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wIO作者:陈超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武汉/e3pmh1hmp/e3pmh28kq开放私营汉正先,寻才打破外籍关。长江航运谋新变,自贸图局握重拳。【环球网 记者 陈超】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始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武汉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时代特征、武汉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其经验主要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始终坚持推进市场化进程,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武汉始终坚定地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谋求城市复兴和城市现代化,不断继承和发扬首义精神。武汉成为中部唯一进入“3000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以及中部首个“321”产业排序的城市。图为2002年4月21日,在著名的武汉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一批发商城外,数百种品牌商标十分规范地挂满了两面墙,十分壮观,一个生意人说,这既宣传了产品又拉了生意(上面均注明了摊位号)。开放私营汉正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1979年,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被誉为“对内搞活的曲范”,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深受中外新闻媒体的注目。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人曾先后到汉正街市场视察、指导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驻华使节、国会议员、新闻记者等到汉正街市场参观访问。改革开放40年来,汉正街从恢复时的一条不足200米的街市,发展成为方圆1.67平方公里的商贸区,56个室内市场经营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个体工商户由103户发展到15000多户,经营品种由单一经营的小百货,发展到服装、副食、家电、鞋类、塑料、文化用品等10个专业大类10万多品种,汉正街市场商品价廉物美,目前有国内外2000多个品牌的华中或湖北地区总代理,辐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重庆等11省1市。2001年市场销售额就达181亿元,上缴税收1.12亿元,居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列,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走进汉正街,就是走进"买全国、卖全国"的小商品批发集散中心。这里的商品汇集各地精华,物美价廉,琳琅满目。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汉正街抓住我国加入WTO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契机,正在实施市场的"二次创业",努力重塑品牌、重塑机制、重塑布局、重塑环境,力争把未来的汉正街培育成具有现代化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图为2005年4月17日,原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铜像揭幕。武汉柴油机厂老职工陈虎初拿着当年格里希先生的工作照向众人说:“格里希,好样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寻才打破外籍关:“洋厂长”先河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百业待举的中国,用海纳百川的襟怀向世界张开了热情的臂膀。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首位“洋厂长”。由于格里希治厂有方,武柴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柴油机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产品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在当时创汇超过百万美元。除此之外,格里希亲自撰写了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用武柴人的话说,“死水”被他搅“活”了。格里希在当时引起如此轰动,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为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的成功嫁接开了个好头。由此所产生的“格里希效应”影响深远,这对全面推进我国的“引智”工作,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长江航运谋新变:武汉港口码头新发展随着1990年代以来“黄金水道”的衰落,汉口码头的沉沦成就了大武汉衰落的记忆。1986年,武汉港客运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年送客人数达到286万人次,日发航班30次左右。1992年兴建 的被誉为“亚洲第一港”的新武汉港,在短暂辉煌之后,客源迅速下滑。至1995年,长江客运比10年前下降124万人次。到2000年下降到106万余 人,递减速度达20%左右。“九五”期间,客运亏损额高达3.7亿元。2001年10月,集团退出了长江中下游的普客运输航线。长江航运的衰落,1990年代以来主要受到来自其他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和公路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家给内河整治的投资太低。陆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使长江航运的优势不复存在,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武汉的港口码头整体出现萧条的景象,也没有大的投资商对武汉港口感兴趣。水运的衰落同时伴随的是武汉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滑。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四。改革开放以后武汉总体吸聚能力呈下降趋势。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武汉面临“东西夹击”的局面,在国内经济地理形势上,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功能大大降低。2004年元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时,要求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交通部已经批准《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以前,投资160亿元整治长江航道,长江航运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11月初,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上,振兴“黄金水道”,成了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共识。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上海、湖北、重庆等沿江七省二市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参加的座谈会,达成合力建设黄金水道的共识。200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武汉新港”的宏伟目标,这是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对武汉港口发展的大手笔之作,并将“武汉新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大项目。按照规划,它将跻身拥有先进港口技术、现代机械装备的“亿吨级”大港,它将是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它还将带动一个依托港口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城区的“循环经济”先导区。到2015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相比铁路、公路和航空发展,长江航道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和良好利用。如今能源紧缺、油价飙升,黄金水道低能耗、低占地、低成本、大运量的交通优势凸显。武汉新港建成后,既可开通直达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近洋航线,也可与处于国际黄金海运带的洋山港对接,成为中国中部通达世界的水上门户,中国内河最大的国际性港口。图为2017年4月1日上午九时,武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自贸图局握重拳: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获批在全国掀起一股申报自贸区的热潮,武汉也在准备加入这一竞争队伍。2016年8月31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成为第一批内陆自贸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于自贸区建设的全流程,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结合实际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武汉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做法,加强政务服务、创新创业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武汉既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是自由贸易区。纵观已经挂牌的11个自贸区,具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区是不多的。“双自联动”把握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两个动力来源,一个是开放,第二是创新。对于湖北的“一主两副”,可以通过武汉地区的“双自联动”尝试开放如何去推进创新进一步深化,创新的驱动又怎样能倒过来促进企业走出去。一直以来湖北开放的短板需要补齐,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做法,然后逐步推广到宜昌、襄阳,乃至扩大推广到湖北全省,以及长江中游的所有的省。这样的话,湖北才能叫做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国家要求湖北自贸区完成这个使命,注定了湖北自贸区不是简单地贸易开放,而是通过贸易开放建立、培育,形成一批新兴的高附加价值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这样的话,这不仅使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格局更加地优化,对于湖北未来的发展也是要突出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战略坚实的产业基础。