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宋如华
1962年,宋如华出生于浙江绍兴。1983年,21岁的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6年后,他便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1992年,宋如华停薪留职,与另外两位同事“下海”创立了“托普”公司。依靠做电子显示屏,他淘得第一桶金。此后,宋如华搞软件园借壳上市,公司迅速发展,宋如华个人还入围福布斯富豪榜。
2004年3月,托普资金链彻底断裂,宋如华以治病为由远走美国,就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几年,宋如华、托普这两个词,对大多数成都人来说,简直可谓耳熟能详。托普曾经掀起的是这座内陆城市的资本躁动。曾经翻云覆雨的“托普帝国”,却在一夜之间跌下神坛。
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剖析托普败局的文章所称:“十年一觉TOP梦”,曾经的托普,夹杂着惋惜、愤恨、迷惘的情愫,渐渐被时光列车带走,被大多数成都市民遗忘。近日,宋如华站上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席的消息传出,曾经的托普风云,瞬间又在众多成都市民的心中泛涌。
昨日上午10点左右,宋如华一案在成都市中院再次开庭,并进入质证程序阶段。庭审结束后,宋如华在看守所内透露了从美国主动回国的原因:想通过法律途径向大家“说清楚”。据介绍,该案今日下午仍将继续审理。
检方指控
涉嫌挪用资金及合同诈骗
与前日庭审长达4个小时不同的是,昨日的庭审仅仅持续了一个小时。
对于检方指控宋如华涉嫌挪用资金罪和合同诈骗罪,宋如华再次当庭表示,指控与事实有重大出入。
检方在首日的庭审现场称,2000年6月,宋如华与杨宇、鲁安利等8人,以各自名义作为股东,设立浙江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但均不出资。宋如华在未得到托普集团董事局和托普软件同意的情况下,挪用托普软件1亿元作为8名股东的注册资本金,其中,宋如华占该公司股份64%;当年8月,宋如华再次从托普软件挪用1.86亿元至浙江普华账户,宋如华个人持有该公司股份比例增长至88%。之后浙江普华将上述款项以从事投资活动及往来款名义在托普集团、浙江托普公司等单位之间转款。
此外,检方还认为宋如华涉嫌合同诈骗罪。公诉人在庭上称,2003年11月,宋如华召集虞新友、夏育新、杨伟德、向波等5人,以虚构浙江普华与托普西北软件园(咸阳)有限公司和托普东北软件园(鞍山)有限公司的货物买卖关系,制作虚假合同和交货单,并通过向法院民事诉讼的方式将两公司在成都市商业银行共计6171.3765万余元的存款划转至浙江普华。
辩护律师
材料多达50卷翻阅一个月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宋如华此次受审,共聘请了3名律师为他辩护,其中两名为成都本土律师,一名来自北京某律师事务所。
据其中一名成都代理律师称,2011年,宋如华主动从美国回国后,刚入境便被逮捕。“从那时候,我们就是他的代理律师。”该律师称,因为只允许两名律师参加庭审,他的一位同事并未进入庭审现场。
通过该律师,记者联系上宋如华的另一位辩护律师张凯。他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宋如华方找到了他并请他为其辩护。“至少有50卷材料。”张凯说,一个月时间,他一直在忙于翻阅和分析材料。
昨日下午,在庭审结束后,张凯前往成都看守所与宋如华见面。“他情绪很好!”张凯说,在交谈时,宋如华还提到了他主动回国的原因。据张律师转述称,在国外,宋如华听说了国内的种种传言,有的还说他卷走了很多钱。这次回来,就是想通过法律途径,向大家说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记者 吴柳锋 李逢春)
记者眼中的宋如华
书卷气息很浓的商人
在四川一名老记者的印象中,宋如华是个书卷气息很浓的商人。2001年,因采访,这名李姓记者见到了宋如华。“当时是一个签约仪式的新闻发布会,我和同事早到了一会,在现场看到了宋如华。”他回忆说,宋如华“戴着眼镜,很斯文,在会场看工作人员布置座位。”
趁着空隙,现场记者过去找宋如华攀谈。一记者问他会不会成为四川第二个牟其中,宋如华并没有回答提问,而是拿起手边的一瓶矿泉水喝起来,一口气喝下去半瓶,之后转身就走了。对宋的这种反应,大家印象深刻。“不过,他在发布会正式开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说他不会成为牟其中。”
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李记者听到周围最多的话是:“托普的企业文化氛围很好。”“我有个朋友当时在托普的后勤部门,也是个工作狂,企业荣誉感很强。”说到企业文化,他提到了《托普典章》,“我见过那本书,像字典一样厚,规章制度很有条理。”
李记者说,在和朋友交流以及平时和托普的接触中,能明显感觉,托普的个人崇拜有点严重,从他们语气里,宋如华就像被神化一样的人物。
