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外媒称,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过剩的情况在中国越来越突出。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7月2日报道,受经济减速和中国领导层推进的反腐影响,中国消费市场出现增长乏力。加上电商的冲击,相继有商业设施被迫关门或成为招不到商户的“幽灵设施”。这一影响还波及到进驻中国的外资企业,比如,泰国和英国的零售商已开始调整在华战略。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减速,更多商业设施遭淘汰的情况将难以避免。
商业设施关门已司空见惯
“在与电商的竞争中经营陷入了困境”,坐落在成都繁华商业街春熙路上的购物中心“成都101购物艺术中心”5月中旬突然关店。
这座5层楼的商业设施于2014年9月刚刚开业。里面入驻了很多销售服装和生活杂货等商品的小型店铺,女店员说“这里店铺租金比较贵,所以商品的价格也偏高。”如果要比价格的话,这里的商品很难与随处可以找到低价商品的网店进行竞争。
在中国,商业设施的倒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泰国尚泰集团旗下的购物中心尚泰百货8月底将在华关闭位于成都的最后一家店铺,正式撤出中国市场。尚泰百货最鼎盛时期曾在中国拥有4家店铺。英国零售商玛莎百货也决定8月之前关闭上海市内的5家店铺。据称,上海市内最近1年已有十几家百货店倒闭。
辽宁省沈阳市的购物中心“阳光百货”门口立着招募租户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全业态招商”。除商店和餐饮店以外,阳光百货还希望招募金融和办公室入驻其空闲的10万平方米空间。从广告牌似乎可以看出不管怎样也想先招满租户的迫切心情。
经济减速、盲目开发
报道称,难以吸引顾客光顾的原因之一是商业设施的激增。中国地方政府为确保财源,不断地将土地的使用权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而开发商看好消费者随着收入增加,购物意愿增强,竞相在中国各地建设商业设施。
报道称,2014年中国商业设施净增面积约达1.2084亿平方米。按每栋商业设施平均5万平方米计算,中国一年增加了2千多栋商社设施。另有调查显示,仅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商业设施净增合计面积就比2年前增加了80%,达到5.6亿平方米。
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却陷入增长乏力。2014年中国的销售总额同比仅增11.9%。中国领导层推进的反腐运动导致珠宝首饰等奢侈品消费趋冷,而经济减速更加剧了商业设施的过剩状况。
另外,商业设施缺乏布局和运营经验也是使顾客远离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很多商业设施都能找到“优衣库”和“ZARA”等,各处设施的差异很小。美国不动产服务公司DTZ指出,“如果不能按年龄层和收入层等锁定目标人群,商业设施今后的运营状况将愈发严峻。”
在中国内陆地区和地方城市还有很多在建的商业设施。如果继续盲目地开发下去,将很可能导致商业设施大量关闭,还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能否找到出路?
中国的消费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越来越多商业设施陷入门可罗雀的困境时,网购市场却在迅速扩大。价格低廉、产品丰富是网购市场的魅力所在。其发展势头似乎没有减弱的趋势,开发和运营实体店的商业设施方面正在绞尽脑汁希望减轻经营风险。
报道称,2014年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比上一年大幅增长50%,增至2.78万亿元。远远超过日本(2013年约为1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52.36亿元)。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超过了10%,网购已成为消费者轻松购物的重要途径。
被夺走顾客的实体店也将面临关门的风险。中国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集团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出众筹项目,以寻求出路。万达将筹措到的资金用作商业设施“万达广场”的建设资金,并将一部分收益回馈出资者。
从外部筹措资金,能够分散商业设施陷入经营不善以及关闭的风险。在商业设施开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设施开发商采取与万达相同的举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顾客在上海淮海路上的一家百货商场内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延伸阅读】港媒:内地女性创业青睐电商 淘宝逾半店主是女生
参考消息网5月24日报道港媒称,从事网络销售的女性数量正在增长,她们越来越年轻、正在进入这个曾经被男性主导的行业。
香港《南华早报》5月21日文章称,一份业内的报告称,在大陆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女企业家们正在超过男企业家。
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21日发布的一份名为《女企业家》的报告称,在中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淘宝网上,50.1%的网店都是女性开的。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的说明报告,截至去年6月,该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天猫和聚划算一共有8500万个网店。
