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f9TV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湖北自贸试验区成果显著 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e3pmh1hmp/e3pmh28kq【环球网 记者 刘晓旭】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湖北自贸试验区自2017 年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围绕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建设自贸试验区作为湖北对外开放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工作来抓。据第三方评估,湖北自贸试验区170项改革试点任务现已启动166项,其中136项取得可检验成果。经过一年多来的改革探索,湖北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聚、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湖北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在环球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结合各片区所在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特色探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以更多“国之重器”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湖北自贸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成果环球网财经了解到,在一年多的改革探索实践中,湖北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等领域大胆试验,初步形成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湖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促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聚焦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等领域推出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环球网财经了解到,“先出区后报关”和“先放行后改单”两项创新成果作为国务院第四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内外贸同船运输货物智能放行等21项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中山大学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武汉、襄阳和宜昌片区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六。具体来看:(一)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首批61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至湖北自贸试验区,赋予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自主权。武汉片区全面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企业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40分钟,群众平均办事时间由21分钟缩短为10分钟;推出“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办事流程图”,企业开办平均时间由全国平均22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襄阳片区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行“先建后验”,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宜昌片区推出标准地出让、投资项目承诺制、多评合一、多验合一、区域综合评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等改革创新举措,开展信用可视化工程,切实减少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二)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多证合一、多证联办”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全面推行“企业身份证”制度。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网上办,推进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全面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为企业“准营”提速。(三)实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成了中部地区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的注册登记。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外的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对负面清单内的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率先探索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集成化办理,最大程度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化服务。(四)创新税收服务模式。武汉片区率先在全国实现出口退税全流程电子化,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实现“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最快仅需1小时。襄阳片区实行“无申请退税”,依托地税金三操作系统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税务部门代替纳税人发起个人所得税手续费退费、政策调整形成的多缴退税、小微企业政策性减免退税,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宜昌片区推行涉税执法容缺容错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服务纳税人。(五)强化法制保障。《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经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7年4月18日起正式实施,为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已经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轨道。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增强了企业获得感。自挂牌运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9657家,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51家,实际使用外资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人民币。目前,700多家外资企业,近百家世界500强在湖北自贸试验区投资兴业,以占0.06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5.1%的外资企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不断集聚高端产业,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是湖北自贸区的特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设国际物流通道,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切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一)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机制。利用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推动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发起成立500亿元光谷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促进全球优质产业要素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数字经济”(以下简称“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襄阳利用汉江产业基金支持襄阳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探索建立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宜昌片区严格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外资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制度,拟定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清单内的项目一律不得引进,清单外的简化审批手续。(三)构建国际物流通道。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以后,湖北开通了三条洲际全货机航线,直航美国芝加哥、卢森堡、比利时。目前,武汉拥有59条国际航班覆盖5大洲。中欧班列(武汉)每周稳定开行8班,通达中亚、欧洲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襄阳、宜昌片区分别开通了“襄汉欧”、“宜汉欧”,其中宜昌片区开辟了宜昌-广西钦州-马来西亚的巴西古当港的国际铁海联运线路,是中部地区首条始发的南向通道。花山港外贸航线常态化运营,成为长江以南区域首个直接服务于自贸试验区的外贸集装箱江海联运港口。(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湖北自贸试验区出台“开放十条”“招商十条”“文化科技十条”等政策措施,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推动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武汉片区。(五)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研发与生产基地,年内将量产我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总投资16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国内首条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进行试生产,总投资120亿元的武汉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基地。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湖北自贸试验区内集聚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显现。目前,湖北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现代服务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集群,拥有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完成“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正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目前,武汉片区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领域,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发传染病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麻醉药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涌现了国内首个仿生人造血管等一批重大成果;激光医疗设备研发及生产规模全国第一,拥有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全球首台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建成了中部地区最大的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最大的基因测序健康医学产业中心。武汉片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目前位列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第3名,其中基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全国第一。