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Axw作者:吴卫群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湖心亭:“海上第一茶楼”的悠悠往事/e3pmh1hmp/e3pmh28kq原标题: 湖心亭:“海上第一茶楼”的悠悠往事坐落于豫园九曲桥边上、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的湖心亭茶楼,今年已经整整160岁了。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这座百年建筑,楼内两层楼面,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装饰得古色古香,红木桌椅,壁陈字画,宫灯高悬,环境清雅。飞檐翘角、玄瓦朱窗的湖心亭茶楼屹立于九曲桥荷花池中央,是老上海的标志之一。当下不少茶馆纷纷改走“自助餐+棋牌室”的快销路线,油烟味取代了茶香,斗牌的吆喝声取代了丝竹声,年轻人更是喜欢喝咖啡甚于饮茶。而湖心亭茶楼里却依然茶香四溢,茶客不断。从园林一景到布商公所湖心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私家园林豫园中一景。据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记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也就是说,湖心亭最早的名字叫作“凫佚”。 明末清初,潘氏子孙家道衰落,豫园池榭倾圮,园林荒芜,地产房屋逐渐外流。清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760年至1784年)由上海地方豪绅出面“念购其他,仍筑为园”历时20余年对豫园旧景进行修缮。湖心亭当时由经营青蓝布的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二十多人集资重建,于乾隆四十九年竣工,作为布商公所。地段如此金贵的湖心亭,缘何会被用做“布商公所”?这还得从乾隆年间上海及周边地区发达的手工纺织业说起。当时的江南,已有“衣被天下”之誉。外省商人在上海设局收购布匹,并有专为闽粤商人收购花衣(棉絮)、棉布的店铺。每年秋冬季节,闽粤商人“楼船千百,皆装布囊而去”;亦有外国商人在沪收购棉布,运往国外。当时,布业商人较有实力,湖心亭成为青蓝布业公所办公及同业议事之所,也是理所当然。公所在池中种植了万株红莲,夏时荷花盛开,花香扑鼻,故市民称之为荷花池,不想这一名字保存至今。当年有上海竹枝词一首可佐证,词曰:“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至今湖心亭仍保留着当年所留下的一块由清朝文渊阁大理寺卿、上海人陆锡熊撰写的“湖心亭碑记”石碑。碑上刻有:“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一泓之池,视钱塘之西湖曾不足比拟百一。”据说湖心亭当时还有一副对联,“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可见当时湖心亭周围景色之优美。云压檐牙水绕廊上海开埠后,机织“洋布”大量涌入,手工布匹难以匹敌,青蓝布业逐渐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年),湖心亭易主,开设茶馆,初名“也是轩”。百余年来,湖心亭茶楼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营者的更替可谓历尽沧桑。清末宣统年间,因原茶楼主人赌博亏空招盘,由商人刘慎康接盘湖心亭茶楼,把招牌改为“宛在轩”。他趁九曲桥木栏杆改为水泥栏杆之际,在湖心亭后面加盖了一方形楼,楼有上下两层,每层又分为内堂、外堂。临窗排列清一色的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置放云面红木圆桌,桌边配有蛋圆形凳子,墙上悬挂名家的字画。一切显得十分古朴雅致,洁净宜人。刘慎康在经营上很有一套办法,他对堂倌立了这样的规矩:有客人来,不管生客熟客,一律热情相待;冲茶、递毛巾、都要勤快利索;不得收取茶客的分文小账。如果有谁违犯规矩,就马上卷铺盖解雇。这样,茶楼的生意日益兴隆。宛在轩的名字颇雅,虽说也吸引了一部分附庸风雅的文人茶客,可是,更多的茶客仍然把这片茶楼叫作湖心亭。上海开埠以后,不少外国人也喜欢到湖心亭品茶。