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wCI 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书店里的故事/e3pmh1hmp/e3pmh28kq精神欲醒志求书,万象更新上品出。体制改革重造运,多元时代数为图。【环球网 记者 徐娜】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变化过程中,作为终端零售的书店也从一个售书场所发展到都市精神文明的空间,期间伴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复苏、辉煌、徘徊及改革到再次腾飞……精神欲醒志求书:通宵达旦为购书 政府支持民营书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禁锢被打破后,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出现读者通宵达旦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求购一书的情景。为满足突然释放的社会巨大文化阅读需求,政府开始接受民营资本重新加入图书流通业。1982年3月,国家发布《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集体书店、适当发展个体书店”。要求“对各种集体、个体图书发行单位,要切实加强指导,不能放任自流,集体、个体发行网点智能向国营书店和出版社批进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不得办理租型造货、翻印书刊和代理出版等业务”。1985年和1986年,文化部、国家出版局初步提出了对于民营书业的管理规范。1988年,国家进一步明确表示要扶持民营图书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图书市场总量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几个重要指标在该阶段的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阶段。如此之长的增长周期,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图书出版史上也是罕见的。数据显示,1977年中国有出版社114家,到1988年增加到506家,是1977年的4.43倍。万象更新上品出:图书质量精良 出版业再迎辉煌1989年11月,《关于加强集体、个体、私营书店(摊)管理的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对民营书业的管理规范,规定“民营书店不得向出版社和期刊社承揽书刊的总批发(总发行)”1995年开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束了长达9年的调整和徘徊。1995年和1996年中国图书出版的品种、数量、定价总金额和质量等指标都出现了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出版物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图书的纸张、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上世纪普遍采用的52克凸版纸已完全退出了市场,而代之以书写纸、双胶纸和铜版纸,小32开图书已被淘汰出局,国际大32开、16开本开始流行,更表现为在这一阶段出版界出版了一大批内容精良、格调高雅、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我国出版业结束了调整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我国出版物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图为国务院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此举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出版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体制改革重造运:出版业推进体制改革 新兴出版风生水起中国出版集团原为事业单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主要成员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联书店、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12家出版发行单位。转制为集团公司后,将以资产为纽带,对所属企业实行资产或股权管理,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新华书店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并力争在3年内完成改制工作。2004年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改革驶入快车道。当时,大多数出版社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在图书发行领域,新华书店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民营书业公司——世纪天鸿在国内率先同时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证,截至2004年9月,已有11家民营企业先后获得了出版物的总发行权。在出版业集团化方面,截至2004年年底,已经成立了15家出版集团,基本上都是集编、印、发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从出版集团拥有的市场规模看,2004年,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这5家集团达到国内500强的企业规模。2006年10月17日,我国图书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上海新华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交易,这标志着历时2年多,经过从国有独资到国有多元投资、混合所有制再到核心业务整体上市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的整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领域出现一种新的出版模式,主要包括EBOOK、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博客以及手机小说等。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EBOOK出版收益超过20万元的出版社有26家,超过50万元的有150家,超过100万元的有5家。全国约有100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传统图书和EBOOK。互联网出版势头令人刮目相看,互联网游戏出版、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互联网教育出版等业已形成。多元时代数为图:数字出版迈入多元时代 书店不再只是售书场所出版业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积极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传统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2011年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78亿元,比2002年的200亿元增长了近6倍,营业收入已占新闻出版全产业的9.5%。电子书出版发行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2011年,全国出版图书37万种、期刊9849种。其中,图书品种比2002年多了近20万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均居世界第一位。伴随着“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及一批骨干发行集团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立了现代物流系统,出版营销渠道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在海外传播。另外,我国出版机构正在寻求多元力量的碰撞,探索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智库联盟合作。如2017年,包括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教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传媒、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健康时报中国健康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全民阅读促进中心等在内的18家机构,联合发起了新闻出版产业新型智库联盟。开展前沿科技应用性研究等,努力破解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可谓是智库成果出版的“旗舰”产品。2018年,数字出版迈入了多元的时代。改革开放第四个1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书店,成为提供人们精神食粮,满足大家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40年来,在现代科技、商业因素的影响下,书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买卖书籍的场所逐步成长为代表都市精神文化的空间。15318943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徐娜环球网1531894320000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718/14/13/20180718021325337.png{"email":"xuna@huanqiu.com","name":"徐娜"}
