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wIo作者:陈超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西安/e3pmh1hmp/e3pmh28kq故都千载势从头,砥砺高新百业筹。潜力勃发民自奋,重开丝路跃环球。【环球网 记者 陈超】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中,陕西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这样向世界推介陕西:“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是从哪里来,那么大家就到陕西去看一看……如果大家要了解中国今后向哪里去,我建议大家也要到陕西去,目睹古丝绸之路起点。”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西安市灞桥区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演绎了一段又一段创新改革、昂扬奋进的动人画卷。40年来,在这片大地上,无数灞桥人挥洒着汗水,也燃烧着激情;无数建设者不惧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40年的改革艰难曲折,40年的发展荡气回肠,40年的成就光耀辉煌。不平凡的40年,不同凡响的灞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为了曾经难以磨灭的岁月,更为了起航新时代的美好征程。故都千载势从头华山厂,位于西安东郊。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这家大型军工企业转产民品,就像是一个大汉要拿起绣花针,不适应,很别扭。此时的改革,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高墙深院里的军工企业,探出身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1985年至1991年,改革开放向西安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推进,外向型经济拉开序幕。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西安,计划经济仍在人们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如何“破冰”,继而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成为这个古老城市的新时代使命。有人在固守、有人在观望,也有人开始思索、探索和尝试。1985年前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当年的华山机械制造厂开始转变思路,依托军品开发民品,并在西北地区第一个成立了民品研究所。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最神秘、最不可触及的军工企业,如何融入市场经济,西安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有过“两眼摸黑”、有过“摸着石头过河”,有过不懂怎么与外资合作导致项目失败的惨痛,西安的军工企业在融入市场的大潮中,终于成就了“全国第一个民营资本进入军工企业”的成功个案。历来以装备制造业声闻天下的西安,在这个时候,曾经神秘的“军工”开始掀起其神秘面纱,“积极扶持军工企业开发民品”成为1985年到1991年西安最突出的标签。砥砺高新百业筹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劲风从田间地头吹进了城市和企业。西安正迈着有力步伐走在改革开放的急行军中。“地方财政不再吃中央财政的大锅饭,地方财政要自给自足”成为时代新要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大城市开始纷纷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1991年6月,踏着泥泞,西安高新区在雨中挖下了第一铲土,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这样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和成长,履行着制度创新,见证了西安转型。现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安高新区拔地而起,直到今天,高新区当初的“创新制度”持续为西安带来累累经济硕果,也纷纷被西安乃至全国的开发区借鉴、延续。“制度创新,科技先导”不仅是高新区诞生时携带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年西安转型的大方向。1992年到1996年,制度创新成为西安改革开放的主线,西安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西安丰富的科技资源是有目共睹的,一定会大有所为。1991年6月14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那一年,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全国26个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是当时全国唯一没有政府投资的开发区。承载着“科技转型”重任的高新区,所有的财富就是10万元启动资金和3.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还不及现在高新区的十分之一。1991年9月6日,蒋家寨村后的一片菜地上,火炬大厦及高新路边的A区工业厂房正式破土动工,此后,高新区首批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到1991年底,已有7家施工单位进区,实际开工共16幢厂房及配套设施,18家企业正式签订了购房和土地转让合同。到了1992年,高新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990.5万元,开工13.9万平方米,征地243亩,回收资金517万元。从1992年到1996年,当高新区第一轮创业轰轰烈烈开始的时候,西安正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西安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一年时长可以衡量出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脚步。1993年,一个以前跑手续要跑一年多的3000万投资项目,却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审批、投资、生产线建设、产品生产。当时的西安速度、高新速度让来自日本的投资者震惊。承载着西安科技发展转型重任的高新区也让西安光芒四射,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对西安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1993年6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西安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同日,他给高新区题词:“发展高科技术,实现经济飞跃。”西安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提出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此时,西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1993年到1996年,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刘华清、邹家华、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西安视察,并都去了高新区,肯定了西安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尝试。当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曾到西安高新区考察。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西安被批准为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制定了实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方案和20个配套方案。与此同时,西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新的转变,由放权让利、实施利改税,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向设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转换和深化。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城市环境也展现出新的风貌。1993年,西安经济增长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值(23.9%)。西安的成功转型,用它自身的科技、商贸、旅游等丰硕资源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大门,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制度创新给西安带来的除了经济发展外,从更长远的目光看,还找对了城市自身的历史定位。潜力勃发民自奋从1997年到2002年,经济大环境趋紧,改革在深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决定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1998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1999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西安改革开放进入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的新阶段。