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谭雅文】数字技术的深入推进,正全方位重塑生产与工作方式,其影响从产业宏观层面延伸至个人微观层面。对企业,它赋能生产,提升效率;对个人,数字能力的强弱则关联着收入水平。这一趋势在道路货运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货车司机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道路货运行业,货车司机的数字能力、平台工具使用频率与熟悉程度,正日益成为影响其工作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变量。
《报告》将司机的数字能力按得分区间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相关等级样本的月均毛收入与净收入进行了统计。数字能力得分最高的80-100分区间,司机的月均毛收入高达23283.25元,净收入达到13328.56元。而在20-40分区间的司机,其月均毛收入为14963.01元,净收入为7134.77元,处于样本群体中的最低水平。
根据《报告》,平台订单占比90%以上的司机群体,其月均毛收入明显高于平台订单占比较低的司机群体。其进一步比较了长途、短途司机收入情况,长途司机收入仍具有明显优势。

“在结果中,需要分类长途和短途。我们了解到短途司机大部分采用派单机制,必须依赖平台,而长途司机则不同。它主要使用平台信息进行撮合,起到收入补充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发布《报告》时谈到,最终结果都显示平台订单占比越高的司机收入相对越高。
《报告》分析认为,平台在短途货运领域的影响程度更高,这主要是由于短途运输运距短、货源流转频繁,平台已成为其获取订单的核心渠道,进而在运价制定、派单规则、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司机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调查指出,互联网货运平台已从最初的“接单抢单”工具逐步演变为涵盖业务调度、财务结算、路径规划、油费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全流程运营平台。在调查样本中91.82%的司机使用平台进行接单抢单,43.14%的司机使用其运费结算功能,40.14%使用路径导航,此外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司机使用加油服务。这表明,平台不再仅承担信息中介角色,而是成为承载运营执行、资源调度与成本控制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数字平台。
周广肃建议,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稳就业增收入功能,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比如,完善涉及收费、平台规则等经营策略调整、评估和协商机制。加强司机和货主的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运费拖欠、违规货源信息、算法等专项治理。也可以建立多层级货车司机的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机制。
在《报告》发布现场,满帮集团副总裁杨星乔围绕运费拖欠治理展开谈到,运费拖欠的问题是行业长期普遍存在的顽疾,成因复杂,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包括货损、压货、空车等各方面的原因都可能造成最后的运费纠纷。
“平台很重视司机的权益保护,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加强货主诚信体系建设,司机接单的时候可以看到发货货主的历史成交评价情况和信用等级,对于司机去接低信用的货主货物也会提醒。我们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针对当前的单笔订单购买运费服务的保险,如果出现运费拖欠会有保险介入赔偿。”杨星乔介绍,平台也推出司机省心套餐的综合服务,司机购买省心套餐可以通过技术服务费和佣金减免得到超出支付成本的减免。
据杨星乔介绍,平台自身加强对司机权益保障的投入,2025年全年针对司机师傅重点关注的运费、放空、压车纠纷等等,加大权益保障的资金投入,全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的《报告》还系统梳理了货车司机的群体构成、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评估了其就业质量与社会保障现状,深入分析了司机组织参与情况,刻画了其职业认同与发展轨迹。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互联网货运平台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发展对司机工作方式和收入结构的深层影响。
在新技术发展对货车司机影响方面,《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在货车司机群体中,43.97%的货车司机换新车时会选择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行车安全和减轻驾驶疲劳是推动司机选择智能辅助驾驶货车的主要驱动力。对于不选择智能辅助驾驶货车的司机来说,价格、对传统驾驶方式的依赖以及对新技术可靠性的疑虑是阻碍司机选择智能辅助驾驶货车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