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qPh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潘向东:遏制金融风险将成全国“两会”热点/e3pmh1hmp/e3pn46fvc专家指出,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将对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具体问题有更丰富的讨论,形成清晰的思路。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布的联合公报中,发达国家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成为外界关注焦点,而改善长期投资融资是本次会议一大亮点。在远观G20会议的同时,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也有诸多共同思考的议题将进行更为丰富充分的讨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将对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具体问题会有更丰富的讨论,形成清晰的思路。积极应对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发达国家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潘向东:目前发达国家的日本、英国、美国与欧元区均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只要货币贬值和操纵不会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及更激烈的货币战争形式,其对全球经济的净影响将是正面刺激效果。2012年日本央行已经实施了5次量化宽松,对日本部分重要的制造业来说,日元贬值刺激出口,并形成汇兑盈余,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 但是,这类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是有风险的。宽量化或者操纵汇率造成本币贬值,不仅将其它经济体置于不利境地,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也会对全球金融监管、银行和金融机构造成不利影响。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中国企业报》:联合公报指出,通过改善长期融资机制来刺激投资增长。对中国而言,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使得中国政府必须面对哪些问题?即将到来的两会预计将会有哪些相关议案提出?潘向东:对中国来说,过去10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消除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出现的部分地区新建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表明中国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可能已经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继续成为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方面。目前需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首先是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债务问题。对于部分拖欠债务,目前银行已用了展期等方式将还款期不断延长,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财政保持稳健,地方的债务和银行潜在的风险便能逐步化解。否则,问题将会恶化。其次是如何防范未来的风险。风险集中于地方政府和银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所决定,需要改革来解决。另一方面,改善长期融资机制,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融资渠道的丰富自然而然地能够分散和减轻银行体系的风险压力,促进利率市场化,让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来引导投资、规范投资,也就能从根本上减少过度投资、无效投资,控制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去年末,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发文严控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便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遏制类似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对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会有更充分的讨论,形成更加清晰的思路。《中国企业报》:国内面对价格扭曲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改善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机制?潘向东: 面对价格扭曲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要改善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机制,只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垄断,实现金融自由化、市场化。一方面是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给了低收益的项目,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较低的市场化水平给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成本,作为服务业的金融行业市场化脚步明显落后。改善长期融资机制、优化利率价格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便显得迫在眉睫。为调整经济结构,让金融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年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地方金改多点而动、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金融业务牌照陆续放开,今年这方面还会做更多的工作,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债券品种的丰富和债券市场的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等等,让金融行业实现追赶式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金融监管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防范和杜绝新的风险。全球金融市场改善利好中国出口《中国企业报》:G20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尾部风险下降,金融市场形势有所改善”,而各方面数据也表明欧美市场需求正在复苏。在市场需求上行之际,通常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将会大大减弱。这对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有何机遇?潘向东:这对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机遇。从最新的PMI、经济景气指数、领先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投资者信心指数等一系列领先指标看,今年一季度主体发达经济体经济回升的可能性很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随之上升。因此,至少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仍会维持较好态势。在国内夯实改革基础、进行结构调整时,更需要出口的稳步扩大来弥补内需结构调整可能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预计今年两会也会有这方面的议案,讨论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中国出口,帮助出口企业做大做强。(记者 王莹)1361847480000责编:任鑫恚中国企业报136184748000011["9CaKrnJzqON","9CaKrnJzqOq","9CaKrnJzqDZ","9CaKrnJzqxY","9CaKrnJzp4e"]{"email":"renxinhui@huanqiu.com","name":"任鑫恚"}
专家指出,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将对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具体问题有更丰富的讨论,形成清晰的思路。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布的联合公报中,发达国家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成为外界关注焦点,而改善长期投资融资是本次会议一大亮点。在远观G20会议的同时,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也有诸多共同思考的议题将进行更为丰富充分的讨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将对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具体问题会有更丰富的讨论,形成清晰的思路。积极应对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发达国家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潘向东:目前发达国家的日本、英国、美国与欧元区均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只要货币贬值和操纵不会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及更激烈的货币战争形式,其对全球经济的净影响将是正面刺激效果。2012年日本央行已经实施了5次量化宽松,对日本部分重要的制造业来说,日元贬值刺激出口,并形成汇兑盈余,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 但是,这类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是有风险的。宽量化或者操纵汇率造成本币贬值,不仅将其它经济体置于不利境地,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也会对全球金融监管、银行和金融机构造成不利影响。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中国企业报》:联合公报指出,通过改善长期融资机制来刺激投资增长。对中国而言,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使得中国政府必须面对哪些问题?即将到来的两会预计将会有哪些相关议案提出?潘向东:对中国来说,过去10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消除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出现的部分地区新建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表明中国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可能已经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继续成为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方面。目前需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首先是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债务问题。对于部分拖欠债务,目前银行已用了展期等方式将还款期不断延长,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财政保持稳健,地方的债务和银行潜在的风险便能逐步化解。否则,问题将会恶化。其次是如何防范未来的风险。风险集中于地方政府和银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所决定,需要改革来解决。另一方面,改善长期融资机制,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融资渠道的丰富自然而然地能够分散和减轻银行体系的风险压力,促进利率市场化,让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来引导投资、规范投资,也就能从根本上减少过度投资、无效投资,控制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去年末,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发文严控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便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遏制类似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全国“两会”期间,不论是对短期的维稳手段、还是长期的改革谋划,都会有更充分的讨论,形成更加清晰的思路。《中国企业报》:国内面对价格扭曲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改善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机制?潘向东: 面对价格扭曲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要改善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机制,只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垄断,实现金融自由化、市场化。一方面是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给了低收益的项目,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较低的市场化水平给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成本,作为服务业的金融行业市场化脚步明显落后。改善长期融资机制、优化利率价格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便显得迫在眉睫。为调整经济结构,让金融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年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地方金改多点而动、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金融业务牌照陆续放开,今年这方面还会做更多的工作,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债券品种的丰富和债券市场的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等等,让金融行业实现追赶式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金融监管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防范和杜绝新的风险。全球金融市场改善利好中国出口《中国企业报》:G20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尾部风险下降,金融市场形势有所改善”,而各方面数据也表明欧美市场需求正在复苏。在市场需求上行之际,通常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将会大大减弱。这对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有何机遇?潘向东:这对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机遇。从最新的PMI、经济景气指数、领先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投资者信心指数等一系列领先指标看,今年一季度主体发达经济体经济回升的可能性很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随之上升。因此,至少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仍会维持较好态势。在国内夯实改革基础、进行结构调整时,更需要出口的稳步扩大来弥补内需结构调整可能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预计今年两会也会有这方面的议案,讨论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中国出口,帮助出口企业做大做强。(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