这一数据与企图传统行业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其他传统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的人数平均仅占3.6%。
报告说,女性经营者正在从女性为主的传统行业转移,比如服装业和美容美体业,她们正在转移到男性为主的行业来,比如电子产业和家具业。
这份报告的出台正值中国领导层推动创新和创业,以扭转该国经济放缓的局面。
报告还显示,东北三省、四川、重庆、香港和台湾的女性比三个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更喜欢创业。
淘宝网上,在化妆品、母婴产品、服装、珠宝饰品以及食品业和鞋业中,女性创业者占了主导。
女性创业者的平均年龄是32.6岁,比在零售业等传统行业的创业者平均年轻小了15岁。
报告称,这些年轻创业者是80后和90后,她们更愿意自己干——淘宝店铺的老板中,61%的人为18岁至29岁之间。
女性对风险和成本更加警惕,这就是为什么有更多的女性喜欢开网店,因为网络创业相对成本较低。天猫上的一家网店要求的启动资金是21万元,比大陆传统的实体店要低。
天使基金投资人徐子健(音译)说,他接触的创业者中30%都是女性,近几年这一比例还在上涨。
徐子健说:“我们经常谈论以女性为目标客户的‘女性经济’。因为女人更懂女人,所以很多女性成为创业者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女性创业者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徐子健说:“当她们的公司遇到困难时,女性创业者比男性创业者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她们的很多亲朋好友会劝说她们放弃事业,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编译/李伟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淘宝网
(2015-05-24 00:30:01)
【延伸阅读】外媒:电商盛行让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处境艰难
参考消息网5月3日报道外媒称,从方便食品到智能手机,从奢侈品到日品杂货,中国的店铺模式以及大陆消费者想买的东西都在快速变化。零售业分析师表示,外国超市和特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很难跟上形势的变化,即使是在他们调整经营模式并在线上销售更多商品的情况下。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30日报道,4月29日,沃尔玛(Walmart)公布了一份旨在扭转中国销售下滑势头的方案,途径是将门店数量增加25%以上,改造现有门店和引入一款新的在线购物app。
这家美国连锁企业在中国受到了多起食品安全丑闻的打击,同时其所面对的来自其他特大型超市连锁店以及新的在线零售商的竞争也在快速加剧。
零售业的困境不仅限于外资品牌。一份由OC&C咨询公司的战略顾问撰写的最新报告发现,“自2010年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卖场型零售商……都出现了近乎连续的负增长。”OC&C表示,同期增长几乎完全是通过新开门店实现的。
零售业分析师表示,沃尔玛、家乐福(Carrefour)和欧尚(Auchan)的母公司高鑫零售(SunArt Retail)等实体零售连锁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就是来自在线零售商的竞争。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品味变化比许多成熟市场要快,在过去一两年里,在线零售商的销售额出现了爆发性增长。
OC&C表示,2014年在线零售业的同比增长幅度接近50%,而超市和特大型超市(包含新开门店)的增长仅为6.7%。零售业分析师表示,许多消费者也开始转到便利店去购物,促使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厂家开始在大城市尝试新的小型门店。
沃尔玛通过持有热门在线零售商一号店(Yihaodian)51%的股权,在中国市场的电商规模已名列前茅。
特易购(Tesco)正在上海试点在线零售业务,其数字化技能正是吸引华润(CRE)与其成立合资企业的因素之一。但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合作重点是将特易购和华润的在华零售业务整合到一起。
4月29日,沃尔玛全球首席执行官董明伦(Doug McMillon)在北京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公司计划同时发展线上和线下业务。
英敏特(Mintel)中国零售业分析师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表示,冷链物流是线上食品零售商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大陆领先的电商企业京东商城(JD.com)已达成一份协议,将通过便利店配送冷鲜食品——便利店或者代为保存等客户自取,或者送到客户家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沃尔玛超市。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2015-05-03 00:33:00)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人热衷网购外国食品 电商跃跃欲试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外媒称,对6亿多中国网民来说,现在点点鼠标就能买到鲜活的阿拉斯加帝王蟹。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1日报道,中国两大电商阿里巴巴和京东一直以售卖服装、电子产品、日用品而闻名。不过眼下,从全球各地采购来的生鲜食品也在网上迅速热销起来。这要归因于越来越发达的供应链、不同以往的消费习惯和人们对国内食品安全的担忧。