谈吐太像老师风格
另一位罗姓记者对宋如华的印象来自于活动采访现场。“他不太接受媒体的专访,大多是匆匆一面。”在托普十周年庆典上,他对宋如华的第一次印象是:“谈吐太像老师风格,语速适中,全场的掌控能力还不错。”
比起正面接触,他对宋如华的侧面了解更多一些。“参观西部软件园那次,让我印象很深刻。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园区的别墅区,几排两层小洋楼很漂亮。”打听之下才知道,这些别墅是给园区的工作人员工作和住宿用的。“我当时一听,很惊艳,一直听说宋如华对下属很好,没想到公司福利好成这样。”
“无论现在如何,托普在当年的风光是能感受到的。”他说:“2001年去沈阳采访,一下飞机就看到托普在机场的广告牌,而我们那次采访的对象正是托普的对手企业东软集团,能在对手门口如此,确实挺厉害。但是,他后来的落寞,也是因为没有像对手企业一样踏实做产品,很多东西都太空了。”(见习记者 许冬琳)
宋如华女儿:我和父亲已两年未见
昨日晚上8时许,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宋如华的女儿宋小姐,她说:“我和父亲已有两年未见。”
就在宋如华案开庭前,宋小姐通过微博关注父亲案件的进展,还不时在网上给关注宋如华案的网友留言。
在她的微博上,记者了解到,宋小姐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刚刚20岁出头,毕业于加州大学服装设计系,曾获多项服装比赛嘉奖,与朋友合伙在成都开有一家服装设计工作室,并开有网店。她的工作室铺面不算大,定位是“平价就能穿到设计”。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她多次表达了“只做自己的设计,满足于过平淡的生活”。而在昨日,合伙开店的朋友让她这几天多陪家人,为此,她还发微博表达了感谢。
宋小姐还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喜欢音乐、时尚和文学,并拥有5000多个粉丝,至今发表了3479篇微博,内容既有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也有公开晒出的设计作品,但很少提及家人。记者还发现,在关注的近300位微博网友中,其中就有本报记者采访到的宋如华的代理律师。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找到宋小姐的工作室,此时大门紧闭,多次敲门后均无人回应。
记者辗转找到宋小姐的联系方式后,多次拨通她办公室电话及手机,均无人接听。直到昨日晚上8时许,她终于接听了记者电话。
虽然多位网友表示宋小姐就是宋如华的女儿,但在与她通话前,记者并不能确定此事。为了能求证到这一说法,在表明身份后,记者就出其不意地直接询问她前天是否去旁听过宋如华案的庭审。愣了几秒后,宋小姐用有些低沉的语气回答:“我确实是宋如华的亲人,但不便谈及此案。”并连说了几遍“不好意思”,匆忙挂断电话。(记者 吴柳锋)
骑三轮倒卖电脑 一手缔造托普
缔造托普宋如华
托普大事记
1992年,宋如华辞职经商,与两位同事花5000元创办了托普公司;
1997年3月,在成都郫县建立“西部软件园”;同年5月“西部软件园”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1998年4月,托普受让川长征48.37%的国家股,借壳上市;
1999年到2002年,托普在全国数十个省市开建27个软件园;
2000年9月,托普受让金狮股份的股权,更名为“炎黄在线”;
2004年6月,“炎黄在线”董事会成员遭中国证监会公开谴责;
2001年,托普科技在香港创业股上市。2004年,因重大违规遭停牌;
2004年,宋如华“脱身”,远走美国;
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对宋如华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
2011年,被通缉的宋如华自己回国,随即被转送成都警方,并关押于成都看守所。(记者 余行整理)
伴随着托普集团创始人宋如华的连日受审,曾经在中国经济界叱咤风云的宋如华本人,以及其一手缔造的“托普经济帝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什么成就了宋如华与“托普软件”,又是什么让托普泡沫最终破裂,走向末路?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整理查阅多方资料,寻访经历托普事件的当事人、股民,向读者还原宋如华和其“托普帝国”从诞生到破灭的兴衰之变。
年轻副教授兼职做啤酒批发
1962年,宋如华在浙江绍兴出生。1983年,年仅21岁的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6年后,他便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在校时,宋如华授课思维活跃,深受同学们欢迎。但这个在外人看来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并不安于现状。任教期间,宋如华就兼职做啤酒批发等小买卖。