15318981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31898100000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718/15/16/20180718031626642.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开放私营汉正先,寻才打破外籍关。长江航运谋新变,自贸图局握重拳。【环球网 记者 陈超】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始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武汉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时代特征、武汉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其经验主要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始终坚持推进市场化进程,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武汉始终坚定地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谋求城市复兴和城市现代化,不断继承和发扬首义精神。武汉成为中部唯一进入“3000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以及中部首个“321”产业排序的城市。图为2002年4月21日,在著名的武汉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一批发商城外,数百种品牌商标十分规范地挂满了两面墙,十分壮观,一个生意人说,这既宣传了产品又拉了生意(上面均注明了摊位号)。开放私营汉正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1979年,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被誉为“对内搞活的曲范”,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深受中外新闻媒体的注目。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人曾先后到汉正街市场视察、指导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驻华使节、国会议员、新闻记者等到汉正街市场参观访问。改革开放40年来,汉正街从恢复时的一条不足200米的街市,发展成为方圆1.67平方公里的商贸区,56个室内市场经营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个体工商户由103户发展到15000多户,经营品种由单一经营的小百货,发展到服装、副食、家电、鞋类、塑料、文化用品等10个专业大类10万多品种,汉正街市场商品价廉物美,目前有国内外2000多个品牌的华中或湖北地区总代理,辐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重庆等11省1市。2001年市场销售额就达181亿元,上缴税收1.12亿元,居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列,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走进汉正街,就是走进"买全国、卖全国"的小商品批发集散中心。这里的商品汇集各地精华,物美价廉,琳琅满目。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汉正街抓住我国加入WTO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契机,正在实施市场的"二次创业",努力重塑品牌、重塑机制、重塑布局、重塑环境,力争把未来的汉正街培育成具有现代化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图为2005年4月17日,原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铜像揭幕。武汉柴油机厂老职工陈虎初拿着当年格里希先生的工作照向众人说:“格里希,好样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寻才打破外籍关:“洋厂长”先河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百业待举的中国,用海纳百川的襟怀向世界张开了热情的臂膀。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首位“洋厂长”。由于格里希治厂有方,武柴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柴油机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产品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在当时创汇超过百万美元。除此之外,格里希亲自撰写了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用武柴人的话说,“死水”被他搅“活”了。格里希在当时引起如此轰动,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为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的成功嫁接开了个好头。由此所产生的“格里希效应”影响深远,这对全面推进我国的“引智”工作,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长江航运谋新变:武汉港口码头新发展随着1990年代以来“黄金水道”的衰落,汉口码头的沉沦成就了大武汉衰落的记忆。1986年,武汉港客运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年送客人数达到286万人次,日发航班30次左右。1992年兴建 的被誉为“亚洲第一港”的新武汉港,在短暂辉煌之后,客源迅速下滑。至1995年,长江客运比10年前下降124万人次。到2000年下降到106万余 人,递减速度达20%左右。“九五”期间,客运亏损额高达3.7亿元。2001年10月,集团退出了长江中下游的普客运输航线。长江航运的衰落,1990年代以来主要受到来自其他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和公路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家给内河整治的投资太低。陆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使长江航运的优势不复存在,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武汉的港口码头整体出现萧条的景象,也没有大的投资商对武汉港口感兴趣。水运的衰落同时伴随的是武汉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滑。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四。改革开放以后武汉总体吸聚能力呈下降趋势。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武汉面临“东西夹击”的局面,在国内经济地理形势上,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功能大大降低。2004年元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时,要求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交通部已经批准《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以前,投资160亿元整治长江航道,长江航运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11月初,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上,振兴“黄金水道”,成了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共识。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上海、湖北、重庆等沿江七省二市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参加的座谈会,达成合力建设黄金水道的共识。200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武汉新港”的宏伟目标,这是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对武汉港口发展的大手笔之作,并将“武汉新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大项目。按照规划,它将跻身拥有先进港口技术、现代机械装备的“亿吨级”大港,它将是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它还将带动一个依托港口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城区的“循环经济”先导区。到2015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相比铁路、公路和航空发展,长江航道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和良好利用。如今能源紧缺、油价飙升,黄金水道低能耗、低占地、低成本、大运量的交通优势凸显。武汉新港建成后,既可开通直达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近洋航线,也可与处于国际黄金海运带的洋山港对接,成为中国中部通达世界的水上门户,中国内河最大的国际性港口。图为2017年4月1日上午九时,武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自贸图局握重拳: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获批在全国掀起一股申报自贸区的热潮,武汉也在准备加入这一竞争队伍。2016年8月31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成为第一批内陆自贸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于自贸区建设的全流程,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结合实际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武汉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做法,加强政务服务、创新创业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武汉既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是自由贸易区。纵观已经挂牌的11个自贸区,具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区是不多的。“双自联动”把握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两个动力来源,一个是开放,第二是创新。对于湖北的“一主两副”,可以通过武汉地区的“双自联动”尝试开放如何去推进创新进一步深化,创新的驱动又怎样能倒过来促进企业走出去。一直以来湖北开放的短板需要补齐,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做法,然后逐步推广到宜昌、襄阳,乃至扩大推广到湖北全省,以及长江中游的所有的省。这样的话,湖北才能叫做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国家要求湖北自贸区完成这个使命,注定了湖北自贸区不是简单地贸易开放,而是通过贸易开放建立、培育,形成一批新兴的高附加价值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这样的话,这不仅使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格局更加地优化,对于湖北未来的发展也是要突出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战略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