下一步,湖北自贸试验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相关负责人对环球网财经表示,将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结合各片区所在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特色探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以更多“国之重器”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总之,湖北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特色探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切实发挥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培育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光通信、激光产业发源地, 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利用地处“光谷”的有利条件,始终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光通信、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全球人才、资本等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片区紧盯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尖峰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在湖北省、武汉市全力支持下,坚持不懈培育和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光通信、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激光等重点领域进行产业布局,编制出台了《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全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另外,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片区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动,不断强化对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湖北省、武汉市通过对武汉片区实行省市两级税收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的方式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直延续到 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部门每年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资金的 40%投入到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武汉片区出台《关于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每年产业发展资金的 70%投入到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武汉片区的核心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产业集群规模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016 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 5002 亿元, 同比增长 13%。2017 年 1-9 月份,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企业总收入 3836 亿元,同比增长 8.3%,占全区企业总收入 43.64%;完成工业投资 209 亿元,同比增长 72.41%;1-8 月份,实现进出口总额 731 亿元,同比增长 35%,占全省 36.6%以上,其中出口 447 亿元(85% 为光电子信息产品),增长 43%。另外,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武汉片区已经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智能手机年产量超过 1 亿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月产超过 12 万大片/月;到 2020 年, 武汉片区 3D NAND存储器总产能将达到 30 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 100 亿美元,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月产超过 13.5万大片/月;目前,武汉片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量超过 1 亿芯公里),国内市场占有率 50%、国际市场占有率 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40%,国际市场占有率 12%。武汉片区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不断加强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光能力的“动力中心”。目前,武汉片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人员超过 3 万人,2016 年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共投入研发资金超 420 亿元,R&D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8.4%,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研发投入最高的区域之一。图为武汉光谷未来服务中心下一步重点聚焦光通信、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移动互联网等细分产业,加快推动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海康威视等项目实施,加速建设全球最大的 3D NAND 存储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取得新突破。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支持企业扩产、上市和进行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的并购重组,使重大项目成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并且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围绕光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技术研发储备。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海外生产研发布局。15429657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邓云环球网15429657600001["9CaKrnKf5lM","9CaKrnKf2UN","9CaKrnKf2OP"]//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1123/17/41/20181123054105404.png{"email":"dengyun@huanqiu.com","name":"邓云"}
【环球网 记者 刘晓旭】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湖北自贸试验区自2017 年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围绕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建设自贸试验区作为湖北对外开放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工作来抓。据第三方评估,湖北自贸试验区170项改革试点任务现已启动166项,其中136项取得可检验成果。经过一年多来的改革探索,湖北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聚、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湖北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在环球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结合各片区所在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特色探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以更多“国之重器”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湖北自贸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成果环球网财经了解到,在一年多的改革探索实践中,湖北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等领域大胆试验,初步形成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湖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促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聚焦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等领域推出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环球网财经了解到,“先出区后报关”和“先放行后改单”两项创新成果作为国务院第四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内外贸同船运输货物智能放行等21项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中山大学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武汉、襄阳和宜昌片区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六。具体来看:(一)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首批61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至湖北自贸试验区,赋予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自主权。武汉片区全面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企业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40分钟,群众平均办事时间由21分钟缩短为10分钟;推出“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办事流程图”,企业开办平均时间由全国平均22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襄阳片区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行“先建后验”,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宜昌片区推出标准地出让、投资项目承诺制、多评合一、多验合一、区域综合评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等改革创新举措,开展信用可视化工程,切实减少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二)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多证合一、多证联办”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全面推行“企业身份证”制度。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网上办,推进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全面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为企业“准营”提速。(三)实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成了中部地区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的注册登记。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外的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对负面清单内的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率先探索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集成化办理,最大程度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化服务。(四)创新税收服务模式。武汉片区率先在全国实现出口退税全流程电子化,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实现“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最快仅需1小时。襄阳片区实行“无申请退税”,依托地税金三操作系统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税务部门代替纳税人发起个人所得税手续费退费、政策调整形成的多缴退税、小微企业政策性减免退税,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宜昌片区推行涉税执法容缺容错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服务纳税人。(五)强化法制保障。