债力度明显加大,推动了收益率下行和利差收窄。11月5日,中短票AAA 5Y收益率较10月21日大幅下行了19bp。这轮行情的背后,是机构“玩家”的“忙接力”。据悉,摊余成本法债基初期客户以银行自营为主,其持仓多为对应期限的政金债。但近年来利率下行叠加监管对银行SPV投资限制,银行自营的投资热情下降,成为主要的“离场”方。谁来承接?业界普遍认为,银行理财资金正成为本轮主力承接方。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和理财产品对净值稳定性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净值相对平稳、收益确定性较强的摊余定开债基成为理财的较优选择。国信证券宏观团队指出,该类产品的资金来源已经完成“换血”:银行理财取代银行自营成为核心增量。兴证固收研究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年末银行理财重仓摊余定开债基规模约138亿元,但到了2025年三季度,重仓规模已高达594亿元。这一变化也推动了今年开放的摊余定开债基主要持仓券种,从过去的政金债大规模切换到了信用债。展望后续,这股由4000亿资金引领的“摊余债基行情”,或将成为岁末年初债市的关键变量。天风证券固收研究团队预计,11月至12月将有2000多亿元的摊余债基陆续进入开放期,明年一季度预计仍有3000多亿元。这些增量资金预计将持续利好3~5年期信用债及政金债品种。不过,财通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汪梦涵也提醒,当前信用利差已处于相对低位,后续点位的下行幅度可能有限。(文馨)17637027706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晓旭环球网17637027706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f4beb864b8a34a39c65094e6bbfc040u1.png{"email":"liuxiaoxu@huanqiu.com","name":"刘晓旭"}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进入11月,一批在2019至2020年间集中成立的摊余成本法债基,正迎来密集的开放“窗口期”,这股规模超4000亿元的庞大资金,正悄然成为搅动债券市场的一大关键变量。随着银行理财资金“排队抢购”,以5年期为主的信用债品种正迎来一波结构性行情。回顾历史,摊余成本法债基的诞生与资管新规对产品计价方式的规范密切相关。其在2019年和2020年的集中发行,为如今的“开放潮”埋下了伏笔。据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团队测算,2025年11月至2026年一季度将是此类产品开放的绝对高峰,其间将有超过80只摊余债基进入开放窗口,累计开放规模超400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资金再配置,无论是机构“玩家”的买卖交替,还是产品到期后重新加仓的新方向,都已成为市场焦点。 在机构投资者眼中,这类产品显得“特别香”。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净值,使得产品净值不会因债券市价的短期波动而大幅起伏,反而呈现出“上台阶”般平稳向上的增长态势,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平滑的持有体验。在去年年底“债牛”行情落幕后,今年债券市场持续处于低利率环境且日内波动加剧,此类产品凭借能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收益,有效缓解了大量资金对后市风险的担忧,因而备受机构“偏爱”。一家股份行理财子资本市场部投资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摊余债基今年年初,尤其是2~3月份市场热度很高,最近热度又起来了。”在他看来,这类资产“为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降波工具”。某城商行理财子固收投资经理也透露,摊余成本法产品到期后额度稀缺,因此理财资金正在“排队抢”。叠加存款收益走低,银行理财在投资摊余债基的选择上“应该是比较迫切的”。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该类产品的抢筹行为,正对其底层资产产生显著影响。当摊余成本法债基进入密集开放期时,与产品封闭期期限相匹配的重仓品种,其市场表现往往较好。近期市场中利率债表现相对“平淡”的同时,相应期限的信用债却“喜提”一波结构性行情,便与此密切相关。华西宏观固收团队指出,10月下旬以来,基金净买入3~5年信用债力度明显加大,推动了收益率下行和利差收窄。11月5日,中短票AAA 5Y收益率较10月21日大幅下行了19bp。这轮行情的背后,是机构“玩家”的“忙接力”。据悉,摊余成本法债基初期客户以银行自营为主,其持仓多为对应期限的政金债。但近年来利率下行叠加监管对银行SPV投资限制,银行自营的投资热情下降,成为主要的“离场”方。谁来承接?业界普遍认为,银行理财资金正成为本轮主力承接方。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和理财产品对净值稳定性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净值相对平稳、收益确定性较强的摊余定开债基成为理财的较优选择。国信证券宏观团队指出,该类产品的资金来源已经完成“换血”:银行理财取代银行自营成为核心增量。兴证固收研究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年末银行理财重仓摊余定开债基规模约138亿元,但到了2025年三季度,重仓规模已高达594亿元。这一变化也推动了今年开放的摊余定开债基主要持仓券种,从过去的政金债大规模切换到了信用债。展望后续,这股由4000亿资金引领的“摊余债基行情”,或将成为岁末年初债市的关键变量。天风证券固收研究团队预计,11月至12月将有2000多亿元的摊余债基陆续进入开放期,明年一季度预计仍有3000多亿元。这些增量资金预计将持续利好3~5年期信用债及政金债品种。不过,财通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汪梦涵也提醒,当前信用利差已处于相对低位,后续点位的下行幅度可能有限。(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