1997~2002年,西安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4%;非公经济在西安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28.1%提高到2002年的37.3%。据统计,到2000年底,西安已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贫困的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9%。与此同时,西安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制定工业振兴计划,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3%提高到4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2年到2007年,累计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投资2263.02亿元,年均增长41.6%。重开丝路跃环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中,陕西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陕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先后接待了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丝路电影节等,为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创造了新平台,进一步提高了西安作为丝路文化核心区的影响力。由于西安城市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偏低,2002年陕西省提出“西咸一体化”动议,两座城市签署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由于“西咸一体化”在此后十余年间实质性进展缓慢,2014年又设立了涵盖西安和咸阳部分地区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但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三个主体在共建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碍。为深入推进“西咸一体化”,2017年1月陕西省决定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市代管。而西安与咸阳两市还将在“城乡规划一体、产业布局一体、基础设施一体、社会管理一体、公共服务一体、环境治理一体”等领域加强衔接和合作。为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西安通过加速构建丝路大通道、搭建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经济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等举措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从西安出发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自2013年开行以来,将大量“中国制造”商品运往中亚5国44个城市和站点,而来自中亚地区的优质面粉、粮油等也作为“回程货”摆上了陕西老百姓的餐桌。在此基础上,陕西省2016年以来又开通了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等4条中欧班列线路。西安市还依托历史文化优势,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丝路“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西安市相继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亚美尼亚久姆里市等丝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一带一路”也为西安带来了多样化的国际交往,丝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国际电影节、丝路旅游国际博览会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陆续在西安举办,“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活动相继登场,西安国际领事馆区也在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陕旅游、经商、学习,曾经联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路起点正重新显露出“国际范儿”。15318976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31897620000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718/15/08/20180718030832770.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故都千载势从头,砥砺高新百业筹。潜力勃发民自奋,重开丝路跃环球。【环球网 记者 陈超】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中,陕西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这样向世界推介陕西:“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是从哪里来,那么大家就到陕西去看一看……如果大家要了解中国今后向哪里去,我建议大家也要到陕西去,目睹古丝绸之路起点。”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西安市灞桥区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演绎了一段又一段创新改革、昂扬奋进的动人画卷。40年来,在这片大地上,无数灞桥人挥洒着汗水,也燃烧着激情;无数建设者不惧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40年的改革艰难曲折,40年的发展荡气回肠,40年的成就光耀辉煌。不平凡的40年,不同凡响的灞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为了曾经难以磨灭的岁月,更为了起航新时代的美好征程。故都千载势从头华山厂,位于西安东郊。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这家大型军工企业转产民品,就像是一个大汉要拿起绣花针,不适应,很别扭。此时的改革,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高墙深院里的军工企业,探出身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1985年至1991年,改革开放向西安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推进,外向型经济拉开序幕。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西安,计划经济仍在人们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如何“破冰”,继而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成为这个古老城市的新时代使命。有人在固守、有人在观望,也有人开始思索、探索和尝试。1985年前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当年的华山机械制造厂开始转变思路,依托军品开发民品,并在西北地区第一个成立了民品研究所。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最神秘、最不可触及的军工企业,如何融入市场经济,西安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有过“两眼摸黑”、有过“摸着石头过河”,有过不懂怎么与外资合作导致项目失败的惨痛,西安的军工企业在融入市场的大潮中,终于成就了“全国第一个民营资本进入军工企业”的成功个案。历来以装备制造业声闻天下的西安,在这个时候,曾经神秘的“军工”开始掀起其神秘面纱,“积极扶持军工企业开发民品”成为1985年到1991年西安最突出的标签。砥砺高新百业筹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劲风从田间地头吹进了城市和企业。西安正迈着有力步伐走在改革开放的急行军中。“地方财政不再吃中央财政的大锅饭,地方财政要自给自足”成为时代新要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大城市开始纷纷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1991年6月,踏着泥泞,西安高新区在雨中挖下了第一铲土,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这样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和成长,履行着制度创新,见证了西安转型。现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安高新区拔地而起,直到今天,高新区当初的“创新制度”持续为西安带来累累经济硕果,也纷纷被西安乃至全国的开发区借鉴、延续。“制度创新,科技先导”不仅是高新区诞生时携带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年西安转型的大方向。1992年到1996年,制度创新成为西安改革开放的主线,西安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西安丰富的科技资源是有目共睹的,一定会大有所为。1991年6月14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那一年,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全国26个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是当时全国唯一没有政府投资的开发区。