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TEf作者:陈超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苏州/e3pmh1hmp/e3pmh28kq苏景风情耀九州,世遗盛举话春秋。太湖鼎论和文化,再造园林生态悠。【环球网 记者 陈超】苏州是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目前全国唯一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城市,也是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人均0.29平方米。延续千年文脉的同时,苏州致力于打造古今融合的文化生态,一方面传承吴文化的优秀基因,一方面也在对接现代文化元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目前,苏州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多门类、有特色、上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创产业体系,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6年,苏州已有各类文创企业26753家,从业人员超过69万人,营业收入482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9%。他们开拓进取、各显身手,三分之二以上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依然发展势头良好,显示了文化创意的强大生命力。苏景风情耀九州:李光耀的苏州情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在谈到“亚洲四小龙”时特别提到了新加坡,邓小平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这一年的秋天,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和副总理王鼎昌率团访华。国事访问之余,李光耀着意考察江苏。考察完无锡后,李光耀表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江苏不看苏州太可惜了。1993年5月10日,李光耀、王鼎昌一行再次来苏访问。此次访苏的主要目的,是就中新两国的深层次合作作进一步考察。在机场至苏州途中,苏州方面适时安排李光耀察看了拟建工业园区的地块。在当年5月11日举行的情况介绍会上,苏州市领导和新加坡规划专家就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设想和规划概念作了介绍,进一步达成共识:经过十多年时间,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一个70平方公里、60万人口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整个园区将分三期工程实施,逐步建成商业、金融、高科技工业相配套的新加坡“裕廊园”式工业园区。当天晚上,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劳工基金(国际)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原则协议》,协议提出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李光耀出席了协议签字仪式。1994年2月26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以及苏州市与新加坡裕廊镇之间《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与新加坡苏州园区开发财团之间的《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等三个文件在北京签订。世遗盛举话春秋:从“申遗”成功到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现有世界遗产29处,位列世界第三位。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大国,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无论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展示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成果,还是促进本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推动文化建设,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对我们而言,得来相当不易。1993年,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申请承办世遗会,但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一直到2001年芬兰赫尔辛基的第25届世遗会上,才确定第27届世遗会由中国政府承办。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苏州市很快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发出了申请函。苏州市市长杨卫泽陈述了苏州举办世遗会的有利条件:苏州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座古典园林,有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昆曲;苏州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苏州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总之苏州举办世遗会的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有利于世遗会的顺利召开。2002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6届世遗会上,经代表们举手表决,正式确定苏州为第27届世遗会的召开地,应希腊等国代表的要求,大会秘书处当即将有关文本中的第27届世遗会举办地由“中国”改为“中国苏州”,并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这一消息。中国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可以将举办世遗会的愿望变成现实。然而,由于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第27届世遗会被迫改在巴黎举行,中国再次与世遗会失之交臂。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市再次提出申办第28届世遗会的申请,最终在大会和其他申办国的让步和支持下,获得举办权。苏州会议内容主要包括:讨论和审议世界各国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问题。 在本届会议上,34项遗产地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5个国家首次进入名录,另有6个现有遗产地的扩展项目被列入。新遗产地的入选使得世界遗产名录更加丰富和多样。至此,全球共有788处世界遗产。作为本次大会的另一重要成果,“苏州决定”对2000年“凯恩斯决议”做出了重要修改: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每个缔约国每年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从1项改为最多2项,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名。章新胜说,“苏州决定”在增强世界遗产名录的平衡性、代表性和可信性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会发表的“苏州宣言”呼吁与会各国将青少年作为世界遗产保护教育的重点,积极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服务和指导。宣言指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加强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国际合作,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促进遗产保护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太湖鼎论和文化:太湖文化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中国唯一一个自主创立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它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论坛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高端平台,诚邀全球各界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大计,共建和谐文化和和谐世界。2008年3月12日,太湖文化论坛获得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年会。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2011年5月18-19日在中国苏州太湖成功举办。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不同文明的历史启示和现实价值,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应对共同挑战、增进世界和谐,政府与民间在共建世界和谐中的作用等重要议题,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倡导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安德烈·阿祖莱等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政要、文化官员、学者、企业领军人士、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媒体代表等近500人出席了首届年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及其首届年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内外嘉宾一致认为,新世界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在眉睫。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就是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再造园林生态悠:苏州的绿化之路作为2002年首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县级市,苏州的常熟市并未在荣誉面前止步,而是继续加大投入和建设,连续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常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历时12年,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5.78%,绿地率达42.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3平方米,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自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以来,苏州的张家港市先后出台了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河道道路绿线控制标准、河道巡查抽查实施细则及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绿色图章”制度,使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7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颁奖活动在广州举行。苏州的常熟市、张家港市从全国300多个“国家园林城市”中脱颖而出,被住建部正式命名并授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住建部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标尺,是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的最高荣誉。常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历时12年,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5.78%,绿地率达42.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3平方米,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苏州还创新了园林分类保护管理机制,全市累计公布苏州园林59个,修建虎丘景区一榭园、可园、上方山石湖生态园等重点园林景区并对外开放,实现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新突破;并全面实施了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推进太湖风景名胜区详规编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和示范。