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8xuS作者:田刚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航空航天梦/e3pmh1hmp/e3pmh28kq嫦娥慢悔梦蓝天,矢志不渝历险关。星海无涯求索路,一朝奔月掌团圆。【环球网记者 田刚】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尖端技术积累,是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协同作用结果,因此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将尤里·加加林少校耗时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使得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也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随后美国奋起直追,在1969年7月16日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月球。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美苏等超级大国更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具备独立制造、运行太空空间站的国家,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中关键且领先的成员。当然,这离不开我国历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嫦娥慢悔梦蓝天:厉兵秣马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然而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工作后,发现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载人航天项目也被迫搁置。矢志不渝历险关:重启希望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中国的空间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我国陆续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这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及人才基础。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星海无涯求索路:风雨兼程此后便是中国“航天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的十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在经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了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一朝奔月掌团圆:砥砺前行此后,我国又先后发射了“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太空飞创,将多名宇航员成功送入太空并返回;期间还发了了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的对接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自主制造太空空间站计划也孕育而生。在“神舟七号”升空之后,我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太空舱,并与随后发射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号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2016年10月下旬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对接。通过上述高效而有条不紊的发展进程,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时至今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步,也即空间站工程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不仅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而且实际用于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并为日后开展载人登月等奠定基础。至此,中国俨然已经跻身于国际“太空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之一。15265239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26523960000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517/10/27/20180517102754164.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嫦娥慢悔梦蓝天,矢志不渝历险关。星海无涯求索路,一朝奔月掌团圆。【环球网记者 田刚】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尖端技术积累,是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协同作用结果,因此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将尤里·加加林少校耗时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使得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也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随后美国奋起直追,在1969年7月16日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月球。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美苏等超级大国更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具备独立制造、运行太空空间站的国家,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中关键且领先的成员。当然,这离不开我国历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嫦娥慢悔梦蓝天:厉兵秣马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然而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工作后,发现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载人航天项目也被迫搁置。矢志不渝历险关:重启希望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中国的空间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我国陆续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这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及人才基础。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星海无涯求索路:风雨兼程此后便是中国“航天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的十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在经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了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一朝奔月掌团圆:砥砺前行此后,我国又先后发射了“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太空飞创,将多名宇航员成功送入太空并返回;期间还发了了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的对接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自主制造太空空间站计划也孕育而生。在“神舟七号”升空之后,我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太空舱,并与随后发射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号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2016年10月下旬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对接。通过上述高效而有条不紊的发展进程,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时至今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步,也即空间站工程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不仅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而且实际用于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并为日后开展载人登月等奠定基础。至此,中国俨然已经跻身于国际“太空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