1992年,宋如华决定停薪留职,与另外两位同事凑来5000元,正式“下海”创立了一家公司,取名为“托普”。
如今不少人认为,“托普”是英文“TOP”之意,代表“第一”“顶级”。其实,宋如华当时只是戏谑,意为托普公司的创始人是“三个老教授”(TOP,Three Old Professors的英文缩写)。
那时的宋如华也许没有想到,几年后,这“三个老教授”将在中国金融界引起巨大地震。
做电子显示屏他淘得第一桶金
1992年,刚刚下海的宋如华主要做“倒爷”生意,即依托熟人和朋友倒卖电子产品。每天他都骑着三轮车,倒卖电脑、做电脑代理商……而这些买卖,实际上赚得不多。公司很快面临倒闭。
这时,有人为宋如华找到了真正挣钱的生意:为一证券公司安装电子显示屏。当时股市大涨,大有全民皆股民的态势。而大量新开张的证券公司,都急需安装电子显示屏。抓住机遇的托普,在这块“富矿”上着实捞了一大笔。
与此同时,托普凭借三个临时聘请的大学生开发的“托普税务软件”,借助1995年国家税务系统信息化春风,也大赚了一把。
从那时起,托普自称“软件企业”。但不少熟悉托普的内部人士指出,此后托普再也没有开发过像样的软件。
搞软件园借壳上市成为金融大鳄
此时,宋如华的眼光已放到了更远的地方——把托普打造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王国”。
1997年春季,在他的运作下,托普建设西部软件园的申请得到国家科委的正式批复。不久,一座占地100亩,耗资600万元的西部软件园在郫县红光镇拔地而起。在当时国家鼓励发展民营高科技产业的背景下,“西部软件园”成为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给托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知名度。
1998年4月,借“川长征”之壳,托普成功登陆深市,川长征更名为“托普软件”,并将其主业调整到计算机软件、网络集成等高科技项目;2000年,再借“金狮股份”之壳进入沪市,以托普经营的网站“炎黄在线”作为新公司的名称。这两次成功的运作,给宋如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到两年时间,宋如华即获得超过30倍的回报。
全国疯狂圈地入围福布斯富豪榜
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解决了资金的来源。宋如华的眼光再次放在当初的软件园上。2000年前后,宋如华和他的“托普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下一步急速扩张:
凭借自称“拥有百亿资产”的优势,宋如华的扩张举动,受到各地地方政府的大力追捧,各大银行争相为托普的项目贷款。短短两年多时间,托普集团横扫全国,先后在全国圈下27个产业园,总占地超过万亩。
借此,宋如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200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77位。
托普泡沫破裂宋如华远走美国
但事实上,伴随着快速扩张,外界对“托普经济帝国”的质疑却越来越多。媒体开始质疑这个当时最张扬的软件集团,实际根本没有软件产业支撑,并指出托普这个越发膨胀的泡沫终将破裂,而且声响剧烈。
面对外界质疑,宋如华一再否认,在一次回复媒体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10个亿的贷款资金根本不算什么,我在四川成都就有18个亿的存款。”
2004年3月,托普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宋如华终于扛不住了。他将托普软件大股东之位以2元钱价格卖给老部下,并辞去托普软件董事长一职。同年4月,他以治病为由远走美国,就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此后不到一年,托普旗下所有企业几乎全部分崩离析,总额近30亿元的债务黑洞、近万亩荒废的软件园摆在人们面前。(记者 余行 李天宇)
网上书店开不走了 回国“自投罗网”
知情人士和法律专家分析宋如华回国原因
远逃美国8年,明知被通缉,昔日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亨宋如华,为何在年过50之际回到中国,以致被擒受审?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辗转找到一位接近托普的知情人士,他称宋如华在美国混不下去,此番回国或是故意“自投罗网”,以盘活国内资产减轻罪名,旧事了结,东山再起也未尝可知。
美国网上书店停运
“他不得不回国”,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宋如华回国也是迫于无奈。宋被中国通缉,只能拿绿卡入不了美国籍,事业上颇多限制。“他在美国没有指望,当年带出去的钱现在还能剩下几个?”
