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8wgO作者:张晶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在华留学生影像录/e3pmh1hmp/e3pmh28kq重归四海展国门,入境随俗砺自身。传统文明承久远,中华千载益求真。【环球网记者 张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50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3年,我国恢复招收和培养留学生的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来华留学生教育重现生机并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被中国文化和发展机遇所吸引,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中国文化更是“一本值得不断研读的书”。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同时,在华留学生也共同参演中外交流史影像录。斑斓多彩、兼容并蓄的留学生文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贡献良多,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演进轨迹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图为八十年代,外国留学生参与北京国际风筝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重归四海展国门:改革开放迎来留学生教育恢复发展期1978年,我国只有1236名来华留学生,来自72个国家,分布在全国9个省、市的35所高校中。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奖学金名额有限,就总体而言,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恢复性发展时期。这段时期,来华留学生目的也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任务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文化交流。通过学术探讨,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交流,加深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个时代的来华留学生,也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图为1991年5月,北京京成大酒楼招聘中国人民大学六名外国留学生做餐厅服务员,吸引众多中国客人就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入境随俗砺自身:留学生“洋面孔”助力经济复苏1989年前,国家经济处于过热状况。1989-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突然下降,出现物价飞涨,企业生存成本剧增等情况。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经济调控,更多的需要企业“自救”,谁的经营能力强,谁就能在大风大浪中生存下来。潮起之江岸,风从海外来。不少商人开始意识到会说汉语的“洋面孔”会成为“活招牌”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图为 2004年1月24日春节期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组织没有回国的留学生们在京过春节,这些留学生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浓郁而热烈的传统中国年味儿深深打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传统文明承久远:在华留学生情迷中国传统文化1998年 5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我国开始加速中外文化交流进程,开始注重通过“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来提升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而中国节日是最新闻乐见的形式。中国节日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与中国形象为内核,所体现出的亲和力、感染力成为外国友人感受中国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比如春节期间,中国各地迥然不同、叠彩纷呈的巡游、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特色餐饮等对外国游客有着强烈吸引力。各种民俗所体现的万象更新、阖家团圆的价值观,更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精髓以及朝气蓬勃的发展面貌。图为2016年10月11日,山东滨州渤海国际广场,22岁的法国小伙子Henri(右)与同学Anais(左)在中国伴娘的指引下体验中式传统婚礼,跨越火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华千载益求真: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据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分别为240154、66746、49792、34934、6009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前三位。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四十年在华留学生影像录长河中,情感层面的沟通、有温度的文化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越来越多的在华留学生每天都在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与他们的父辈不同,这一代外国留学生,更多的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他们醉心于书法、陶艺、中华武术、汉语等中国文化,也由陌生到熟悉,进而喜欢并参与。在华留学生对于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做出杰出贡献。1526457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晶环球网152645712000011["9CaKrnK6REr","9CaKrnJY1T1","9CaKrnJY1xz","9CaKrnJY0Zf","9CaKrnJXrq5"]//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516/15/54/20180516035450324.jpg{"email":"zhangjing@huanqiu.com","name":"张晶"}
重归四海展国门,入境随俗砺自身。传统文明承久远,中华千载益求真。【环球网记者 张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50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3年,我国恢复招收和培养留学生的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来华留学生教育重现生机并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被中国文化和发展机遇所吸引,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中国文化更是“一本值得不断研读的书”。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同时,在华留学生也共同参演中外交流史影像录。斑斓多彩、兼容并蓄的留学生文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贡献良多,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演进轨迹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图为八十年代,外国留学生参与北京国际风筝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重归四海展国门:改革开放迎来留学生教育恢复发展期1978年,我国只有1236名来华留学生,来自72个国家,分布在全国9个省、市的35所高校中。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奖学金名额有限,就总体而言,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恢复性发展时期。这段时期,来华留学生目的也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任务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文化交流。通过学术探讨,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交流,加深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个时代的来华留学生,也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图为1991年5月,北京京成大酒楼招聘中国人民大学六名外国留学生做餐厅服务员,吸引众多中国客人就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入境随俗砺自身:留学生“洋面孔”助力经济复苏1989年前,国家经济处于过热状况。1989-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突然下降,出现物价飞涨,企业生存成本剧增等情况。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经济调控,更多的需要企业“自救”,谁的经营能力强,谁就能在大风大浪中生存下来。潮起之江岸,风从海外来。不少商人开始意识到会说汉语的“洋面孔”会成为“活招牌”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图为 2004年1月24日春节期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组织没有回国的留学生们在京过春节,这些留学生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浓郁而热烈的传统中国年味儿深深打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传统文明承久远:在华留学生情迷中国传统文化1998年 5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我国开始加速中外文化交流进程,开始注重通过“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来提升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而中国节日是最新闻乐见的形式。中国节日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与中国形象为内核,所体现出的亲和力、感染力成为外国友人感受中国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比如春节期间,中国各地迥然不同、叠彩纷呈的巡游、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特色餐饮等对外国游客有着强烈吸引力。各种民俗所体现的万象更新、阖家团圆的价值观,更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精髓以及朝气蓬勃的发展面貌。图为2016年10月11日,山东滨州渤海国际广场,22岁的法国小伙子Henri(右)与同学Anais(左)在中国伴娘的指引下体验中式传统婚礼,跨越火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华千载益求真: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据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分别为240154、66746、49792、34934、6009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前三位。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四十年在华留学生影像录长河中,情感层面的沟通、有温度的文化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越来越多的在华留学生每天都在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与他们的父辈不同,这一代外国留学生,更多的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他们醉心于书法、陶艺、中华武术、汉语等中国文化,也由陌生到熟悉,进而喜欢并参与。在华留学生对于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做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