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长7.1%;进口13.66万亿元,微降0.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单月进出口同比增长8%,增速进一步加快,为全年外贸“质升量稳”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企担当“主力军”,市场开拓活力四射
在复杂的外贸环境中,民营企业作为“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愈发凸显。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到19.1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高达57%,连续22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这一数据表明,民营企业不仅是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更是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引擎,前三季度拉动我国外贸增长4.3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其强大的市场开拓和创新能力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水平,展现出全球化布局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4.2%,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从机电产品到电子信息,从高端装备到“国货潮品”,民营企业正以其灵活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为中国外贸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

多元化布局深化,新兴伙伴贡献突出
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纽带愈发紧密,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东盟继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三季度,双边进出口总值达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6%。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增长15.3%,同时,柑橘、莴笋等特色农产品对东盟出口也实现较快增长,展现了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在工业领域,纺织机械、纺织原料等中间产品贸易往来密切,陆路运输方式进出口增长21%,彰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动能。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我国外贸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出整体2.2个百分点。贸易结构也呈现出高质量特征:出口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增长16.6%,高端装备增长37%,风力发电机组更是大幅增长58%,标志着中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正获得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根据最新结果,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指数已由2013年基期的100上升至2024年的198,实现了近翻番的增长,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
“国货潮品”风靡全球,文化软实力彰显硬支撑
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一个显著的新亮点是“国货潮品”的异军突起。这不仅是简单的商品出口,更是中国文化、创意与制造实力的综合输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节日用品、玩偶、动物造型玩具等“国货潮品”超过500亿元,成功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产品之所以能火遍全球,背后是三重核心力量的支撑: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将生肖、神话、节气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产品设计,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东方美学的向往;二是外贸企业的创新力,企业敏锐捕捉市场潮流,通过IP联名、跨界设计等方式,让传统产品焕发新生;三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确保了创意能够高效、高质地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商品。
在发布会现场,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还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作出回应。他指出,美方在船舶港务费问题上的措施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中方的反制是“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旨在维护中国产业和企业的正当权益以及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不仅稳住了基本盘,更在结构优化、新动能培育和国际合作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