承载着“科技转型”重任的高新区,所有的财富就是10万元启动资金和3.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还不及现在高新区的十分之一。1991年9月6日,蒋家寨村后的一片菜地上,火炬大厦及高新路边的A区工业厂房正式破土动工,此后,高新区首批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到1991年底,已有7家施工单位进区,实际开工共16幢厂房及配套设施,18家企业正式签订了购房和土地转让合同。到了1992年,高新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990.5万元,开工13.9万平方米,征地243亩,回收资金517万元。从1992年到1996年,当高新区第一轮创业轰轰烈烈开始的时候,西安正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西安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一年时长可以衡量出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脚步。1993年,一个以前跑手续要跑一年多的3000万投资项目,却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审批、投资、生产线建设、产品生产。当时的西安速度、高新速度让来自日本的投资者震惊。承载着西安科技发展转型重任的高新区也让西安光芒四射,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对西安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1993年6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西安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同日,他给高新区题词:“发展高科技术,实现经济飞跃。”西安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提出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此时,西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1993年到1996年,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刘华清、邹家华、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西安视察,并都去了高新区,肯定了西安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尝试。当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曾到西安高新区考察。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西安被批准为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制定了实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方案和20个配套方案。与此同时,西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新的转变,由放权让利、实施利改税,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向设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转换和深化。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城市环境也展现出新的风貌。1993年,西安经济增长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值(23.9%)。西安的成功转型,用它自身的科技、商贸、旅游等丰硕资源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大门,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制度创新给西安带来的除了经济发展外,从更长远的目光看,还找对了城市自身的历史定位。潜力勃发民自奋从1997年到2002年,经济大环境趋紧,改革在深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决定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1998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1999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西安改革开放进入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的新阶段。1997~2002年,西安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4%;非公经济在西安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28.1%提高到2002年的37.3%。据统计,到2000年底,西安已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贫困的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9%。与此同时,西安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制定工业振兴计划,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3%提高到4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2年到2007年,累计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投资2263.02亿元,年均增长41.6%。重开丝路跃环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中,陕西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1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陕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先后接待了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丝路电影节等,为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创造了新平台,进一步提高了西安作为丝路文化核心区的影响力。由于西安城市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偏低,2002年陕西省提出“西咸一体化”动议,两座城市签署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由于“西咸一体化”在此后十余年间实质性进展缓慢,2014年又设立了涵盖西安和咸阳部分地区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但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三个主体在共建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碍。为深入推进“西咸一体化”,2017年1月陕西省决定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市代管。而西安与咸阳两市还将在“城乡规划一体、产业布局一体、基础设施一体、社会管理一体、公共服务一体、环境治理一体”等领域加强衔接和合作。为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西安通过加速构建丝路大通道、搭建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经济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等举措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从西安出发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自2013年开行以来,将大量“中国制造”商品运往中亚5国44个城市和站点,而来自中亚地区的优质面粉、粮油等也作为“回程货”摆上了陕西老百姓的餐桌。在此基础上,陕西省2016年以来又开通了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等4条中欧班列线路。西安市还依托历史文化优势,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丝路“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西安市相继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亚美尼亚久姆里市等丝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一带一路”也为西安带来了多样化的国际交往,丝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国际电影节、丝路旅游国际博览会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陆续在西安举办,“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活动相继登场,西安国际领事馆区也在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陕旅游、经商、学习,曾经联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路起点正重新显露出“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