据报道,2005年宋如华在美国浮出,推出书原广场网上商城,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打开这个网站,发现首页推荐最新书籍上线日期是2008年,网站月讯也止于2008年10月,查询网站的alexa流量为0。
据网站介绍,书原创立于2004年6月,面向海外华人,商品以图书音像为主,有线上线下店,在洛杉矶、旧金山等华人集中城市都有分店。
不过,一亚马逊中国人士昨日告诉记者,他没听说过书原,他称亚马逊在美国的图书音像市场份额不下90%,其他同业很难生存下去。
“在国外花光钱呆不下去,不得不回国的很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四川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司马向林告诉记者,赖昌星就是典型一例,他在加拿大没钱了,又不能申请难民身份,就被遣送回来。
国内优良资产很多
9年过去,当年严重的经济犯罪,随着时间推移变轻了。上述知情人士说,“宋如华这事放现在算不了多大,有些负的是连带责任。”
他认为宋如华此番回国就是为了结当年“债务”,受点惩罚挺挺过去后,说不定还能干点事业出来,这好过在美国的无望岁月。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现在还能赚钱,是优良资产,炎黄在线只是被停牌没摘牌,再加上现在地价飙升,如果宋如华盘活这些资源,或能弥补当年造成的损失。”该人士说,可以参照最近的吴英案,此前购买的房产、商铺等财产已出现不同程度升值,一旦拍卖,或许可能归还欠债。
司马向林告诉记者,当年托普教育学院的人向其咨询资产保全,是“民办教育法”保护了这块资产,他说宋如华如能偿债或许还会获得减刑。“我注意到他被指控的是挪用资金与合同诈骗罪,不包括侵占公司资产罪。”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4月10日庭审,宋如华对上述两项指控都予以否认,“我不认为自己有罪,我要为债权人有所交代。”他表示其已在美国获得绿卡,可永久居住,而且也知晓其在国内已被通缉。
“如果没有出现新的证据,这个案子一个月内能审下来,结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司马向林说。(记者 罗提)
连线宋如华老家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捐500万建小学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长塘头村到绍兴要走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宋如华的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7岁时母亲的早逝,使本应无忧无虑成长的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这是财经作家剖析托普的书中对宋如华的描述。这个让成都人曾经爱恨的“浙江师爷”,人生故事正是从盛产师爷的绍兴开始。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了绍兴县平水镇白化村的村干部袁荣明,村合并前是长塘头村的村支书,是看着宋如华长大的。说到宋如华,袁说:“他对家乡是有恩的,家乡人不会忘记他。”
在袁的印象中,宋如华年少时性格温和,学习刻苦,后来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当年,袁和很多村民亲自把他送出了村子,叮嘱他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后不要忘了村上的人。
多年后,宋如华果然出人头地了,袁和村民听说他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项目,回到家乡时,县领导都是笑脸相迎。宋如华还回报乡邻,出资修了村上到镇上的柏油路,还捐资500万元建了一个新的平水镇中心小学。
袁荣明说,如今宋家的人都不在村上了,宋如华离开家乡后回来次数也很少,最近的一次是去美国前,宋如华专门回了一趟村子,匆忙走了一圈后就离开了,后来就再也没见过。(记者 李逢春)
老员工:他对高管严厉经常发火
