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记者 陈超】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能源展区,一个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中国海油的展台与埃克森美孚相邻,这种“深度融合”的设计,正是当前全球能源供应链深刻变革的缩影,当西方某些国家通过《大而美法案》强化传统油气主导地位时,中国正以新能源产业链为支点,推动全球能源合作从“地缘脱钩”转向“模式竞合”。

制度变革:从能耗双控到碳排双控
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逻辑,正经历根本性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淘汰高耗能产业,如今关键在于淘汰高排放的能源结构。”中国海油集团副总经济师兼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在链博会上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如此指出。他介绍,这一转变的标志,是国家能源政策从“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
数据印证了这一变革:2024年中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7000度,超越多数欧洲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从生产看,截至目前中国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6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的比重从“十四五”初的25%提升至46%,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5%。这为AI等新兴高耗能产业提供了绿色基础,更是让世人看到,只要实现电力清洁化,能耗的增长就可以与碳排放“脱钩”。
路径分化:没有放之四海的标准
部分西方国家能源政策的反复,揭示了全球能源转型的现实困境。其中,西方某些国家二度退出《巴黎协定》并成立其主导的能源委员会,本质是依托其全球25%的天然气和20%的原油产量优势。而中国选择风光领跑,光伏组件、风电设备、锂电池组成的“新三样”,清洁能源领域整体对中国经济贡献约为13.6万亿元人民币,其规模堪比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全年GDP,“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
“能源转型方向全球一致,但路径需适配国情。”王震强调。这种“百花齐放”的逻辑正在链博会落地:中国海油展示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推动油气清洁化,国家电投呈现“光伏治沙”生态模式,东方电气则带来氢能制储装备。当西方国家强推单一标准时,中国方案更注重技术包容性——新疆的风电、青海的光伏、西藏的水电通过特高压电网东送,构成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供应链重构:从零和博弈到共生网络
部分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政策遭遇现实悖论。对华光伏关税税率一度超过100%,却推高了本土新能源成本。反观链博会,5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在能源展区达成合作,带来一系列成果。沙特阿美与中国企业深化绿氢战略对接,推进既有项目技术协作,宁德时代向欧洲输出储能技术,英伟达CEO黄仁勋现身第三届链博会展馆,探寻中国绿电支撑AI算力的可能。
“能源链的本质是共生关系。”王震指出。他认为,传统油气依赖全球贸易,新能源则需锂、铜等“关键矿产”与高端装备协同。环球网记者注意到,在清洁能源展区内,中国向世界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从中国中煤的智慧矿山一体化解决方案,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光伏+生态链的案例展示,无论是国家能源集团的“煤电化运”一体化保供产业链,亦或者是中石化的高质量发展十项成果展示,还是中国海油为全球深水油气开发提供的中国方案,都是对“链客”主题的诠释:以供应链链接客户,在竞合中降本增效。
转型加速度:新型能源体系锚定未来
当西方某些国家因电网分散化陷入AI缺电困境时,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提速。王震指出,国家电网的“西电东送”将西北风光输往东部数据中心,南方电网试点分布式光伏配储模式。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已超7000万千瓦,助力破解绿电波动性难题。
“二十大提出的新型能源体系,核心是安全与绿色的动态平衡。”王震总结。这种平衡正在重塑产业规则:中国对高耗能AI产业持开放态度,因其绿电需求反向驱动能源转型;而欧美强推的碳关税,终将在多元化技术路径中软化。当能源链从地缘博弈场变为创新试验田,全球零碳转型才真正不可逆转。
王震认为,全球能源竞赛的本质,不再是资源争夺,而是模式创新。当中国将转型嵌入供应链毛细血管,高能耗与高排放的百年捆绑,正在被悄然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