而附近其他茶馆的茶客对象同湖心亭有所不同:有拎鸟笼的,谈生意的,还有“掮客”、“包打听”、“医卜星相”,甚至还有烟花女子以及“吃讲茶”的白相人混杂其间,显得乌烟瘴气、嘈杂不堪。相比之下,湖心亭就显得清静、高雅。当时湖心亭的堂口布置得非常的雅致,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的茶几、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的红木圆桌、蛋圆形的凳子。墙上,悬挂着不少名家的字画。由于终日茶客盈门,天天满座,只怨茶楼面积太小。湖心亭的茶客、很多是爱喝早茶的。他们在清晨,起个绝早,来到湖心亭茶楼坐定。从玻璃窗内,可以看到天空由暗而明,云雾奔飞,草露凝珠,晶莹剔透。豫园的风光景色,饱览眼底。芬芳的茶茗,沁人脾胃,心神为之一振。清末民初之际,上海的茶楼已经逐渐发展有一百六十多家。城隍庙附近,除了湖心亭还有十余家。四美轩、春风得意楼、乐圃阆、凝晖阁、红舫……都是颇有名气的。这些茶楼和湖心亭茶楼一起,组成了城隍庙颇具特色的茶市风光。清代上海名士王韬在 《嬴墟杂志》里这样记载城隍庙的茶市风光:“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食杂沓。”清末著名小说《海上繁华梦》作者孙家振曾居住在上海南市,经常品茗憩歇于湖心亭。他为湖心亭茶楼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湖亭突兀宛中央,云压檐牙水绕廊。春至满阶新涨绿,秋深四壁暮烟苍。窗虚不碍蒹葭补,帘卷时闻荇藻香。待到夜来先得月,俯瞰倒影入银塘。”老茶客心里的一个家解放后,终日闲坐茶楼的闲散人员逐渐减少,茶楼业逐步淘汰。但湖心亭由于历史悠久以及特有的地理位置,依然每天生意兴隆,被保留为上海唯一的专业性茶楼。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要扫除一切封资修残余,湖心亭成了“资产阶级的藏身地、牛鬼蛇神的防空洞。”但湖心亭也没有因此而关门,而是改名为“工农茶室”,卖大众茶,一角几分、二角几分一杯茶。当时,在这座古董级的木结构建筑里,居然安置了一只熊熊燃烧的锅炉,晚上还做职工宿舍之用。直到1983年,湖心亭经过一年多的整修,拉直了房柱,修整屋顶、门窗,室内装饰也更为考究,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人们面前。消失了十多年的江南丝竹演奏,也在每个星期一下午恢复了表演。经市物价部门特批,湖心亭茶楼的上下堂开始实行分档经营。所谓的“高档茶”,提供给有消费能力的茶客,而经营者也没有忽视工薪阶层的需求。多年来,湖心亭坚持每天早晨两元一壶大众茶的亏本生意,直到上海世博会后,一壶大众茶的茶资才调整到5元,为的就是不让天天来喝茶的老茶客们失望。有的退休老人在湖心亭喝茶,历史长达几十年,在他们心里,湖心亭如同另一个家。以茶会友的上海客厅湖心亭飞檐翘角、玄瓦朱窗,是上海的根脉象征,也是以茶会友的上海客厅。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畅游城隍庙,在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陪同下,英国女王在湖心亭品赏了龙井新茶、点尝了绿波廊的精美船点,还听了评弹演员演唱的 《湖心亭阵阵飘香》和江南笛王陆春龄演奏的竹笛独奏曲,领略了十足的东方情调。日本村山首相也在当年女王坐过的凳子上品茗,点尝了绿波廊的船点,他笑着说:中国人喝茶谈《茶经》,真是很有意思。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瑞典首相、加拿大前后两任总督、西班牙副首相、马耳他总统、罗马尼亚总理、澳大利亚总督、挪威首相等等贵宾,都曾在湖心亭品茗赏景,留下不少佳话。2010年4月23日,由全国各地推选的90岁高龄以上的、12位中国茶寿星,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湖心亭,他们中间有百岁中国茶界泰斗、中国第一代播音专家、竹笛表演艺术家等,大家把盏茶叙、济济一堂。“世博”期间,在湖心亭举办的“世博十大名茶”的品鉴活动,也给海内外的爱茶之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到豫园走九曲桥,逛湖心亭,这既是海内外游客到上海的探鲜体验,也是本土百姓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执着坚守。夜静了,湖心亭倒映在荷花池的粼粼波影之中,如梦如幻、流光溢彩;清冽冽的风儿吹皱一池碧水,卷走了白天的繁华喧闹,湖心亭的典雅之魅,尽在不言中。