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5XS2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经济学人集团庆祝在华二十周年/e3pmh1hmp/e3pmh1pvu2017年11月27日 北京 经济学人集团举办在华二十周年庆典晚会。庆典当晚宣布《经济学人》计划扩充中国专栏。在未来的几个月,集团会增加中国编辑的数量,并在杂志上开设“每周中国”栏目。全球执行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 (Daniel Franklin)携中国高层管理团队与嘉宾一起回顾了经济学人集团在过去174年内如何 “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和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并回顾了中国报道在过去20年中的演进。他同时展望了全球2018以及在中国“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并期待下一个更繁荣的20年。经济学人集团CEO克里斯·斯蒂布斯先生(Chris Stibbs)说,经济学人集团自1997年进入中国,从最初的一个员工,一个北京代表处,发展到外商独资企业,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分部50多名员工。我们的业务范围也从帮助世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逐步过渡到帮中国走向世界,包括向中国企业介绍全球政治、经济和商业环境,帮助像华为这样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树立国际品牌。在2012年成立的中国专栏是70年来我们首次单独为一个国家开辟栏目,以回应世界对了解此迅速崛起的超级大国的渴望。(图片:《经济学人》全球执行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出席二十周年庆典)《经济学人》中国总编辑詹姆士·迈尔士(James Miles)指出,《经济学人》和中国的历史并非只有过去的20年。我们对中国的报道从1843年创刊就开始了,彼时距离清政府被推翻还有70年。那时候我们依赖船运,消息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到达伦敦。这些记者也不是《经济学人》的员工,而是商人或者外国游客。我们首个中国封面文章发表于1845年,文章名称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茶叶关税”。文中指出,英国应给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减税,从而增加从中国的茶叶进口和中英双边贸易。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Barbara Woodward)为庆典晚会开幕致辞。当晚特邀嘉宾,92岁高龄的王慧炯先生表示:“希望在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后工业化社会或知识社会过程中,《经济学人》杂志能发挥更好传播知识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王慧炯先生是《经济学人》在中国大陆年纪最大的读者,订阅杂志多年。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女士分享了经济学人集团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商业模式演变。她表示:“今晚的庆典既是庆祝,也是回顾,更是展望。我们有幸见证中国过去20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会继续以全球视角的高质量的文章引领、洞察和塑造未来的力量,助力中国读者和企业迈向全球。世界需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的了解和影响世界。”(图片: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Barbara Woodward)、特邀嘉宾王慧炯先生、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女士为晚宴致辞)经济学人集团在过去的174年间一直致力于推动、研究和报导塑造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倡导全球求知和前瞻思维。作为一家全方位的媒体集团,通过杂志、网络、论坛和调研报告深入剖析和预测未来科技业、能源业、金融业和政商界的新环境、新趋势。《经济学人》的读者包括基辛格、默克尔、比尔盖兹和马云等具有全球视野和好奇心的权威影响人士,谷歌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称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集团主要包括三大业务板块--期刊发行包括The Economist之外还有中英文双语app《全球商业评论》、每日Economist Espresso、Economist影视等。经济学人媒体事业部 (The Economist Media Business)包括广告、会议及思想领袖白皮书业务,协助企业引领并探讨影响未来的关键议题,打造有全球前瞻性和责任心的跨国企业形象。1946年成立的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提供205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分析及预测,协助跨国企业在华扩张发展,并且为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政治、经济、汇率、运营环境等综合风险评估。15126350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126350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1207/16/26/20171207042649962.pn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2017年11月27日 北京 经济学人集团举办在华二十周年庆典晚会。庆典当晚宣布《经济学人》计划扩充中国专栏。在未来的几个月,集团会增加中国编辑的数量,并在杂志上开设“每周中国”栏目。全球执行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 (Daniel Franklin)携中国高层管理团队与嘉宾一起回顾了经济学人集团在过去174年内如何 “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和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并回顾了中国报道在过去20年中的演进。他同时展望了全球2018以及在中国“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并期待下一个更繁荣的20年。经济学人集团CEO克里斯·斯蒂布斯先生(Chris Stibbs)说,经济学人集团自1997年进入中国,从最初的一个员工,一个北京代表处,发展到外商独资企业,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分部50多名员工。我们的业务范围也从帮助世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逐步过渡到帮中国走向世界,包括向中国企业介绍全球政治、经济和商业环境,帮助像华为这样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树立国际品牌。在2012年成立的中国专栏是70年来我们首次单独为一个国家开辟栏目,以回应世界对了解此迅速崛起的超级大国的渴望。(图片:《经济学人》全球执行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出席二十周年庆典)《经济学人》中国总编辑詹姆士·迈尔士(James Miles)指出,《经济学人》和中国的历史并非只有过去的20年。我们对中国的报道从1843年创刊就开始了,彼时距离清政府被推翻还有70年。那时候我们依赖船运,消息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到达伦敦。这些记者也不是《经济学人》的员工,而是商人或者外国游客。我们首个中国封面文章发表于1845年,文章名称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茶叶关税”。文中指出,英国应给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减税,从而增加从中国的茶叶进口和中英双边贸易。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Barbara Woodward)为庆典晚会开幕致辞。当晚特邀嘉宾,92岁高龄的王慧炯先生表示:“希望在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后工业化社会或知识社会过程中,《经济学人》杂志能发挥更好传播知识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王慧炯先生是《经济学人》在中国大陆年纪最大的读者,订阅杂志多年。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女士分享了经济学人集团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商业模式演变。她表示:“今晚的庆典既是庆祝,也是回顾,更是展望。我们有幸见证中国过去20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会继续以全球视角的高质量的文章引领、洞察和塑造未来的力量,助力中国读者和企业迈向全球。世界需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的了解和影响世界。”(图片: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Barbara Woodward)、特邀嘉宾王慧炯先生、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女士为晚宴致辞)经济学人集团在过去的174年间一直致力于推动、研究和报导塑造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倡导全球求知和前瞻思维。作为一家全方位的媒体集团,通过杂志、网络、论坛和调研报告深入剖析和预测未来科技业、能源业、金融业和政商界的新环境、新趋势。《经济学人》的读者包括基辛格、默克尔、比尔盖兹和马云等具有全球视野和好奇心的权威影响人士,谷歌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称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集团主要包括三大业务板块--期刊发行包括The Economist之外还有中英文双语app《全球商业评论》、每日Economist Espresso、Economist影视等。经济学人媒体事业部 (The Economist Media Business)包括广告、会议及思想领袖白皮书业务,协助企业引领并探讨影响未来的关键议题,打造有全球前瞻性和责任心的跨国企业形象。1946年成立的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提供205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分析及预测,协助跨国企业在华扩张发展,并且为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政治、经济、汇率、运营环境等综合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