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92lD作者:陈超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杭州/e3pmh1hmp/e3pmh28kq巧用合资养自身,滨江激励创新魂。雄桥跨域天途近,世界同声四海宾。【环球网 记者 陈超】南海之滨,春风荡漾;钱江潮头,山高水长。杭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与祖国风雨同舟走过40载的杭州,从东海之滨的江南小城,走向了纵观世界的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得益于改革,这座城市今天得以站上“后峰会、前亚运”的风口,持续迸发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的澎湃动力。勤劳、踏实、智慧、善良的杭州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带领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植于三吴都会和灵秀山水的人文历史底蕴,借力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独特区位,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打开了一扇见证沧桑巨变、焕发生机活力的改革之“窗”。巧用合资养自身:敲开利用外资大门1980年7月8日,浙江省二轻局下属的浙江省家具杂品工业公司与香港新艺行合资成立西湖藤器有限公司。这是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由此拉开了利用外资的帷幕。1984年3月,中央在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提出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宁波和温州被确定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两市有了利用外资方面的审批权。杭州、嘉兴、湖州等市也于当年或次年获得了利用外资方面的部分审批权。1987年10月,杭州开始了与500强的对话,而为杭州带来这一机遇的,是全世界爱饮者眼中永远的可口可乐——由其投资的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在杭州批准成立,这也是杭州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1988年5月,省政府建立对外经济协调办公室,作为省政府联系国外和港澳台经济合作事务的窗口。以后几年又连续发文,规定了一系列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这样,外商在浙江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开发区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区域。1997年,受国家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利用外资跌入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引资积极性,允许国内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自然人等与外商合作,共同创办中外合资企业。这一系列政策保证了浙江利用外资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保持增长的态势。滨江激励创新魂:新设立滨江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钱塘江南岸萧山市的浦沿镇、长河镇、西兴镇和余杭市的三墩镇、九堡镇、下沙乡划入杭州,杭州城区得以跨江发展。此次区划调整后,杭州市区面积由430平方公里扩大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钱塘江南岸新设滨江区。高新区(滨江)具有五方面特点:一是体制创新。杭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享有国家特殊的优惠政策。滨江区作为行政区,具备一级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办事不过江,收入归滨江”的特殊政策。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高新区(滨江)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设置党政机构,将原两区叠加的37个机构精简到25个,原两区的优惠政策得到叠加。二是区位优越。沿江依桥,交通便捷,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高速公路擦境而过。杭州城市区划调整后,高新区(滨江)位于杭州城市新版图中心,尤其是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移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滨江)成为杭州市实现钱塘江两岸共同繁荣的战略要地。三是人才云集。滨江区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它们为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2005年引进各类人才1.5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46人,本科以上人才984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滨江区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既涌现出如士兰微电子、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科技人员创办的上市企业,也涌现了以全国最大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UT斯达康为代表的一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四是产业集聚。滨江区已成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动画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的产业基地。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拥有近五千家企业,其中来自美、英、日、韩等32个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445家,外商总投资27亿美元。五是环境优化。近几年来,按照“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总体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平安滨江”、“清洁滨江”等工作,全区生态、居住、政务、人文、治安等环境不断改善,为全面打造“天堂硅谷”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的联合检查验收,滨江区成为第六个获此“国际绿卡”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技工贸总收入9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财政总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家,合同利用外资5.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5%;实际利用外资2.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协议引进内资53.1亿元;实际引进内资30.6亿元;出口总额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雄桥跨域天途近:杭州湾跨海大桥一道杭州湾,让宁波和上海遥遥相望了多少年。明明近在咫尺,但每一次交流和对话,却得走上一段100多公里的弯路。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宁波人早起到上海逛街,晚上回家吃饭的梦想不再遥远。谁说“地理死角”、“交通末端”就是宿命,有了跨海大桥,整个长三角的面貌都在悄然改变。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青岛胶州湾大桥和美国庞恰特雷恩湖桥后的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世界第三长的桥梁。杭州湾跨海大桥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7日奠基,2006年5月1日建成通车,届时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公里,缩短了120公里左右,从而也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作为中国沿海大通道中的第一座跨海大桥,突破了杭州湾的瓶颈,优化了国道主干线的路网布局,改变了宁波交通末端状况,有利于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网,大大提升了宁波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大桥建设也有利于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宁波、舟山深水良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有利于缓解杭州过境(沪杭甬高速)公路交通的压力。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世界同声四海宾: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势头,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2016年G20峰会,将由中国主办。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举办G20峰会中国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国际峰会落户杭州将拉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水平。杭州峰会不负众望,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具体行动计划,决心从根本上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之道。蓝图第一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第一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峰会还制定了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另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后者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全球投资治理领域的空白。