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下称“前海管理局”)日前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下称《若干措施》),拟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辐射大湾区的科技服务集聚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前海已打下坚实基础。自2021年以来,前海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产业链覆盖度超60%。截至2025年9月底,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5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超12万家,形成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聚焦七大核心,单家机构最高可获千万支持
此次《若干措施》的重中之重,是支持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加快布局。前海将集中资源,重点推动“研究和试验发展、知识产权、工业设计与专业设计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检验检测、工程服务”等七大领域的发展。对于符合条件的机构,每年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
“该举措具有鲜明政策导向性和行业激励性,有助于前海吸引更多高端服务资源集聚。”紫藤集团副总裁张永明评价道。前海知名工业设计机构蕉内副总裁藏蕾也表示,新政直接降低了企业开展设计研发的成本,使其更敢于投入资源进行深度优化和原创开发。
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从空间到研发“真金白银”
为形成全方位的扶持体系,《若干措施》从空间保障、成果转化、研发激励等多个维度制定了具体政策,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从空间保障方面来看, 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空间供给,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创新型产业用房,可享受市场评估价30%至70%的优惠租金,甚至可获得最高一年的免租支持。
成果转化方面,大力支持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联合企业在前海设立科技服务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鼓励源自港澳及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前海进行产业化。
研发激励方面, 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1000万港元以上的项目,或上一年度在前海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将按研发投入的20%予以奖励,每年最高150万元,连续支持不超过3年。
深化港澳协同,打造大湾区创新引擎
新政对深化港澳合作给予了特别关注,旨在打通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的渠道。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红霞表示:“《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国际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这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产学研1+计划’和‘InnoHK’等项目在内地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通过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组合拳,前海正加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协同、高效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