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自9月8日起2年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10个地区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框架大体相似,将聚焦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新业态新领域发展需要,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和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此次选择的10个试点地区均为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具备且具有较强代表性。2024年,这些地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四分之一,试点改革将为探索要素高效配置路径提供支撑,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改革动力。
国务院批复明确赋予试点地区更大自主权,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并允许在经法定程序授权后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试点方案实施周期为2年,预计2027年完成全部任务。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介绍,将结合数据产权等制度建设,支持试点地区优先落地相关政策和工程,推动“一地创新、全国复用”。例如,合肥依托“中国声谷”、长株潭布局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都作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各地将结合特色挖掘数据应用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此次试点突破了传统城市范围,更多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改革,旨在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表示,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建设仍显滞后,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范围有限,跨区域流动存在障碍。例如,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导致科教融汇不畅、产教融合不深。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推动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各类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