“听到宋如华在成都受审的消息挺意外的,之前一直知道他在美国。”李先生说,他曾于1997年至2003年,在托普集团负责技术工作,之后为CIO(首席信息官)。
“做事眼光独到,很有魄力。”这是李先生对宋如华的评价。他说,宋如华敢于创新,他会尝试做一些其他人没有做过的新项目,并不断地想新花样,新的增长点。他做事果断,也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只要宋如华决定的事,就算是出了问题,他也不会把责任推卸给提建议的人。
李先生说,宋如华很重视企业文化,大家都把公司当成家,加班都是义务的。早期的托普还不是很大,每个员工的生日,公司会专门为其庆祝,宋如华都要亲自参加。后来,公司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宋如华也忙不过来了。但是,为员工过生日的思路还一直在沿袭。员工的生日当天,会收到宋如华签字的生日电子卡。
李先生说,宋如华一直都很尊重技术人员。平时,技术人员戴的工牌为蓝色的,这是技术星,其他员工对技术星也会很尊重。宋如华对高管特别严厉,经常发火,但很少和普通员工生气。(记者 陈悦)
原托普高管:创业初期他常半夜召集开会
8年后,宋如华从美国回到成都。一时间,关于他和托普的前世今生浮出水面。华西都市报记者辗转联系一位原托普高管杨秉楠,他曾任天全县委副书记,后来应邀成为负责托普行政管理的高管。
初见 不想教书要搞经济
1991年10月的一天,30余位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从成都到天全,开始为期3个月的社教活动。这是29岁的宋如华第一次走进杨秉楠的办公室。
“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我没怎么注意这个人。”回忆起来,杨秉楠的印象里找不到太多词汇形容他们的初见。“不过在不到30岁的年纪,已经在学校是副教授级别了,还是有能力的。”
随后,老师们被分配到县上的工厂、学校等各个地方开展社教活动。这期间,杨秉楠和宋如华没有太多接触。3个月后,这批老师要结束任务了,令人意外的是,宋如华在临走前找到杨秉楠。“他当时和我谈话,谈了很久,大体意思是他想留在县上工作不回学校了,觉得留在这里有信心能够帮助天全的经济发展。”
虽然有点突兀,但在宋如华的一再坚持下,杨秉楠还是立即询问了电子科技大学有关部门的意见。“学校那边的领导是不同意的,所以没有放人。”宋如华没有留下,但杨秉楠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共事 要求高节奏快频率
从1992年初分别,2年后,宋如华又来到杨秉楠的办公室。“他这次来的目的是想邀请我去他的公司做管理。说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希望能够有人辅佐他。”
杨秉楠参与到托普时,正值企业的艰难爬升期,很多工作刚刚开始。“他是个工作狂,一直要求大家高节奏、快频率、全身心,经常召集人半夜起来开会。”刚开始共事,杨秉楠对宋如华的忘我敬业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
说到宋如华和托普的后来,杨秉楠坦称,“其实,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思维敏捷,眼光长远。但是走得太快太高,脚下难免不踏实。”(见习记者 许冬琳)
著书人:“应以诚恳的心态去忏悔”
“宋如华要给自己一个诚恳的心态去忏悔。”记者找到曾著书深度剖析托普的一位作者,这位要求匿名的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位作者叫任伟(化名),当年面临一些压力甚至威胁,著书剖析托普,在国内财经界有比较大的影响。如今,任伟自己做起生意,但因为挥之不去的“托普缘”,对宋如华和托普的任何消息,他都异常地敏感。
任伟认为,托普曾经对成都IT产业的伤害是很大的。宋如华所称的软件更多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圈地、虚幻的产业计划、资本市场的运作,才是托普真正在干的事情,也是托普一夜崩塌的原因所在。
“宋如华要给自己一个诚恳的心态去忏悔。”任说,如果还有机会,希望宋如华能到成都的软件园走一走看一看,如今的成都IT产业早已不是当年,走了,看了,他要多检讨,当年为什么垮掉。(记者 李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