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bYYJ作者:田刚finance.huanqiu.comarticle激荡四十年 • 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e3pmh1hmp/e3pmh28kq<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07/20180829020739463.jpg?imageView2/2/w/1260"/></i><p>激荡四十年·中关村</p><p>一通一海中关村,网络联成机遇伸。</p><p>时代潮头名乍起,志求双创砺雄心。</p><p>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p><p>中关村,在晚清时的名称为“中官坟”;“中官”也即是清宫内廷太监,“中官坟”即太监死后安葬之地。建国后,北京市政府考虑到“中官坟”这一名称欠妥,随即依据谐音改称为“中关村”。</p><p><span>1978</span>年,中国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下飞机悬梯的人当中,就包括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当年,美国在国人眼里还是“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帝国主义,但沿着波士顿128公路、旧金山硅谷转下来,陈春先却看到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它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陈春先深刻认识到——这正是美国经济科技强大的终极奥秘。</p><p>联想到这些差距,陈春先的心隐隐作痛,脑海中浮现出了“中关村”。</p><p><span>当年,北京海淀区聚集着中国最顶尖的</span>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逊于硅谷。陈春先在1980年向中科院、北京科协的听众讲述“访美报告”时宣布:要创办“中国的硅谷”。</p><p><span>1980</span>年10月23日,陈春先连同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等人,把物理所一间废弃仓库收拾出来,成立了“服务部”。这一天,被业界公认为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p><p><span></span><span></span><span></span><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07/20180829020754890.jpg?imageView2/2/w/1260"/></i><span></span><span></span><span></span></p><p><span>图为中关村里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spa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em data-scene="strong">一通一海中关村:“一通一海”的时代</em></p><p><span>1979</span>年,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成员王洪德组织人马做计算机房工程安装,一年大赚60万,轰动中科院;1983年8月,46岁的王洪德创办“京海”,刚刚成立就拿下北大一个计算机改造项目,让京海大赚9万块,此后更是凭借工程过硬的质量,陆续获得了国家远洋、国家计委、北京军区等大工程订单。截止到1987年,京海总产值突破1.3亿,成为中国机房行业的第一龙头企业。</p><p><span>1984</span>年5月16日,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担任名誉董事长的四通公司,在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四”取自四季青,“通”有“四通八达”之意;英文“Stone”意为石头。当时亦有人解释为:干好了成钻石,干不好就甘当铺路石。</p><p><span>四通的第一单生意,来自中科院计算中心一批废弃闲置的日本打印机,四通公司组织程序员写了套中文打印软件,并安装到打印机上,借此大赚</span>20万。1985年,四通MS-2400中英文打字机横空出世,当年实现收入3000万、次年销售额更是破亿元。1993年7月,四通电子成为北京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第一股。在四通公司的鼎盛时代,其一家公司在中关村的纳税占比就高达60%,人民大学南侧立交桥以“四通桥”命名。</p><p><span>1988</span>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p><p><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09/20180829020919827.jpg?imageView2/2/w/1260"/></i><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p><p><span>图为网络时代数字与生活展览交易会。</spa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em data-scene="strong">网络联成机遇伸:互联网空降</em></p><p><span>1995</span>年,瀛海威在中关村竖起了一方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正是宣告互联网降临中国。也正是这一年,马云正在创办“中国黄页”,他到体委游说:奥运会马上要开了,我们中国的网页不能是空的。</p><p>大众对于互联网的体验,则更多来自煤矿工人出身的王跃胜创办的飞宇网吧,在其巅峰时期,中关村甚至被称为“飞宇网吧一条街”。</p><p><span>时至</span>1998年,马云早已结束了“中国黄页”的创业历程,而他在杭州创办的阿里巴巴还未找到稳定的收入模式;2000年,8848的交易量已高达26亿,几乎实现了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垄断。但后来,8848分崩离析,马云真的把万吨巨轮推上了珠穆朗玛。</p><p><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09/20180829020946665.jpg?imageView2/2/w/1260"/></i><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p><p><span>图为在中关村电子市场做生意的小商贩。</spa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em data-scene="strong">时代潮头名乍起:声名鹊起</em></p><p><span>1997</span>年,北京市政府下下决心大力发展中关村,大力拓宽了路面并建起了科苑、中海、硅谷、海龙、太平洋等一批电子商厦,Pentium处理器、Windows操作系统等电子配件市场也进入了奔腾年代。</p><p><span>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在</span>1999年5月刚开盘,日均三四万客流的商铺即遭到哄抢,高涨的租金、火爆的市场,为中关村电子市场赢得了“中国硅谷”的盛名;但是伴随着千元贴膜、万元鼠标、数万元的山寨笔记本,中关村电子市场却也渐渐堕落成了骗子大本营。</p><p><span>据中关村派出所统计:</span>2010年,仅海龙、鼎好、e世界三大卖场的报警纠纷,就高达3527起,抓获黑导购764人次。2011年,官方公布的“北京十大治安乱点”中,中关村赫然上榜。2009年,海淀区就把工商、税务、公安等31个部门凑起来,组成中关村西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工作组入驻卖场、综合整治。</p><p><span>伴随着电子配件行业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品牌化趋势日加明显,中关村电子市场也伴随着历史的洪流,走到了它自身历史使命的尽头。太平洋在</span>2011年正式宣告关门,这敲响了电子卖场的丧钟;如今,中关村电子卖场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关村的未来又将驶向哪里?</p><p><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10/20180829021047825.jpg?imageView2/2/w/1260"/></i><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p><p><span>图为中关村创业大厦。</spa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em data-scene="strong"><span>双创时代</span></em></p><p><span>2015</span>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莅临中关村。他走进咖啡馆,点了杯香草卡布奇诺,在与创业者们的笑谈中,读出了杯子上“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口号。</p><p><span>这一天,轰动中国的除了“总理同款”咖啡,还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以及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工商</span>19条”、“食药12条”、“外籍人才新政”等一大波政策利好。值此,中关村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p><p><span>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品牌。如今,“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汇聚了</span>1万天使投资、2万创新企业、3万海归人才;贡献了北京四分之一的GDP,企业总收入突破5万亿;坐拥321家上市公司、70只“独角兽”,占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半壁江山。</p><p><span>大批新兴科技企业闪耀在中关村:寒武纪的</span>AI芯片、地平线的智能识别、百度的自动驾驶、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中航激光的钛合金3D打印,这些新兴科技企业的产品正日新月异地改变中国科技产业的面貌。2017年,中关村的专利申请量7.4万件、授权量4.3万件,被美国《福布斯》誉为媲美硅谷的“全球最大科技中心”。</p><p><span>历经改革开放</span>40年,中关村这座科技之城,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源动力。李克强总理对中关村的评价更加振聋发聩:“中关村充满朝气与活力,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限创造力。”</p></section></article>15355227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duanjie环球网153552276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29/14/10/20180829021047825.jpg{"email":"duanjie@huanqiu.com","name":"duanjie"}