(整理自“上海观察”)1439779472000责编:千帆解放日报1439779472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原标题: 湖心亭:“海上第一茶楼”的悠悠往事坐落于豫园九曲桥边上、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的湖心亭茶楼,今年已经整整160岁了。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这座百年建筑,楼内两层楼面,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装饰得古色古香,红木桌椅,壁陈字画,宫灯高悬,环境清雅。飞檐翘角、玄瓦朱窗的湖心亭茶楼屹立于九曲桥荷花池中央,是老上海的标志之一。当下不少茶馆纷纷改走“自助餐+棋牌室”的快销路线,油烟味取代了茶香,斗牌的吆喝声取代了丝竹声,年轻人更是喜欢喝咖啡甚于饮茶。而湖心亭茶楼里却依然茶香四溢,茶客不断。从园林一景到布商公所湖心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私家园林豫园中一景。据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记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也就是说,湖心亭最早的名字叫作“凫佚”。 明末清初,潘氏子孙家道衰落,豫园池榭倾圮,园林荒芜,地产房屋逐渐外流。清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760年至1784年)由上海地方豪绅出面“念购其他,仍筑为园”历时20余年对豫园旧景进行修缮。湖心亭当时由经营青蓝布的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二十多人集资重建,于乾隆四十九年竣工,作为布商公所。地段如此金贵的湖心亭,缘何会被用做“布商公所”?这还得从乾隆年间上海及周边地区发达的手工纺织业说起。当时的江南,已有“衣被天下”之誉。外省商人在上海设局收购布匹,并有专为闽粤商人收购花衣(棉絮)、棉布的店铺。每年秋冬季节,闽粤商人“楼船千百,皆装布囊而去”;亦有外国商人在沪收购棉布,运往国外。当时,布业商人较有实力,湖心亭成为青蓝布业公所办公及同业议事之所,也是理所当然。公所在池中种植了万株红莲,夏时荷花盛开,花香扑鼻,故市民称之为荷花池,不想这一名字保存至今。当年有上海竹枝词一首可佐证,词曰:“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至今湖心亭仍保留着当年所留下的一块由清朝文渊阁大理寺卿、上海人陆锡熊撰写的“湖心亭碑记”石碑。碑上刻有:“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一泓之池,视钱塘之西湖曾不足比拟百一。”据说湖心亭当时还有一副对联,“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可见当时湖心亭周围景色之优美。云压檐牙水绕廊上海开埠后,机织“洋布”大量涌入,手工布匹难以匹敌,青蓝布业逐渐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年),湖心亭易主,开设茶馆,初名“也是轩”。百余年来,湖心亭茶楼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营者的更替可谓历尽沧桑。清末宣统年间,因原茶楼主人赌博亏空招盘,由商人刘慎康接盘湖心亭茶楼,把招牌改为“宛在轩”。他趁九曲桥木栏杆改为水泥栏杆之际,在湖心亭后面加盖了一方形楼,楼有上下两层,每层又分为内堂、外堂。临窗排列清一色的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置放云面红木圆桌,桌边配有蛋圆形凳子,墙上悬挂名家的字画。一切显得十分古朴雅致,洁净宜人。刘慎康在经营上很有一套办法,他对堂倌立了这样的规矩:有客人来,不管生客熟客,一律热情相待;冲茶、递毛巾、都要勤快利索;不得收取茶客的分文小账。如果有谁违犯规矩,就马上卷铺盖解雇。这样,茶楼的生意日益兴隆。宛在轩的名字颇雅,虽说也吸引了一部分附庸风雅的文人茶客,可是,更多的茶客仍然把这片茶楼叫作湖心亭。上海开埠以后,不少外国人也喜欢到湖心亭品茶。而附近其他茶馆的茶客对象同湖心亭有所不同:有拎鸟笼的,谈生意的,还有“掮客”、“包打听”、“医卜星相”,甚至还有烟花女子以及“吃讲茶”的白相人混杂其间,显得乌烟瘴气、嘈杂不堪。