15280738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28073820000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604/08/58/20180604085824514.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巧用合资养自身,滨江激励创新魂。雄桥跨域天途近,世界同声四海宾。【环球网 记者 陈超】南海之滨,春风荡漾;钱江潮头,山高水长。杭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与祖国风雨同舟走过40载的杭州,从东海之滨的江南小城,走向了纵观世界的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得益于改革,这座城市今天得以站上“后峰会、前亚运”的风口,持续迸发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的澎湃动力。勤劳、踏实、智慧、善良的杭州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带领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植于三吴都会和灵秀山水的人文历史底蕴,借力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独特区位,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打开了一扇见证沧桑巨变、焕发生机活力的改革之“窗”。巧用合资养自身:敲开利用外资大门1980年7月8日,浙江省二轻局下属的浙江省家具杂品工业公司与香港新艺行合资成立西湖藤器有限公司。这是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由此拉开了利用外资的帷幕。1984年3月,中央在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提出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宁波和温州被确定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两市有了利用外资方面的审批权。杭州、嘉兴、湖州等市也于当年或次年获得了利用外资方面的部分审批权。1987年10月,杭州开始了与500强的对话,而为杭州带来这一机遇的,是全世界爱饮者眼中永远的可口可乐——由其投资的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在杭州批准成立,这也是杭州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1988年5月,省政府建立对外经济协调办公室,作为省政府联系国外和港澳台经济合作事务的窗口。以后几年又连续发文,规定了一系列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这样,外商在浙江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开发区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区域。1997年,受国家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利用外资跌入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引资积极性,允许国内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自然人等与外商合作,共同创办中外合资企业。这一系列政策保证了浙江利用外资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保持增长的态势。滨江激励创新魂:新设立滨江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钱塘江南岸萧山市的浦沿镇、长河镇、西兴镇和余杭市的三墩镇、九堡镇、下沙乡划入杭州,杭州城区得以跨江发展。此次区划调整后,杭州市区面积由430平方公里扩大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钱塘江南岸新设滨江区。高新区(滨江)具有五方面特点:一是体制创新。杭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享有国家特殊的优惠政策。滨江区作为行政区,具备一级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办事不过江,收入归滨江”的特殊政策。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高新区(滨江)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设置党政机构,将原两区叠加的37个机构精简到25个,原两区的优惠政策得到叠加。二是区位优越。沿江依桥,交通便捷,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高速公路擦境而过。杭州城市区划调整后,高新区(滨江)位于杭州城市新版图中心,尤其是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移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滨江)成为杭州市实现钱塘江两岸共同繁荣的战略要地。三是人才云集。滨江区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它们为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2005年引进各类人才1.5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46人,本科以上人才984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滨江区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既涌现出如士兰微电子、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科技人员创办的上市企业,也涌现了以全国最大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UT斯达康为代表的一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四是产业集聚。滨江区已成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动画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的产业基地。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拥有近五千家企业,其中来自美、英、日、韩等32个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445家,外商总投资27亿美元。五是环境优化。近几年来,按照“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总体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平安滨江”、“清洁滨江”等工作,全区生态、居住、政务、人文、治安等环境不断改善,为全面打造“天堂硅谷”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的联合检查验收,滨江区成为第六个获此“国际绿卡”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技工贸总收入9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财政总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家,合同利用外资5.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5%;实际利用外资2.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协议引进内资53.1亿元;实际引进内资30.6亿元;出口总额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雄桥跨域天途近:杭州湾跨海大桥一道杭州湾,让宁波和上海遥遥相望了多少年。明明近在咫尺,但每一次交流和对话,却得走上一段100多公里的弯路。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宁波人早起到上海逛街,晚上回家吃饭的梦想不再遥远。谁说“地理死角”、“交通末端”就是宿命,有了跨海大桥,整个长三角的面貌都在悄然改变。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青岛胶州湾大桥和美国庞恰特雷恩湖桥后的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世界第三长的桥梁。杭州湾跨海大桥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7日奠基,2006年5月1日建成通车,届时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公里,缩短了120公里左右,从而也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作为中国沿海大通道中的第一座跨海大桥,突破了杭州湾的瓶颈,优化了国道主干线的路网布局,改变了宁波交通末端状况,有利于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网,大大提升了宁波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大桥建设也有利于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宁波、舟山深水良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有利于缓解杭州过境(沪杭甬高速)公路交通的压力。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世界同声四海宾: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势头,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2016年G20峰会,将由中国主办。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举办G20峰会中国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国际峰会落户杭州将拉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化水平。杭州峰会不负众望,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具体行动计划,决心从根本上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之道。蓝图第一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第一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峰会还制定了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另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后者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全球投资治理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