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Yga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代表委员:把握新机遇 新金融担当高质量发展新使命/e3pmh1hmp/e3pmh28kq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新时代金融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也肩负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随着监管的完善、结构的优化、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业将展现新面貌。在此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风险仍是监管层的重点目标。金融业改革持续深化改革将是新时代金融业的主题,这将为金融业发展开创更多的新机遇。一方面是过去发展模式的纠偏,一方面是新发展路径的探索,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则是政策所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此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金融业面临新挑战。一是外延式扩张模式已至末路。二是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随着经济新常态长期持续,金融业制度性利差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今后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三是实体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金融业自身也有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运行之间循环不畅。 而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金融业的上述短板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弥补。其中,完善金融结构是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优化我国的宏观融资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急迫和责任重大的任务。只有它的结构更加合理,才能避免或缓解我国不断出现的宏观债务周期,才能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优化和发展。在此方面,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是未来政策的一大着力点。而资本市场将是主战场。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推动股权融资更加均衡,这就为资本市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多层次资本市场都能具备股权融资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沪深交易所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因此,要切实提高新三板、地方股交中心等市场融资能力,解决非上市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金融业改革发展中更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从加强金融精细化监管的角度来看,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表示,一是监管政策需要科学预判。要不断研判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并做出及时的应对。二是监管政策要保持定力。任何一个监管政策的出台既要着眼当下,也要兼顾长远,给被监管者一个明确的预期。三是谨慎使用窗口指导。四是提升监管的技术手段。当下金融业务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深度嵌入金融领域,金融市场的繁复程度远非以往。五是监管人才需要优化。服务实体经济是主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这内在地要求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李扬认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导向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因素。“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中,国家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落到实处。”李扬说,今后金融要坚持惠民导向,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陈雨露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核心使命。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套新的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说,也亟须有这样一个更加科学、清晰的指挥棒。”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银监局局长赖秀福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居民,也包括金融机构,都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创造价值和利润。金融业要做好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杠杆率稳住,把金融“过剩产能”去掉,把通道业务压降,把服务成本减少,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银监会对银行业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不过,在治乱象和补短板等的过程中,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投入也没有因此停滞。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去年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了12.6%,达14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在银行业资产只增长了8.7%的背景下发生的,银行业资产增长很少,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很多,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的贷款增长都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万亿元;对制造业的贷款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变成了正增长,对基础设施贷款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的贷款也增加了。事实上,除了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支持举措,监管部门也应有一些差异化政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表示,管理部门特别是监管部门也应该实行一些差异化的政策,这样能够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资源向国家政策倡导、需要支持的领域倾斜。“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差异化的一些事情,把最后一公里打通,这样具体的实践操作部门才能将政策体现到实处。”标本兼治防风险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郭树清表示,银行是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银监会将继续做好降杠杆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继续聚焦在影子银行方面,同业、理财、表外、交叉金融产品的风险还是我们的监管重点,要继续整治。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信托是一个薄弱环节,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年还要加大力度,继续整治。”“从当前形势看,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表示,“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并存,如果掉以轻心、应对不力,就可能演变为重大风险。特别是一些跨市场、跨行业的创新业务,往往由于交易结构复杂、链条较长、信息不透明,且存在层层嵌套,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虚增,资金体内循环,一旦风险暴露,将跨市场、跨行业传递,加大了系统性风险。郑之杰认为,监管部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穿透式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监管要求,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摒弃追求短期利益和规模扩张的冲动,调整优化管理策略,以审慎的态度,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内控管理,确保业务合规。另外,稳定的金融环境也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要坚持“三个并重”。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坚持严格监管与补齐短板并重,坚持短期治标与长期治本并重。1521247620000责编:贺超中国证券报15212476200001[]{"email":"hechao@huanqiu.com","name":"贺超"}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新时代金融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也肩负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随着监管的完善、结构的优化、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业将展现新面貌。在此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风险仍是监管层的重点目标。金融业改革持续深化改革将是新时代金融业的主题,这将为金融业发展开创更多的新机遇。一方面是过去发展模式的纠偏,一方面是新发展路径的探索,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则是政策所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此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金融业面临新挑战。一是外延式扩张模式已至末路。二是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随着经济新常态长期持续,金融业制度性利差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今后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三是实体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金融业自身也有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运行之间循环不畅。 而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金融业的上述短板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弥补。其中,完善金融结构是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优化我国的宏观融资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急迫和责任重大的任务。只有它的结构更加合理,才能避免或缓解我国不断出现的宏观债务周期,才能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优化和发展。在此方面,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是未来政策的一大着力点。而资本市场将是主战场。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推动股权融资更加均衡,这就为资本市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多层次资本市场都能具备股权融资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沪深交易所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因此,要切实提高新三板、地方股交中心等市场融资能力,解决非上市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金融业改革发展中更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从加强金融精细化监管的角度来看,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表示,一是监管政策需要科学预判。要不断研判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并做出及时的应对。二是监管政策要保持定力。任何一个监管政策的出台既要着眼当下,也要兼顾长远,给被监管者一个明确的预期。三是谨慎使用窗口指导。四是提升监管的技术手段。当下金融业务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深度嵌入金融领域,金融市场的繁复程度远非以往。五是监管人才需要优化。服务实体经济是主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这内在地要求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李扬认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导向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因素。“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中,国家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落到实处。”李扬说,今后金融要坚持惠民导向,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陈雨露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核心使命。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套新的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说,也亟须有这样一个更加科学、清晰的指挥棒。”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银监局局长赖秀福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居民,也包括金融机构,都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创造价值和利润。金融业要做好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杠杆率稳住,把金融“过剩产能”去掉,把通道业务压降,把服务成本减少,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银监会对银行业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不过,在治乱象和补短板等的过程中,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投入也没有因此停滞。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去年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了12.6%,达14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在银行业资产只增长了8.7%的背景下发生的,银行业资产增长很少,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很多,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的贷款增长都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万亿元;对制造业的贷款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变成了正增长,对基础设施贷款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的贷款也增加了。事实上,除了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支持举措,监管部门也应有一些差异化政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表示,管理部门特别是监管部门也应该实行一些差异化的政策,这样能够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资源向国家政策倡导、需要支持的领域倾斜。“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差异化的一些事情,把最后一公里打通,这样具体的实践操作部门才能将政策体现到实处。”标本兼治防风险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郭树清表示,银行是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银监会将继续做好降杠杆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继续聚焦在影子银行方面,同业、理财、表外、交叉金融产品的风险还是我们的监管重点,要继续整治。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信托是一个薄弱环节,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年还要加大力度,继续整治。”“从当前形势看,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表示,“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并存,如果掉以轻心、应对不力,就可能演变为重大风险。特别是一些跨市场、跨行业的创新业务,往往由于交易结构复杂、链条较长、信息不透明,且存在层层嵌套,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虚增,资金体内循环,一旦风险暴露,将跨市场、跨行业传递,加大了系统性风险。郑之杰认为,监管部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穿透式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监管要求,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摒弃追求短期利益和规模扩张的冲动,调整优化管理策略,以审慎的态度,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内控管理,确保业务合规。另外,稳定的金融环境也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要坚持“三个并重”。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坚持严格监管与补齐短板并重,坚持短期治标与长期治本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