精神欲醒志求书,万象更新上品出。体制改革重造运,多元时代数为图。【环球网 记者 徐娜】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变化过程中,作为终端零售的书店也从一个售书场所发展到都市精神文明的空间,期间伴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复苏、辉煌、徘徊及改革到再次腾飞……精神欲醒志求书:通宵达旦为购书 政府支持民营书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禁锢被打破后,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出现读者通宵达旦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求购一书的情景。为满足突然释放的社会巨大文化阅读需求,政府开始接受民营资本重新加入图书流通业。1982年3月,国家发布《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集体书店、适当发展个体书店”。要求“对各种集体、个体图书发行单位,要切实加强指导,不能放任自流,集体、个体发行网点智能向国营书店和出版社批进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不得办理租型造货、翻印书刊和代理出版等业务”。1985年和1986年,文化部、国家出版局初步提出了对于民营书业的管理规范。1988年,国家进一步明确表示要扶持民营图书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图书市场总量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几个重要指标在该阶段的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阶段。如此之长的增长周期,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图书出版史上也是罕见的。数据显示,1977年中国有出版社114家,到1988年增加到506家,是1977年的4.43倍。万象更新上品出:图书质量精良 出版业再迎辉煌1989年11月,《关于加强集体、个体、私营书店(摊)管理的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对民营书业的管理规范,规定“民营书店不得向出版社和期刊社承揽书刊的总批发(总发行)”1995年开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束了长达9年的调整和徘徊。1995年和1996年中国图书出版的品种、数量、定价总金额和质量等指标都出现了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出版物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图书的纸张、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上世纪普遍采用的52克凸版纸已完全退出了市场,而代之以书写纸、双胶纸和铜版纸,小32开图书已被淘汰出局,国际大32开、16开本开始流行,更表现为在这一阶段出版界出版了一大批内容精良、格调高雅、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我国出版业结束了调整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我国出版物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图为国务院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此举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出版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体制改革重造运:出版业推进体制改革 新兴出版风生水起中国出版集团原为事业单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主要成员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联书店、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12家出版发行单位。转制为集团公司后,将以资产为纽带,对所属企业实行资产或股权管理,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新华书店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并力争在3年内完成改制工作。2004年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改革驶入快车道。当时,大多数出版社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在图书发行领域,新华书店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民营书业公司——世纪天鸿在国内率先同时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证,截至2004年9月,已有11家民营企业先后获得了出版物的总发行权。在出版业集团化方面,截至2004年年底,已经成立了15家出版集团,基本上都是集编、印、发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从出版集团拥有的市场规模看,2004年,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这5家集团达到国内500强的企业规模。2006年10月17日,我国图书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上海新华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交易,这标志着历时2年多,经过从国有独资到国有多元投资、混合所有制再到核心业务整体上市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的整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领域出现一种新的出版模式,主要包括EBOOK、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博客以及手机小说等。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EBOOK出版收益超过20万元的出版社有26家,超过50万元的有150家,超过100万元的有5家。全国约有100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传统图书和EBOOK。互联网出版势头令人刮目相看,互联网游戏出版、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互联网教育出版等业已形成。多元时代数为图:数字出版迈入多元时代 书店不再只是售书场所出版业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积极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传统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2011年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78亿元,比2002年的200亿元增长了近6倍,营业收入已占新闻出版全产业的9.5%。电子书出版发行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2011年,全国出版图书37万种、期刊9849种。其中,图书品种比2002年多了近20万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均居世界第一位。伴随着“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及一批骨干发行集团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立了现代物流系统,出版营销渠道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在海外传播。另外,我国出版机构正在寻求多元力量的碰撞,探索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智库联盟合作。如2017年,包括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教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传媒、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健康时报中国健康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全民阅读促进中心等在内的18家机构,联合发起了新闻出版产业新型智库联盟。开展前沿科技应用性研究等,努力破解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可谓是智库成果出版的“旗舰”产品。2018年,数字出版迈入了多元的时代。改革开放第四个1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书店,成为提供人们精神食粮,满足大家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40年来,在现代科技、商业因素的影响下,书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买卖书籍的场所逐步成长为代表都市精神文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