在春节前的25天里,京东商城的进口生鲜食品销量增加了数倍。
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同样经历了进口生鲜食品销量的大幅增长。智利蓝莓、新西兰羊肉和加拿大龙虾都在其销售范围内。28至35岁、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女性是此类商品的典型顾客。
莉莲·吴(音)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由于对国内产品质量有疑虑,她经常在网上购买进口水果、奶制品和麦片。她说:“国内这些食品很可能有添加剂。吃外国食品感觉更安心。”她最近在天猫商城订购的猕猴桃比周围超市卖得还便宜,而且不到两天就送到了家。
中国人对外国食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从2010年到2013年,美国肉类、海产品、奶制品、水果和蔬菜在中国的销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网上的销量还不算高,但已有分析师看到了巨大的潜力。
美国依珀商贸有限公司的业务之一是帮助西方企业在中国推广网购业务。该公司总裁弗兰克·拉文说:“这一行业潜力巨大,去年真正开始腾飞了。这些电商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它们正在消灭实体商店这一中间环节。”
拉文觉得进口食品属于“买得起的奢侈品”,对年轻的中产顾客极具吸引力。
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其他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都在利用中国日益增长的进口食品需求。
京东表示,“中年人希望为父母和子女准备安全的食品,进口食品在他们看来是品质的象征”。
报道称,食品安全在中国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毒婴儿配方奶粉、问题猪肉、地沟油都引发过重大案件。在华外国公司也未能置身事外,麦当劳、沃尔玛、恒天然等企业都曾因为商品质量原因召回或者暂停销售某些商品。
除此之外,价格和便利程度同样是推动网络消费的因素,尤其对白领群体而言。
同样来自上海的白领凯茜·张(音)刚刚在淘宝网订购了美国龙虾和螃蟹。她说:“好多人在网上买海鲜,比超市便宜多了,而且可以要求在你方便的时候送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阿里巴巴总部西溪园区的一个LOGO。(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5-03-03 09:34:00)
【延伸阅读】外媒:中企竞相涉足跨境电商 欲从“海淘”分羹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外媒称,中国当局大力推动发展电商,催生一系列与阿里巴巴、亚马逊竞争的在线零售企业,以迎合消费者因担心本土日用品品质安全而进行海淘的需求。
据路透社2月26日报道,在去年出台的税收优惠及其它政策的鼓励下,包括顺丰速运、中外运在内的物流公司正在寻求在跨境电商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根据政府预测,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到2016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
网易等规模较小的本土互联网公司也急于从“海淘”市场分羹。网易上月与中外运联手建立了一个跨境电商平台。
顺丰速运国际电商服务副总裁Masa Ren表示,国内电商业务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海淘需求。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自2012年以来,注册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
跨境电商业务在中国蓬勃发展,除了当局的政策扶助外,还与中国日渐增多的富人数量有关系。这些人青睐国际品牌,因一连串安全丑闻对本土品牌避而远之。
广告行业高管Fiona Chen称,她的大多数日常必需品都是海淘来的,每月至少海淘一次,在网上购买鞋、化妆品等物品,花费在200美元左右。
“有许多在中国买不到的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品质都更加安全,”她说。
根据艾瑞咨询的估计,去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从2013年的11.9%升至14.8%。到2017年,跨境电商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预计会达到20%左右。
分析人士称,加入“海淘”市场的小企业会发现自身很难与阿里巴巴争抢业务。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商巨头,控制着中国电商市场逾80%的份额,该公司2014年推出天猫国际,今年正努力在美国市场赢得业务。
美国在线零售商亚马逊也在扩大在华业务,该公司去年8月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国际贸易总部。
但上海美国商会项目及服务部门副总裁Scott Williams称,这些大企业与小企业相互竞争,可能会让另辟蹊径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成为最大的赢家。
“鉴于(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么旺盛,中国市场的大门对美国企业是敞开的,这些企业中有大品牌,也有中小企业。”
(2015-02-26 17: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