相比之下,湖心亭就显得清静、高雅。当时湖心亭的堂口布置得非常的雅致,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的茶几、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的红木圆桌、蛋圆形的凳子。墙上,悬挂着不少名家的字画。由于终日茶客盈门,天天满座,只怨茶楼面积太小。湖心亭的茶客、很多是爱喝早茶的。他们在清晨,起个绝早,来到湖心亭茶楼坐定。从玻璃窗内,可以看到天空由暗而明,云雾奔飞,草露凝珠,晶莹剔透。豫园的风光景色,饱览眼底。芬芳的茶茗,沁人脾胃,心神为之一振。清末民初之际,上海的茶楼已经逐渐发展有一百六十多家。城隍庙附近,除了湖心亭还有十余家。四美轩、春风得意楼、乐圃阆、凝晖阁、红舫……都是颇有名气的。这些茶楼和湖心亭茶楼一起,组成了城隍庙颇具特色的茶市风光。清代上海名士王韬在 《嬴墟杂志》里这样记载城隍庙的茶市风光:“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食杂沓。”清末著名小说《海上繁华梦》作者孙家振曾居住在上海南市,经常品茗憩歇于湖心亭。他为湖心亭茶楼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湖亭突兀宛中央,云压檐牙水绕廊。春至满阶新涨绿,秋深四壁暮烟苍。窗虚不碍蒹葭补,帘卷时闻荇藻香。待到夜来先得月,俯瞰倒影入银塘。”老茶客心里的一个家解放后,终日闲坐茶楼的闲散人员逐渐减少,茶楼业逐步淘汰。但湖心亭由于历史悠久以及特有的地理位置,依然每天生意兴隆,被保留为上海唯一的专业性茶楼。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要扫除一切封资修残余,湖心亭成了“资产阶级的藏身地、牛鬼蛇神的防空洞。”但湖心亭也没有因此而关门,而是改名为“工农茶室”,卖大众茶,一角几分、二角几分一杯茶。当时,在这座古董级的木结构建筑里,居然安置了一只熊熊燃烧的锅炉,晚上还做职工宿舍之用。直到1983年,湖心亭经过一年多的整修,拉直了房柱,修整屋顶、门窗,室内装饰也更为考究,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人们面前。消失了十多年的江南丝竹演奏,也在每个星期一下午恢复了表演。经市物价部门特批,湖心亭茶楼的上下堂开始实行分档经营。所谓的“高档茶”,提供给有消费能力的茶客,而经营者也没有忽视工薪阶层的需求。多年来,湖心亭坚持每天早晨两元一壶大众茶的亏本生意,直到上海世博会后,一壶大众茶的茶资才调整到5元,为的就是不让天天来喝茶的老茶客们失望。有的退休老人在湖心亭喝茶,历史长达几十年,在他们心里,湖心亭如同另一个家。以茶会友的上海客厅湖心亭飞檐翘角、玄瓦朱窗,是上海的根脉象征,也是以茶会友的上海客厅。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畅游城隍庙,在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陪同下,英国女王在湖心亭品赏了龙井新茶、点尝了绿波廊的精美船点,还听了评弹演员演唱的 《湖心亭阵阵飘香》和江南笛王陆春龄演奏的竹笛独奏曲,领略了十足的东方情调。日本村山首相也在当年女王坐过的凳子上品茗,点尝了绿波廊的船点,他笑着说:中国人喝茶谈《茶经》,真是很有意思。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瑞典首相、加拿大前后两任总督、西班牙副首相、马耳他总统、罗马尼亚总理、澳大利亚总督、挪威首相等等贵宾,都曾在湖心亭品茗赏景,留下不少佳话。2010年4月23日,由全国各地推选的90岁高龄以上的、12位中国茶寿星,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湖心亭,他们中间有百岁中国茶界泰斗、中国第一代播音专家、竹笛表演艺术家等,大家把盏茶叙、济济一堂。“世博”期间,在湖心亭举办的“世博十大名茶”的品鉴活动,也给海内外的爱茶之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到豫园走九曲桥,逛湖心亭,这既是海内外游客到上海的探鲜体验,也是本土百姓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执着坚守。夜静了,湖心亭倒映在荷花池的粼粼波影之中,如梦如幻、流光溢彩;清冽冽的风儿吹皱一池碧水,卷走了白天的繁华喧闹,湖心亭的典雅之魅,尽在不言中。(整理自“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