15329376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超环球网153293766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730/16/04/20180730040409622.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苏景风情耀九州,世遗盛举话春秋。太湖鼎论和文化,再造园林生态悠。【环球网 记者 陈超】苏州是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目前全国唯一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城市,也是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人均0.29平方米。延续千年文脉的同时,苏州致力于打造古今融合的文化生态,一方面传承吴文化的优秀基因,一方面也在对接现代文化元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目前,苏州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多门类、有特色、上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创产业体系,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6年,苏州已有各类文创企业26753家,从业人员超过69万人,营业收入482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9%。他们开拓进取、各显身手,三分之二以上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依然发展势头良好,显示了文化创意的强大生命力。苏景风情耀九州:李光耀的苏州情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在谈到“亚洲四小龙”时特别提到了新加坡,邓小平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这一年的秋天,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和副总理王鼎昌率团访华。国事访问之余,李光耀着意考察江苏。考察完无锡后,李光耀表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江苏不看苏州太可惜了。1993年5月10日,李光耀、王鼎昌一行再次来苏访问。此次访苏的主要目的,是就中新两国的深层次合作作进一步考察。在机场至苏州途中,苏州方面适时安排李光耀察看了拟建工业园区的地块。在当年5月11日举行的情况介绍会上,苏州市领导和新加坡规划专家就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设想和规划概念作了介绍,进一步达成共识:经过十多年时间,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一个70平方公里、60万人口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整个园区将分三期工程实施,逐步建成商业、金融、高科技工业相配套的新加坡“裕廊园”式工业园区。当天晚上,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劳工基金(国际)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原则协议》,协议提出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李光耀出席了协议签字仪式。1994年2月26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以及苏州市与新加坡裕廊镇之间《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与新加坡苏州园区开发财团之间的《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等三个文件在北京签订。世遗盛举话春秋:从“申遗”成功到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现有世界遗产29处,位列世界第三位。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大国,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无论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展示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成果,还是促进本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推动文化建设,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对我们而言,得来相当不易。1993年,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申请承办世遗会,但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一直到2001年芬兰赫尔辛基的第25届世遗会上,才确定第27届世遗会由中国政府承办。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苏州市很快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发出了申请函。苏州市市长杨卫泽陈述了苏州举办世遗会的有利条件:苏州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座古典园林,有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昆曲;苏州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苏州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总之苏州举办世遗会的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有利于世遗会的顺利召开。2002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6届世遗会上,经代表们举手表决,正式确定苏州为第27届世遗会的召开地,应希腊等国代表的要求,大会秘书处当即将有关文本中的第27届世遗会举办地由“中国”改为“中国苏州”,并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这一消息。中国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可以将举办世遗会的愿望变成现实。然而,由于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第27届世遗会被迫改在巴黎举行,中国再次与世遗会失之交臂。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市再次提出申办第28届世遗会的申请,最终在大会和其他申办国的让步和支持下,获得举办权。苏州会议内容主要包括:讨论和审议世界各国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问题。 在本届会议上,34项遗产地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5个国家首次进入名录,另有6个现有遗产地的扩展项目被列入。新遗产地的入选使得世界遗产名录更加丰富和多样。至此,全球共有788处世界遗产。作为本次大会的另一重要成果,“苏州决定”对2000年“凯恩斯决议”做出了重要修改: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每个缔约国每年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从1项改为最多2项,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名。章新胜说,“苏州决定”在增强世界遗产名录的平衡性、代表性和可信性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会发表的“苏州宣言”呼吁与会各国将青少年作为世界遗产保护教育的重点,积极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服务和指导。宣言指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加强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国际合作,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促进遗产保护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太湖鼎论和文化:太湖文化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中国唯一一个自主创立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它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论坛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高端平台,诚邀全球各界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大计,共建和谐文化和和谐世界。2008年3月12日,太湖文化论坛获得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年会。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2011年5月18-19日在中国苏州太湖成功举办。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不同文明的历史启示和现实价值,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应对共同挑战、增进世界和谐,政府与民间在共建世界和谐中的作用等重要议题,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倡导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安德烈·阿祖莱等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政要、文化官员、学者、企业领军人士、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媒体代表等近500人出席了首届年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及其首届年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内外嘉宾一致认为,新世界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在眉睫。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就是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再造园林生态悠:苏州的绿化之路作为2002年首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县级市,苏州的常熟市并未在荣誉面前止步,而是继续加大投入和建设,连续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常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历时12年,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5.78%,绿地率达42.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3平方米,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自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以来,苏州的张家港市先后出台了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河道道路绿线控制标准、河道巡查抽查实施细则及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绿色图章”制度,使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7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颁奖活动在广州举行。苏州的常熟市、张家港市从全国300多个“国家园林城市”中脱颖而出,被住建部正式命名并授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住建部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标尺,是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的最高荣誉。常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历时12年,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5.78%,绿地率达42.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3平方米,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苏州还创新了园林分类保护管理机制,全市累计公布苏州园林59个,修建虎丘景区一榭园、可园、上方山石湖生态园等重点园林景区并对外开放,实现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新突破;并全面实施了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推进太湖风景名胜区详规编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