《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经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7年4月18日起正式实施,为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已经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轨道。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增强了企业获得感。自挂牌运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9657家,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51家,实际使用外资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人民币。目前,700多家外资企业,近百家世界500强在湖北自贸试验区投资兴业,以占0.06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5.1%的外资企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不断集聚高端产业,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是湖北自贸区的特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设国际物流通道,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切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一)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机制。利用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推动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发起成立500亿元光谷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促进全球优质产业要素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数字经济”(以下简称“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襄阳利用汉江产业基金支持襄阳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探索建立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宜昌片区严格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外资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制度,拟定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清单内的项目一律不得引进,清单外的简化审批手续。(三)构建国际物流通道。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以后,湖北开通了三条洲际全货机航线,直航美国芝加哥、卢森堡、比利时。目前,武汉拥有59条国际航班覆盖5大洲。中欧班列(武汉)每周稳定开行8班,通达中亚、欧洲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襄阳、宜昌片区分别开通了“襄汉欧”、“宜汉欧”,其中宜昌片区开辟了宜昌-广西钦州-马来西亚的巴西古当港的国际铁海联运线路,是中部地区首条始发的南向通道。花山港外贸航线常态化运营,成为长江以南区域首个直接服务于自贸试验区的外贸集装箱江海联运港口。(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湖北自贸试验区出台“开放十条”“招商十条”“文化科技十条”等政策措施,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推动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武汉片区。(五)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研发与生产基地,年内将量产我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总投资16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国内首条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进行试生产,总投资120亿元的武汉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基地。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湖北自贸试验区内集聚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显现。目前,湖北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现代服务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集群,拥有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完成“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正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目前,武汉片区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领域,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发传染病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麻醉药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涌现了国内首个仿生人造血管等一批重大成果;激光医疗设备研发及生产规模全国第一,拥有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全球首台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建成了中部地区最大的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最大的基因测序健康医学产业中心。武汉片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目前位列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第3名,其中基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全国第一。下一步,湖北自贸试验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相关负责人对环球网财经表示,将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结合各片区所在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特色探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以更多“国之重器”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总之,湖北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特色探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切实发挥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培育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光通信、激光产业发源地, 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利用地处“光谷”的有利条件,始终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光通信、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全球人才、资本等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片区紧盯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尖峰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在湖北省、武汉市全力支持下,坚持不懈培育和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光通信、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激光等重点领域进行产业布局,编制出台了《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全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另外,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片区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动,不断强化对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湖北省、武汉市通过对武汉片区实行省市两级税收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的方式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直延续到 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部门每年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资金的 40%投入到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武汉片区出台《关于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每年产业发展资金的 70%投入到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武汉片区的核心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产业集群规模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016 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 5002 亿元, 同比增长 13%。2017 年 1-9 月份,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企业总收入 3836 亿元,同比增长 8.3%,占全区企业总收入 43.64%;完成工业投资 209 亿元,同比增长 72.41%;1-8 月份,实现进出口总额 731 亿元,同比增长 35%,占全省 36.6%以上,其中出口 447 亿元(85% 为光电子信息产品),增长 43%。另外,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武汉片区已经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智能手机年产量超过 1 亿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月产超过 12 万大片/月;到 2020 年, 武汉片区 3D NAND存储器总产能将达到 30 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 100 亿美元,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月产超过 13.5万大片/月;目前,武汉片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量超过 1 亿芯公里),国内市场占有率 50%、国际市场占有率 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40%,国际市场占有率 12%。武汉片区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不断加强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光能力的“动力中心”。目前,武汉片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人员超过 3 万人,2016 年武汉片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共投入研发资金超 420 亿元,R&D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8.4%,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研发投入最高的区域之一。图为武汉光谷未来服务中心下一步重点聚焦光通信、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移动互联网等细分产业,加快推动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海康威视等项目实施,加速建设全球最大的 3D NAND 存储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取得新突破。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支持企业扩产、上市和进行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的并购重组,使重大项目成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并且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围绕光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技术研发储备。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海外生产研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