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记者 马牧野】初秋的首钢园,工业遗存的厚重与数字科技的灵动交织成一幅未来图景。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这里举行,其中文旅服务专题展以“科技赋能·智汇文博”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425家企业,包括83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1.11万平方米的展区内,全方位的呈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展馆内,大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占比高达72.1%。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也是数字科技赋能传统文明的生动注脚。在“文博数智科技”展区,环形动线引领观众穿梭于六大特色专区,从文物修复到数字沉浸体验,从智慧服务到IP孵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在发生。
作为多次参展服贸会的“老朋友”,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维畅想”)再次成为焦点。展台前,观众驻足体验通过AI技术复原的甲骨文互动项目,或凝视屏幕上微痕增强技术呈现的千年石刻细节。公司董事长惠鹏宇在接受环球网专访时,讲述了公司深度参与科技与文明交融的故事。

谈及参展目标,惠鹏宇表示:“这是我们第五次参与服贸会。作为北京市文物局文旅专题参展商,我们希望展示公司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与活化领域的全栈式能力,赋能智汇文博,服务国家数字文化战略。”多年来,服贸会已成为新维畅想链接行业与公众的重要桥梁,也是跨界合作、共探未来的平台。本次他们带来两大核心成果:一是独家“微痕增强”专利技术,应用于房山云居寺石刻数字化项目;二是基于全球首个古文字AI数据集打造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让公众直观参与古文字传承。
本届服贸会强调“数智领航”,新维畅想的展示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惠鹏宇表示:“数据是人工智能认知的基础,而中华文明高质量数据集在AI中的质量与占比至关重要。人类文明的未来,必须有华夏智慧的基因。”他解释道,通过微痕增强技术放大文化遗产上的细微刻痕,可获得高质量数据;再结合AI平台实现自动识别、分层比对和互动展示,既能服务科研,又能让公众理解文物价值。这种“数据—技术—应用”的闭环,正是数字活化遗产的核心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新维畅想在长期技术实践中积累的大规模高质量文化遗产数据集,不仅服务于甲骨文数字焕活等重大项目,也为华粹AI中华文化遗产AI大模型的孵化与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托新维畅想在文物数据要素方面的深厚积累,华粹AI文在文博文旅、教育研学、影视游戏领域不断发力,成为推动文化类场景应用的创新源泉。
谈到技术如何解决行业痛点,惠鹏宇以房山云居寺项目为例详述道:“我们针对石经适配‘微痕增强’算法,以光源矩阵采集微米级刻痕,重现肉眼不可见的信息,成果远高于传统拓片。”该项目构建了包含增强图、灰度图、线图与电子拓片的“全信息数字著录”,贯通保护、研究与展示环节,为千年石经的永续传承奠定了数字基础。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文物信息的完整性,更解决了传统手段效率低、精度不足的难题。
对于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未来角色,惠鹏宇展望道:“技术将朝着更智能、更普惠、更国际化的方向演进。”随着高质量数据集与AI技术的发展,更多保护研究工作将由AI完成;通过线下互动展项与线上小程序,文化遗产将走入大众生活;而在国际层面,中国技术已应用于甲骨文全球焕活项目及中国-埃及、中国-希腊等跨国考古合作,未来将为跨文明交流贡献更大力量。“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期待以中国技术帮助AI理解人类文明,守护人类共同遗产。”惠鹏宇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